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朝,十四、五歲的小娘子可不算小了。宋承唐製,因而大宋律規定: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並聽婚嫁。
女子十四歲稱之為待字閨中,也就是可以準備嫁娶了。
但在實際生活中,因為家庭境遇比如因罪被貶,抄家,服哀守孝等)或為了考取科舉等原因,一般的結婚年齡男方為二十四歲左右,女方為十八歲左右。
男女到了一定年齡可以舉行定聘之禮,也就是定婚。宋律規定訂婚後必須在三年之內結婚,如一方無故不成婚,另一方可以提出解除婚約。
也就是說,男十五、女十二便可定婚……萬惡的封建社會啊。
之前王安禮便委婉的透露過該給王棣定婚事了。
說起來王棣夠“可憐”的,本是王旉之子,過繼給王雱作嗣子,自幼便不曾得到父母之愛,跟著王安石過了幼年,祖孫情重。現而今呢,名義上的祖父、父母皆已不在,祖母也是年邁體弱,他真真可算是孑然一身。而他親生父母及祖父母雖然都健在,但畢竟名義上不是嫡子,不好過多參與定奪。
王安禮雖不好做主,王棣卻也不好不聽,唯有找出不婚的理由,匈奴不滅何以家為……呃,是先立業後成家,這不即將下場試舉了麼,如此關鍵時刻當心無旁騖,其它事情在科舉後再說。
很強大的理由,王安禮隻能作罷。
但眼下蘇家明顯是有意為自家小娘子擇婿,王棣雖不至於落荒而逃,也是頗感局促不安。
好在過不多時,蘇八娘和蘇過姑侄倆回來,這才讓彌漫著的尷尬氛圍消散。
數月未見,蘇小妹似乎清減了些許,十八歲的女郎身條已是全部長開,身姿婀娜,樣貌明麗。
王棣忽記起熙寧九年初見伊人時的場景,有著川妹子的潑辣,視自己為“仇敵”,以及對蘇過的恨鐵不成鋼。一轉眼便是七年了,現今卻是沒了孩童時的“肆無忌憚”,昔日的小才女長成了溫柔美麗的女郎,彼此間其實並無隔閡,但多少有了男女之彆的顧忌。
十八歲了,她卻仍待字閨中,在此時可謂是大齡未婚女青年了,至少先定個婚呀,三年後出嫁時已是二十一歲了呢……
許是在杭州的“肌膚之親”改變了某些事?
想到那一幕,王棣不自覺的摸了摸手指,那感覺猶似未散……
蘇過看看王棣,又看看端坐不語的蘇小妹,還有二位在姑姑麵前成了“鵪鶉”的堂妹,這場景……很有趣呐。
熙寧十年,長兄蘇邁娶成都路轉運副使呂陶次女為妻,如今已育有三子一女;二兄蘇迨也已娶妻生子。他今年十九歲,已訂了婚,明年科考後便將完婚。作為長輩的姑姑卻是雲英未嫁,可真是讓父親和叔父鬨心哪。
姑姑的心思自己倒是曉得,一顆芳心怕是牢牢的係在王三郎身上了吧。不奇怪呀,三郎生了副好樣貌,溫潤如玉,文武雙全,父親也讚其文采斐然、必成文宗;英氣內斂,識得拳腳功夫,救了姑姑……怎麼看姑姑都是有“以身相許”的心思的。唯一不好的是姑姑長王三郎二歲,那也算不得啥,女大三抱金磚,這是半塊多金磚了呢?
蘇過yy不已,恨不得捅破了這層薄薄的窗戶紙。都說女追男隔層紗,姑姑你倒是主動出擊哪,我倒是不信王三郎無動於衷,還真的坐懷不亂柳下惠?得了吧,年少慕艾,談什麼禁忌之防?
為了讓姑姑如願以償,蘇過沒少在偶像麵前說蘇小妹的好壞,還動過為他們創造機會將生米煮成熟飯、木已成舟的心思。
好邪惡、好叛逆、好衝動的胖子啊。當然,隻是想想而已,不犯法,也算不上不道德。
至於三娘、四娘二位從妹就免了吧,王三郎再如何優秀,也不可能將蘇家姑侄都嫁給他。
蘇過隱約知道叔父的心思,大概是動了適女予王棣的念頭的。雖是素未謀麵,但父親沒少在叔父麵前讚譽王棣。叔父最聽父親之言,會不動心?
蘇胖子眼珠子滴溜溜亂轉,誰又會知道他的思維竟是如此跳躍?
王棣固然想與蘇小妹敘敘,這場合可不怎麼妥當,隻能老老實實回答蘇梁氏的問話,間或與蘇遲、蘇過說上幾句,看看天色,蘇轍遲遲未歸,想著稍候便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