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桂枝香_大宋河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大宋河山 > 第169章 桂枝香

第169章 桂枝香(1 / 1)

“劉器之此舉確有不妥,但也不致太過。公器私用許是有的,卻也並非是齷齪之舉……”蘇轍慢慢的說道:“楊子安彈劾的過了。雖說是風聞奏事,鄭中丞也該約束一二才是。”

劉安世,字器之。楊畏,字子安。

所謂“風聞奏事”,就是舉報人可以根據傳聞進行舉報,不必拿出真憑實據,也不署名。

秦漢以禦史負責監察事務。禦史所居官署稱禦史府,又稱憲台。南朝梁陳、北魏魏齊時,稱禦史台。隋唐五代宋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監察機關,也是中央司法機關之一,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

本朝元豐三年建六察製度,禦史台設吏、戶、禮、兵、刑、工六案,分察中央政府各行政權構,後又以戶案兼察轉運使,刑案兼察提點刑獄。禦史台的六名禦史中三人(後增為六人)分領六案,官製改革後分察尚書省的六部、寺監及其他在京百司;另三人為言事官,兼察秘書省、內侍省和入內內侍省等少數中央機構。

元豐七年,改知雜禦史稱侍禦史,改言事官稱殿中侍禦史,六察官為監察禦史,其他所兼使名,以及裡行、推直官等並罷。宋代禦史許風聞言事,以廣言路。

而“風聞奏事”正是仁宗皇帝“發明”的,也就是說諫官可以根據道聽途說來參奏大臣。此例一開,台諫官員與執政大臣勢如水火,而皇帝卻在一旁偷著樂。

仁宗明道年間,唐介入朝任監察禦史裡行,轉殿中侍禦史時,後宮啟聖院造龍鳳車,裝飾奇珠寶玉。唐介嚴諫,毀掉龍鳳車。外戚張堯佐攬權,驟任宣徽等四職。他與包拯、吳奎、張擇行等再三勸諫,最後竟獨自一人據理力諫。仁宋推說張堯佐任職係中書省建議,他乃彈劾文彥博,依靠賄賂宦官嬪妃為相,起用堯佐是為了鞏固邊疆。他讀完奏章說:“臣忠憤所激,鼎鑊不避,何辭於謫。”仁宗大怒,貶文彥博為春州彆駕。後仁宗省悟,次日改置英州,又將文彥博、吳奎免職。並派專人護送唐介就職。數月後,仁宗下令,任職郴州、潭州、複州直至恢複殿中侍禦史職。至和年間,提升為諫院長官。唐介以“直聲動天下“。朝臣皆稱:“真禦史必曰唐子方。”

瞧瞧,區區正七品的殿中侍禦史居然能扳倒從一品的丞相,還能獲得直名,這也是沒誰了。

“鄭中丞”是新任禦中丞鄭雍。上月底,蘇轍卸任禦史中丞,擢升尚書右丞,由鄭雍接任。鄭雍,字公肅,開封府襄邑人,嘉佑年間甲科進士。

王棣默然。他仍是白身,朝堂之事不好置喙。

蘇轍不經意地掃王棣一眼,心下對這少年又高看了一分。少年多狂悖,鮮有能忍者,明知有人無狀針對,仍能泰然自若,著實難得。想了想兄長在信中提及之事,他暗暗搖了搖頭:此子雖然謙遜知禮,卻是極有主見之人,心誌堅毅,等閒不受外界影響,兄長交托之事怕是大有難度,且徐徐圖之吧。

“某是知曉劉器之為人的,真君子也,正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隻是此舉卻引來民意滔滔群情激憤,固然有幕後推手作祟,卻也是觸及眾怒了。此事怕是有波折,待到發榜,許有變故,三郎靜觀其變可也。”

“小子省得。早前叔祖提及元城先生時頗有讚詞,言其耿直忠介,乃是有真性情的直君子。”王棣笑笑,攤了攤手:“小子雖不甚明了朝堂之事,卻也知曉一個道理,治大國如烹小鮮,眾口難調。”

