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就彆想了,天冷,長不夠日子。”
他將三卷紙歸在一處,總結道:
“總的來說,濟州邑種玉米,解決口糧;大靜、旌義種土豆,能存能運;”
“甜菜得往後放放,等濟州這邊穩住了,找塊好地試種。”
“那糖在漢城金貴得很,真種成了,是樁好買賣。”
李國助聽完徐光啟的話,指尖無意識地在案上敲了敲,先前眼裡的光淡了大半。
他走到窗邊,望著外麵剛翻過的土地。
三月中旬試種的玉米已冒出嫩芽,嫩黃的尖兒在海風裡輕輕晃,
可這終究不是他心心念念的甜菜。
“我原想著,”
他聲音沉了沉,帶著少年人那點藏不住的沮喪,
“永樂大帝灣沿岸太苦寒,無霜期就那麼一百二三十天,”
“入秋早霜一落,甜菜剛把塊根鼓起來就被凍得蔫頭耷腦,糖分也攢不起來。”
“濟州島冬暖夏涼,霜期短不說,光照也足,”
“原以為能讓它們把根紮得深些、長得瓷實些,哪知竟還不如永樂大帝灣……”
徐光啟看著他的背影,拿起案上一塊剛采的濟州黏土,在指間撚碎了:
“你看重這的氣候是對的,隻是作物各有性子,強扭不得。”
“不過這島的好處,不止在氣候溫和。”
他走到李國助身邊,聲音裡帶著幾分過來人的篤定,
“我這幾日在三邑轉,倒瞧出幾樣能成氣候的東西。”
李國助轉過身,眉峰還蹙著,卻多了些盼頭:“先生說說看。”
“先說最易上手的。”
徐光啟屈起手指,
“濟州邑城南那些荒坡,種麻最合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苧麻、大麻都行,耐旱,不用費心思管,收了纖維能織布,種子能榨油。”
“朝鮮本土缺這個,運去漢城,比運糧食金貴。”
他頓了頓,又道,
“還有藍草,你該知道,染布離不得靛藍,這島上海風潮氣重,藍草長得旺。”
“我在觀音寺後牆見了幾叢野生的,比北方的肥實,收了葉子就能發酵提藍,穩賺不賠。”
李國助的眉頭鬆了些:“這些倒是穩妥,隻是……”
“隻是不如糖金貴?”
徐光啟笑了,
“那再說說能換真金白銀的。”
他指向窗外的海岸線,
“你瞧這海,濟州邑的灘塗,曬鹽最是方便。”
“日光足,風又大,築幾道鹽田,引海水進來,不出十日就能收白鹽。”
“朝鮮的官鹽又苦又糙,你這鹽雪白,運去慶尚道、全羅道,兩班們怕是要搶著要。”
他又想起一事,補充道:
“還有漢拿山腳下的柑橘,我嘗了個落地的,酸甜帶勁。”
“這島的氣候,彆處比不了,若用心侍弄,結的果子定比朝鮮本土的好。”
“做成蜜餞,裝在瓷罐裡運去日本,那些武士怕是要當寶貝。”
李國助的指尖在窗台上輕輕劃著,心裡的失落漸漸被這些具體的盤算取代。
他想起永明城初建時,也是靠著土豆、玉米一點點站穩腳跟,
或許濟州島的路,本就不在甜菜上。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