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世為人,王棣早學會了喜怒不形於色,予人之感實在與年齡不符,從容淡定的不像話,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李師師便歎道:“奴奴性子急,常被嫲嫲怪責,三郎可真是不動如山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麼?”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王棣淡笑著回答:“五柳先生說:智者樂山山如畫,仁者樂水水無涯;從從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吾非智者亦非仁者,哪會不知悲喜?”
“五柳先生陶淵明奴奴也是敬服的,可寵辱不驚這句話是誰說的呀?簡煉明雋,兼采雅俗。與範文正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豁達風流。”李師師支著頤,眼冒小星星:“三郎隨口所言皆是名句,真真是讓人意外哩。”
好吧,又收獲迷妹一枚。
王棣能否認麼?不能,那便隻好勉為其難的據為己有了。咦,似乎又有書可“寫”了,而且非是尋常文章哦。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此言作為後世的裝逼神句,其實出現在兩本名著中,即陳繼儒的《幽窗小記》與洪應明的《菜根譚》。
此二人皆生活在明朝萬曆年間。
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公、麋公,鬆江府華亭人。明朝文學家、畫家。諸生出身,二十九歲開始,隱居在小昆山,後居東佘山,關門著述,工詩善文,書法學習蘇軾和米芾,兼能繪事,屢次皇詔征用,皆以疾辭。擅長墨梅、山水,畫梅多冊頁小幅,自然隨意,意態蕭疏。論畫倡導文人畫,持南北宗論,重視畫家修養,讚同書畫同源,有《梅花冊》、《雲山卷》等傳世。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裡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明代思想家、學者,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則歸隱山林,修道求仙。萬曆三十年前後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
後者雖然名氣不如前者,《菜根譚》卻是赫赫有名。據說洪應明住的地方,土質很差,農民種的蔬菜長得也不怎麼旺,收成很差,生活很苦。農民將自己種的蔬菜拿到集市場上去賣,菜根苦澀又壓稱,買的人一般會去掉菜根,這樣一來,農民的收入就更低了。
洪應明當時生活也非常清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丟掉感覺很可惜,就想將菜根取走,但又不願虧欠人家什麼,就出一點錢將菜根買走。時間長了,當地的人都稱洪應明為“傻菜根”。
一日,友人於孔兼明朝東林黨成員)到家中拜訪洪應明。洪應明以菜根鹹菜和米粥相待,於孔兼品嘗後,拍桌叫好。洪應明用菜根醃製的鹹菜,色澤黑亮,鹹香爽脆,無菜根的苦澀,相較普通的鹹菜,菜根彆有一番滋味。
於孔兼知道醃製方法後,感概道:“性定菜根香”。菜根本是棄物,而菜根之香,隻有心性澹泊沉靜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真味。也隻有如洪應明這樣淡泊之人,才能將菜根這丟棄之物,製作的如此美味。
洪應明的《菜根譚》最後以菜根命名,也正是緣於這一特殊的經曆。
這是儒家通俗讀物,采儒、佛、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學、禪學為核心,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道,同時由於它融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這些特色,可讀性極強。
咦,似乎可抄性也極強。
他摩挲著下巴,那裡長了一層稀疏的胡茬,青青的,青春的“青”。
文人立言,他倒是有了幾首傳世詞篇,但詩詞小道,修身養性可也,終非煌煌大道。
後世的“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彆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蘇軾、蘇轍、蘇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麵貌煥然一新。
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後不久,推崇唐順之的茅坤根據朱、唐的編法選了八家的文章,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稱遂固定下來。
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反對六朝的浮麗文體,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很大的影響。
請注意,是“唐宋散文八大家”,所以諸如詩仙詩聖詩佛甚至範仲淹、司馬光都未在其列。
詩詞文賦,最重的是“文”。
王棣決定繼續做文章的搬運工,為大宋文壇增光添彩。《幽窗小記》和《菜根譚》字數都不多,年前“寫”完,春闈前當可刻印完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