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後,張塵率領大軍來到了定襄。
麴義率眾出迎十裡,將張塵迎入了城內。
張塵命顏良、文醜二人率眾前往軍營,安置好士卒,而後便隨著麴義,徑自來至了太守府。
一進府中,麴義便向張塵稟報了現今並州西北的局勢。
西北三郡,公孫瓚留下的兵馬不多,隻在定襄留了一個公孫範駐守,雲中、五原則隻是留下數千兵馬,由兩名校尉統領。
公孫瓚敗逃的消息傳來,兩郡的留守校尉當即便帶著部眾前來歸降,如今並州西北,已是大定。
張塵聽罷,心情大好,當即下令,為麴義記一大功,待回鄴城之後再行封賞。
並州已經大定,下一步,就是徹底接掌州務,調整布防,讓並州徹底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
張塵看著眼前的輿圖,心中暗自思索起來。
並州本有九郡,最南邊的就是張楊所統轄的上黨,中部自東至西,分彆是太原、西河和上郡,太原往北即是雁門,再往西北便是定襄、雲中、五原和朔方四郡。
然而,東漢末年,隨著羌族勢力不斷增強,多年以來,一直屢屢犯邊。朔方郡早在靈帝在位時,就已經淪入羌族之手。
因此,現如今的並州,其實隻有八郡。
不過,就算隻有八郡,也比曆史上,袁紹所占據的並州,要大了一倍還不止。
而這其中的原因,正是當年張塵的一場無心布局。
曆史上,幽州張純、張舉叛亂時,靈帝征發南匈奴平亂,而此舉導致了南匈奴發生內亂,進而導致後來南匈奴入侵並州,侵占了大量土地。雲中、五原、上郡和西河的大部地區就此淪為南匈奴之地。
甚至,南匈奴還將王庭南遷至了西河郡內的美稷縣。
同時,在西河郡漢朝治下的白波穀一帶,又有郭太等人聚攏黃巾餘黨起義,寇掠周邊諸縣,攪擾得並州治下不寧。
這便是著名的“白波黃巾”。
因此,袁紹所掌控的並州,其實最多不過上黨、太原、雁門、定襄這四郡而已。
而張塵這一世則不同。
從當年幽州之亂,他設法讓南匈奴退軍,於夫羅順利繼位開始,命運的齒輪就已經發生了改變。
南匈奴未生內亂,於夫羅又是一個親漢之君,自然不會大軍南下。
如今的雲中、五原、上郡、西河等地,仍然還在大漢的統治之下。
而且,白波黃巾賊的頭目,早在張塵和管亥對陣之時,就幾乎被他殺儘,自然也不會再有白波賊為禍了。
並州以南,當可無憂!
然而,泱泱華夏,終須一統,寸土不可相讓!
朔方,他遲早是要收回的。
羌族在後世,也是華夏民族之一,說到底,這也原是自家人內鬥。如若他們肯降,便讓其融入漢族之中,如若不肯,那便遠逐漠北。千百年後,也便不再是華夏民族。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羌族實力強盛,眼下還不是開戰之機,至少也要等到北方大定,才能談及此事了。
如今,還是先解決南匈奴即將發生的內亂吧。
離開鄴城之前,他便讓沮授派細作嚴密監視南匈奴的動向,必要時,可深入匈奴境內探查。
這麼多天,也該有消息了。
張塵正尋思著,忽然,典韋從外麵走了進來,道:“主公,沮授先生來了。”
張塵一聽,不禁一驚,忙道:“快請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