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是糖汁提取設備,”
等眾人參觀了一陣甜菜切絲機切割甜菜的場麵,郭懷一突然用手掌一指前方,說道。
領著眾人來到一台水力驅動的機器前,他又說道:
“這是雙輥式水力壓榨機,”
“水車通過齒輪組驅動兩根花崗岩碾輥,從甜菜絲中壓榨出汁液。”
“碾輥表麵刻有凹槽,可增強擠壓效果。”
“這是接汁槽。”
順著郭懷一手指的方向,李國助看到壓榨機壓出來的汁液通過一段銅製倒流槽流入巨大的木桶之中。
“這邊是浸出池。”
郭懷一又用手掌指向一個大陶缸,李國助目測高2米,直徑1.5米,
“用於提取壓榨後的殘渣中剩餘的糖分。”
“壓榨後的甜菜絲會被分層堆放在浸出池內,用熱水自上而下淋洗……”
“為什麼要這麼搞?”
李國助終於忍不住說道,
“甜菜跟甘蔗不一樣,用浸出法提取糖汁的效率應該會更高才對。”
“我做過實驗,同樣重量的甜菜,用浸出法最後製取的白糖比用壓榨法多。”
實際上,他根本就沒有做過壓榨法和浸出法的比較實驗。
他在實驗室裡用甜菜製糖,在提取糖汁這一步,從一開始用的就是浸出法。
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他上輩子的那個時代的甜菜製糖廠主要采用浸出法提取糖汁。
甜菜製糖的核心步驟是浸出工藝,即通過熱水逆流萃取甜菜絲中的糖分。
這一方法在甜菜製糖行業占據主導地位,原因包括:
高效提糖,浸出法能提取甜菜中約98的糖分,廢粕含糖量可控製在0.3以下。
能耗較低,相比壓榨法,浸出法動力消耗更少,適合大規模連續生產。
廢粕利用,浸出後的廢粕經壓榨脫水後可用作飼料,經濟性較高。
當然最根本原因,還在於甘蔗與甜菜的細胞結構差異。
甘蔗纖維含量高,適合壓榨;
甜菜組織較脆,直接壓榨效率低且易破壞細胞結構,導致非糖分溶出增加。
在19世紀甜菜製糖初期,部分小型糖廠曾試驗壓榨法,但因效率低下被淘汰。
現代甜菜糖廠均以浸出法為核心。
李國助之所以要編造浸出法與壓榨法的比較實驗,
是想增加說服力,希望郭懷一能改用浸出法提取甜菜糖汁。
“主要是因為在大規模的生產中,很難達到實驗室裡一樣的條件。”
郭懷一從容不迫地答道,
“浸出法需要熱水,還要維持熱水的溫度穩定。”
“這在實驗室裡並不難做到,但要在工廠裡實現很難,”
“機械委員會想了很多辦法,包括使用空氣溫度計,也隻能比較接近實驗室裡的條件,”
“而且越是想接近實驗室裡的條件,成本就會越高。”
“所以經過多方評估以後,我們決定用壓榨為主,浸出為輔的方法提取甜菜糖汁。”
他所謂的“空氣溫度計”是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伽利萊在1593年左右發明的。
伽利略將玻璃泡加熱後倒扣在水中,
當溫度變化時,玻璃管內的水位會因空氣熱脹冷縮而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