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譯為吸管!”
李國助抓住機會引入現代詞語,
“至於這種用管道把水從低處提取到高處的現象,可以譯為虹吸現象。”
“哦!少東家這個翻譯,可真是絕妙啊!”
範迪門由衷地讚歎道,
“從英文角度來看,siphon作為名詞,早在14世紀晚期就出現了,”
“源於拉丁語sipho,而拉丁語又是從希臘語siphon演變而來,”
“最初意的意思就是管子,也指從桶中汲取葡萄酒的管狀物。”
李國助含笑頷首,沒有再說什麼。
“那邊的陶罐,是骨炭過濾罐。”
郭懷一伸手一指石灰淨化池前麵那目測高約1米的陶罐,
“陶罐內填充著動物骨炭,用於給糖液脫色。”
那陶罐為錐形,被置於懸架上,底部懸空,下麵放置著木桶。
郭懷一拿了一個葫蘆瓢,從木桶中舀了一些糖汁出來,拿給眾人觀看:
“大家看看,從骨炭過濾罐裡出來的糖汁,顏色是不是淡了很多。”
在場的歐洲人對此都沒有說什麼,因為這就是歐洲目前用於給糖液脫色的技術。
“前邊是蒸發結晶設備,各位請跟我來。”
見眾人對此反應平平,郭懷一就把葫蘆瓢裡的糖汁倒回木桶中,又一指前方說道。
在跟著郭懷一走的時候,李國助看到了三口呈階梯排列的銅鍋。
他一時有些想象不出這三口銅鍋的作用。
“這叫串聯式熬糖銅鍋,三口鍋階梯排列,由高到低火力逐漸增強。”
郭懷一停在三口銅鍋旁介紹道,
“最高處這口鍋叫頭鍋,將糖液在其中文火加熱,撇去浮沫即可轉入二鍋。”
“高度中間這口鍋就是二鍋,用於中火濃縮糖液。”
“最低處這口鍋叫尾鍋,用於猛火加熱糖液至其結晶。”
“我們通常會在尾鍋裡加入少量油脂,避免加熱時糖液焦糊。”
他又抬手一指懸在尾鍋裡的木製槳葉,
“這是水力攪拌器,由水車驅動木製槳葉,用於尾鍋結晶時的勻速攪拌,避免糖膏結塊。”
很不湊巧的是,在郭懷一介紹之時,尾鍋並沒有在使用,
隻有一個工人在頭鍋前仔細地做著撇去浮沫的工作。
“那邊是糖模和乾燥架。”
等待片刻後,郭懷一適時地引導眾人去參觀下一道工藝。
“這叫糖模。”
把眾人引到一個多層木架旁,郭懷一指著架子上一個目測有20厘米見方的木製方盒道,
“這是杉木製成的糖模,用於倒入糖膏冷卻成型。”
“一般陰乾24個時辰就可以取出來用了。”
“把糖模裡取出的方形糖塊碾碎,就可以製成白砂糖。”
“整個製糖的過程就是這樣的,設備也是以流水線形式布局。”
木架上放了上百塊一模一樣的糖模,著實也不算少。
“總體上看,這與歐洲甘蔗製糖廠的工藝也差不多。”
範迪問淡淡地道,旋即話鋒一轉,
“不過我很欣賞這家糖廠的水力機械化程度。”
“範先生是不是有種上當受騙了的感覺呢?”
李國助突然不好意思地笑道,
“甜菜製糖的工藝與甘蔗製糖差彆的確不大。”
“但在我最初的設想中,浸出法提汁應該是其有彆於甘蔗製糖的核心步驟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