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即遼人。
唐末,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於後梁開平元年即可汗位,神冊元年稱帝,國號契丹。大同元年遼太宗改國號為遼,統和二年又改稱大契丹;鹹雍二年複號遼。
遼天顯十一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後唐。遼太宗遂親率五萬騎兵協助石敬瑭攻滅後唐,石敬瑭得以建國後晉。契丹獲得燕雲十六州後,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遼會同七年石重貴不願向契丹臣服。遼太宗趁機率軍南下,意圖一統中國。遼大同元年正月十日,契丹軍攻克後晉首都開封,後晉亡,契丹國占領大部分的中原地區。
燕雲十六州,便成了大宋心口的痛,曆代君王皆以收複失土為夙願。
太宗皇帝趙光義統一江南後,於遼保寧十一年親征北漢,契丹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於高梁河,成功擊敗宋軍,太宗僅以身免。
蕭太後與遼聖宗於遼統和二十二年親率大軍深入宋境。真宗皇帝因宰相寇準堅持而親至澶州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遼軍提出和約,成為兄弟之邦,此即澶淵之盟。
其時,宋遼於十二月間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打勝戰反而要出銀納絹,美其名曰“助軍旅之費”,這通操作也是沒誰了。
不過,此後宋遼兩國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而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宋朝的製瓷和印刷技術傳往遼,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民間的交易也很發達。
“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乾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但期間也有兩次重要交涉。一次是仁宗慶曆二年,遼趁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贈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另一次是神宗熙寧七年,遼借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許以分水嶺為界,又放棄一些土地。
總而言之,和平來之不易,民間也願意接受這樣的局麵。但,契丹絕非盟友,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誌態,不與華同。
於王棣而言,雖然有著濃濃的民族情結,但契丹人嘛,算不上是野蠻夷族,此時甚至是被半漢化了的,可友可敵。
但,老兄你這“半道截胡”是幾個意思?有沒有個先來後到了?
他順手將那張鈔引彈開:“一千貫就一千貫,這兩隻雪豹某買了。”
那回鶻人頗是意外:“尊客知道……這是雪豹……還望好生……養著……”
雖然中原話說的磕磕巴巴地,也算是表達清楚了,他又拾起那張錢引,恭恭敬敬的遞還契丹大漢:“對不起……那位郎君先來的……”
契丹大漢雙眼一瞪,喝道:“兀那烏廝,某看中你家的物什,竟敢推三阻四的,且吃某缽頭大的拳頭。”
他一發怒,絡腮胡子似乎也抖動不已,有草原雄師之威。有趣的是,怒氣凜凜之下,他的中原話反而說的更為流利了。
回鶻人臉色微變,似是躲閃不及,被契丹漢子一拳捶在肩胛處,悶哼了聲,踉踉蹌蹌的退了好幾步,勉強站穩。
圍觀群眾越來越多,但無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契丹人哪,蠻橫凶狠,可不敢招惹。
其實,現今的遼國正在衰落,國力大大不如大宋。
遼太平十一年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遼興宗在位時,遼朝勢已日益衰落。而有遼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麵對日益衰落的國勢,遼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但是這些反而使契丹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遼道宗繼位後,遼清寧九年七月爆發了灤河之亂。遼道宗在位期間,契丹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並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並土地,百姓痛苦不堪。
但是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隻剩下陝西軍可用;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
如此一來,縱然遼國江河日下,宋國卻也既無力亦無願倒攻清算,至於燕雲十六州更是如同雞肋,不要也罷。更何況,契丹鐵騎宿威大盛,怎敢輕捋虎須?
朝堂之上都秉持花錢買平安的態度,廟宇之下又能有幾個熱血壯士為國雪恥?當一個民族的脊梁骨彎折了,又有誰能頂天立地的站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看熱鬨嘛,倒是傳承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