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破陣樂_大宋河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84章 破陣樂(1 / 2)

李節懷疑,若非不能舉燭,王棣還會繼續“拖”下去。

舉燭,嚴格的說,不是禁止舉燭,而是禁止繼燭。唐朝科舉,白天考不完,可以發蠟燭接著答題。但到了宋代,試題隻能在白天做完,到看不見的時候,不再發蠟燭,就是說不能夜以繼日地考試答題了。意思是:隻能晝試,就是白天考試,不允許晚上考試的意思。

嗯,考試在光天化日之下,作弊就比較困難了。

這算是科舉製度的一個進取性的突破。

王棣在辰時末擱筆,一直到申時初提筆,中間三個時辰吃做了兩件事:吃飯、睡覺。

是的,他在申時三刻叫了份吃食,三下五除二的一掃而空,在考舍裡來回走動,慢慢悠悠的打了一套隔靴搔癢般的拳,便將考桌挪到地上,然後上床睡覺。

這裡插上幾句話——

考場的吃食並非是免費的,比外麵酒肆茶樓的還要貴上一成,放在考場裡售賣針對的自然是家境殷實的考生,所得利潤會用於教育事業,如這貢院。

有道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王安禮知江寧府,未大刀闊斧的改政,大抵是蕭規曹隨,卻很是注重文教。雖然,文教方麵大多由通判負責,但府尊大人開口,終是有份量的,更何況王知府非頤指氣使之官長,偶爾“插手”下屬政務,那也由得他去。在鄉試考場售賣吃食,貌似不雅,卻也裨益良多。再者言,這種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倒也無人置喙。

在考場睡覺,心可真大啊,無非是兩種情況,要麼胸有成竹,要麼破罐子破摔。

王棣應是屬於前者。

但李節居然有恨鐵不成鋼之感,怎麼可以這樣呢?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溫故而知新,趁有閒暇在腦子裡過過所學也好啊,這真是……太自以為是了。

直到快申時,王棣才睡醒,懶洋洋的坐起,發了會兒愣,舒展了會兒身體,方擺好考桌開始磨墨。

李節見王棣終於再度提筆書寫,有些按捺不住,下了樓,慢慢的巡視考桌,時不時在某考舍稍作停歇,到玄字三號房時又停了下來,站在窗口向考舍裡望去。

此時天色大亮,考舍不大,視力極佳的李節勉強能看清王棣的書寫內容。

目光所及處,他不由暗讚了聲“好字”。科舉規定以楷書答題,天下學子何其多也,所學書法自魏晉至本朝,多是王右軍、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乃至蘇東坡、黃魯直等,各有所長,百花齊放。王棣寫的自然也是楷書,卻是李節未曾見過的新體。

在他看來,王棣的這筆楷書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真是前所未見的新體楷書啊。而且,已隱然自成天地,竟似浸淫此道經年矣。

外界傳言王三郎書法一流,且自成一派,假以時日必成宗師大家,竟已高明至斯了麼?

收斂心情,他看落在紙上的內容:

“千乘,諸侯之國,其地可出兵車千乘者也。敬者,主一無適之謂。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於民也。時,謂農隙之時。言治國之要,在此五者,亦務本之意也。程子曰:此言至淺,然當時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國矣。聖人言雖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極,堯舜之治亦不過此。若常人之言近,則淺近而已矣。又楊氏曰:上不敬則下慢,不信則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易》曰:‘節以製度,不傷財,不害民。’蓋侈用則傷財,傷財必至於害民,故愛民必先於節用……”

就這一小會兒,王棣便已寫了百餘字,且字跡毫無凝滯,難怪他上午能一揮而就了。

李節一看便曉得王棣答的這道兼經題是“道千乘之國”,出自《論語》。

經義題考的是諸生對經書的理解,儒家經典本是學子必讀,但解讀並不見得就是死的,考的就是誰能更深刻的理解先賢論點。

顯然,單就這百多字,王棣是理解的極為透徹的,且頗有新意。

似乎並沒注意考舍外有人,王棣仍自心無旁騖的寫著,一個個秀美的小楷隨著筆端流出。這時,太陽西沉,落日餘暉透過小窗落到他身上,金黃一片,給他披上了一層神聖的外衣。

認真工作的人最具魅力,此刻的王棣便是。

李節微微有些出神,這是他首次見王棣作文寫字,果是與傳聞中的“神童”、“才子”相符的。雖然不知道王棣的大經題作文,單憑這篇兼經文章便足夠給批個“取”了。

諸州發解試,諸州發解試以判官試進士,錄事參軍試諸科,閱卷考校以監官、試官共同考定通否,逐場去取,朱書“通”、“否”,並署寫監官、試官的姓名,合格者以試卷多通為優秀。發解試考官考校明經,根據考生答試情況,批寫“通”、“否”。真宗皇帝依從其請。由於諸州府發解試考官閱卷考校時庇護考生,在試卷上多批“粗”字,於是,宋廷命令考官考校隻能批寫“通”、“否”,取消了模棱兩可的“粗”字批語;同時,不管考生是否參加過考試,考官考校隻依考試程文去取,有不合格者,逐場去留。


最新小说: 開局掌控魏忠賢,先抄他一個億! 那天,師父語重心長,我被騙很慘 都市傳說之消失的神明 開局拒絕女帝,獎勵混沌道體 女配重生後,靠發瘋製裁全世界 盜墓黑瓶都是我爸親自下場磕CP 官居一品養黛玉 聽一個靈異故事 稱霸世界:從建立國防軍開始 關於覺醒最牛職業卻無人知曉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