威尼斯本土人口僅約20萬,卻通過高效的商業和海軍體係,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艦隊。
其海軍規模在和平時期,一般是50艘常備槳帆船,數百艘可動員的商船。
戰時可迅速擴充至3000艘船隻,包括商船改裝,水手和士兵達3.6萬人。
例如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威尼斯就提供了大部分運輸艦隊,並直接參與攻占君士坦丁堡。
其維持龐大軍隊的方式主要是三點。
一是商業財富支撐。
威尼斯年財政收入高達161.5萬杜卡特,約等於同期西班牙或英格蘭的收入,主要來自東西方貿易壟斷。
通過類似保護費的“牌餉”製度向商船征稅,確保海上霸權。
二是高效動員體係。
公民兵役製,男性公民需服役,海軍槳手可快速征召。
商船即戰艦,戰時商船可迅速改裝為軍艦。
三是雇傭兵補充。
陸軍依賴意大利和德意誌雇傭兵,如瑞士長槍兵。
其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小國大海軍,以極小人口維持地中海霸權,軍隊占比遠超法國、西班牙等大國。
二是商業軍事複合體,經濟完全圍繞貿易和海軍,社會高度軍事化但不依賴農業。
明鄭政權在鄭成功初期的控製區金門、廈門等地僅有4萬人口,但軍隊卻達1.5萬,占比37.5。
1650年代,明鄭軍隊從6000人增至56萬,增長近10倍,控製人口約20萬,軍隊占比2530。
1658年北伐時,動員17萬大軍,遠超其實際統治人口。
其維持龐大軍隊的方式主要是三點。
一是海洋貿易支撐。
壟斷東亞貿易,控製中國日本東南亞航線,年利潤達白銀200萬兩以上。
對日貿易,生絲、糖等商品利潤率達200300。
二是軍事屯田,在台灣實行“寓兵於農”,軍隊自給自足。
三是高效動員:
八旗式編製,仿效後金,設立“鎮”“營”單位,強化凝聚力。
仇恨驅動,通過反清宣傳和訴苦大會激勵士氣。
其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彈丸之地養大軍,以閩南沿海和台灣小片土地,長期維持數萬脫產軍隊。
二是海商軍事複合體,依賴外貿而非農業稅,類似威尼斯但更具戰爭持續性。
對比威尼斯和明鄭政權:
經濟基礎方麵,威尼斯靠的是東西方貿易壟斷、金融霸權,明鄭東亞海貿壟斷、對日貿易暴利。
軍隊占比方麵,威尼斯水手加士兵占人口1520,明鄭軍隊占人口2540。
動員模式方麵,威尼斯是公民辦加商船艦隊加雇傭軍,明鄭是屯田製加八旗式編製加貿易養兵。
衰落原因方麵,威尼斯是因為新航路開辟、奧斯曼崛起,明鄭是因為清朝海禁、鄭經保守政策。
威尼斯和明鄭展示了小體量政權通過商業軍事複合模式突破人口限製的罕見案例。
它們的成功依賴於以下三個方麵:
一是海洋霸權,控製關鍵貿易節點。
二是高效動員,威尼斯的公民兵或明鄭的屯田製。
三是經濟創新,用貿易壟斷取代傳統農業土地財政。
這種模式在農業時代極為特殊,因此兩者均可視為軍事經濟史上的怪胎。
不過後金的掠奪經濟,及威尼斯和明鄭的貿易經濟都存在致命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