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用途,是將榨汁後的甜菜渣壓製成飼料餅,供牲畜冬季食用。”
“這是一種人力機械,為螺杆式手動壓機。”
看到壓榨機模具裡正好有甜菜渣,郭懷一便親自上去演示了一下,回頭問道,
“誰想來試試?”
“老夫來試試。”徐光啟突然饒有興趣地上前說道。
“老師請。”郭懷一連忙讓開,還在模具裡添加了甜菜渣。
徐光啟則是樂嗬嗬地按照郭懷一的演示操作起了機械。
李國助卻是被郭懷一對徐光啟的稱呼給鎮住了。
這小子什麼時候居然拜徐光啟為師了?
“哈哈哈,不錯不錯。”
徐光啟看著自己壓出來的甜菜渣飼料餅,滿意地笑道,
“還有誰想試啊?”
等了片刻,不見有人回應,郭懷一朗聲道:
“既然沒人要試,咱們就去參觀最後一個項目吧,請跟我來。”
“這是糖蜜發酵桶,可以把糖蜜釀成低度酒。”
郭懷一指著一個密封的橡木桶說道,
“如果再進行蒸餾的話,就可以釀成一種烈酒,叫做朗姆酒。”
“據說,歐洲的海員很喜歡這種酒。”
“朗姆酒!”李國助突然失聲驚叫。
“對,就是朗姆酒,少東家怎麼了?”郭懷一迷惑地道。
“呃——哦——沒什麼——”
李國助趕忙轉移話題,
“你是怎麼知道朗姆酒,還有它的釀造方法的?”
“是農政委員會的一個荷蘭籍的委員告訴我的。”
“據他說,朗姆酒起源於加勒比海地區。”
“他還告訴我,荷蘭去年成立了西印度公司,負責加勒比海和大西洋沿岸的殖民活動。”
有關朗姆酒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1650年左右的巴巴多斯。buion”的烈酒,產自加勒比海島嶼。”的音譯,是“rubuion”的簡寫。
英國殖民者在巴巴多斯用糖蜜蒸餾出早期朗姆酒。
但也有一些曆史學家認為有證據表明朗姆酒的釀造在17世紀20年代就出現在了巴西。
葡萄牙人自16世紀中期開始在巴西大規模種植甘蔗,巴西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糖產地。
製糖過程中產生大量糖蜜和甘蔗渣,這些副產品被嘗試發酵蒸餾。
葡萄牙人從馬德拉群島和非洲殖民地引入蒸餾技術,最初用於生產甘蔗燒酒,即現代巴西卡莎薩的前身。
部分學者認為,這種粗製烈酒與早期朗姆酒工藝高度相似。
荷蘭西印度公司在1624到1654年間控製巴西東北部,並擴建糖廠。
荷蘭人可能將加勒比海的蒸餾經驗與巴西本土技術結合,生產出更接近現代朗姆酒的烈酒。
他們後來從巴西撤至加勒比海,可能帶去了改良的蒸餾技術,促成朗姆酒的正式定名。
不過現在看來,朗姆酒還真是起源於17世紀20年代左右。
“農政委員會裡何時還有荷蘭籍的委員了——”
李國助是又驚訝又好奇,
“他叫什麼名字?”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