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聽題:樹上騎個猴,地下一個猴,加起來幾個猴?
八個
錯,兩個
樹上騎7個猴,地下一個猴,幾個猴?
兩個
錯,八個
青春痘長在什麼地方不讓你擔心?
長在腰上。
錯,長在彆人臉上……
聽監試官說“放題”,王棣這會居然思想開了小差,想起了某小品的經典場景。
收斂心緒,他凝目細看主考官門簾前掛著的木牌,上麵寫著令科本經題。所謂“出示題目於廳額,題中有疑難處,聽士人就簾外上請,主文於簾中詳答之訖,則各就位作文”是也。
宋代的貢舉相較於明清科舉更為人性化,隻考三天。每天八點左右知舉官將試題掛出後,考生對題目有疑問,可以向出題人提出,出題人則須詳細解答。至哺後,開門放考生出院,試卷入櫃。另外還規定“舉人除書案外,不許將茶廚、蠟燭等帶入,除官員外,不得懷挾書策。
明清科舉可是得考九天六夜的。不過,此時連考三天,於某些“慢工出細活”的舉子而言時間會稍顯緊張,尤其是第一天連考本經、兼經兩場。
宋人輕詩賦而重經義、策論,如司馬光極力反對以詩賦取士:“國家設官分職,以待賢能,大者道德器識以弼諧教化,其次明察惠和以拊循州縣,其次方略勇果以扞禦外侮,小者刑獄錢穀以供給役使,豈可專取文藝之人,欲以備百官、濟萬事邪?”
詩賦題目在宋代科舉考試中的地位逐漸下降,經義與策論的重要性則得到強化。
但有四個科目差不多是必考的:詩賦,經義,論,策。殿試通常都是試策。各個科目各有其功能,用宋人的話來說,“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雋,義以觀其通經,賦以觀其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
王安石言:“古之取士,皆本學校,道德一於上,習俗成於下,其人才皆足以有為於世。今欲追複古製,則患於無漸。宜先除去聲病偶對之文,使學者得專意經術,以俟朝廷興建學校,然後講求三代所以教育選舉之法,施於天下,則庶幾可以複古矣。“於是改法,罷詩賦、帖經、墨義。
但到了元佑四年,又立經義、詩賦兩科,罷試律義。凡詩賦進士,於《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左傳》內聽習一經。初試本經義二道,《語》、《孟》義各一道,次試賦及律詩各一首,次論一首,末試子、史、時務策二道。凡專經進士,須習兩經,以《詩》、《禮記》、《周禮》、《左氏春秋》為大經,《書》、《易》、《公羊》、《穀梁》、《儀禮》為中經,《左氏春秋》得兼《公羊》、《穀梁》、《書》,《周禮》得兼《儀禮》或《易》,《禮記》、《詩》並兼《書》,願習二大經者聽,不得偏占兩中經。初試本經義三道,《論語》義一道,次試本經義三道,《孟子》義一道,次論策,如詩賦科。
今年貢舉又變為本經、兼經各一場,每場一道,後試論、策,共考三天四場。
王棣考的自是經義科。
他選的本經是《禮記》,很快在簾幕上寫著的諸道本經題中找到了出自《禮記》的那道題:
“生財有大道。”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皇宮某處,一個著明黃色衣裳的少年放下手中的書,問道:“李阿公,什麼時辰了?”
“回官家,辰正一刻了。”邊上的白發宦官恭恭敬敬的回答。
若換了識得這宦官的定會大吃一驚,“李阿公”赫然就是名宦、將領李憲。
李憲,字子範。開封祥符人。仁宗皇佑年間,李憲補入內黃門,升供奉官。在神宗時期活躍於西北邊境,與王韶收複河州。又擊降吐蕃首領瞎木征,並攻克蘭州,主持秦鳳路及熙河路軍事。以功累官至宣慶使,一度兼管財政,節省冗費十分之六。但亦曾一再違犯軍令,貽誤戰機而不斷遭到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