蘇轍“哦”了聲,問道:“可細說之。”

此問自有考校之意,以蘇轍之居高位,何嘗不曉政事個中真味。

“依小子看來,治大國萬事繁雜,方方麵麵的聲音各自不同,政令下達後,或是不理解或是觸及自身利益,總是會有那麼一小撮甚至更多的陽奉陰違者扯皮推諉、拖遝延誤,導致政令無法落實。即便大多數人認可執行,也總有反對的聲音以及對抗的舉動。事實上,一條政令從下達之後,經過層層傳達落實,到得最後怕是會大變原樣甚至麵目全非,老百姓所接受到的信息已非朝令初衷。這便是施政與執行矛盾衝突所在,何以如此呢?道理再簡單不過,朝中無法形成統一意見……”王棣聳了聳肩:“大致如是吧,此乃小子拙見,姑妄言之,子由先生姑妄聽之可也。”

蘇轍手指虛點:“你這小子,狡猾的很哪。”

“狡猾”一詞並無貶義,猶若蘇軾讀王安石之《桂枝香.金陵懷古》詞乃言“此老乃野狐精也”,即是說這詞寫得思力過人,變幻百出,堪稱仙品。因為狐狸成精化仙的傳說,在唐宋時已在民間廣為流傳,一般都認為狐仙聰明機智,最善變化,人民往往奉以為神。

王棣話未儘意,蘇轍自是明了。政令不出朝之根由在黨爭,朝中派係林立,朝工結黨營私,每有黨同伐異之舉。隻要不是己方陣營推出的政務便一概反對,且拿出當初寒窗苦讀的狠勁挑刺,引經據典大肆詆毀誹謗,舍得一身剮敢把……政敵拉下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大宋之病,已入膏肓,症結隻四個字:黨爭誤國。

宋朝黨爭的第一個高峰期是慶曆新政,以範仲淹歐陽修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夏竦為代表的保守派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爭鬥。仁宗找改革派們詢問,但是那個才華橫溢卻情商不高的歐陽修居然拋出了一篇讓仁宗震掉下巴的文章——《朋黨論》: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2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

歐陽修主張不需要避諱結黨,而且要把君子們都結成同黨。這樣就嚇壞了仁宗,好人壞人又沒有標準,誰能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官僚集團都鐵板一塊了,那天子豈不是很危險?在改革不利的情況下,又出現這個導火索,仁宗把改革派紛紛外派出去,慶曆新政以失敗結束。

改革派和反對派,在慶曆新政中開始慢慢的抱團,結成陣營相互對抗,並且在神宗熙寧變法的時候推向了大爆發。

在熙寧變法以前,皇帝是超越於黨爭之上的,天子是一個平衡者和裁決者,後來神宗與少數的改革派王安石結盟,第一次形成了皇帝少數改革派與官僚集團的對抗體係,這個時候雙方鬥爭激烈,產生了巨大的裂縫,朝政動蕩,社會撕裂。

蘇轍身居高位,自是再清楚不過,卻也改變不了現狀。畢竟,他自己也深陷黨爭漩渦難以自拔。

默然良久,他方輕聲說道:“官家很重視今科貢舉,或許……會有變數。有些話出得你口入得我耳,再勿語人。”

頓了頓,他又慢慢的說道:“省試放榜尚有數日,你們不妨出城踏春賞景。年青人嘛,當活得愜意些。嗯,叫上過兒、遲兒和……靜嘉,還有三娘和四娘。”

末了,又補了一句:“人多熱鬨些……太平興國寺不錯,就是稍遠了些,開寶寺和繁塔儘可以一遊,你們商量著辦吧。”

王棣自是欣然應允,暗想蘇氏兄弟相親,性情卻大不相同,這番話若是換了蘇軾來說,必然是言簡意賅,到了蘇轍這,卻是“囉哩囉嗦”了。

蘇軾與蘇轍有很多相近之處,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甚至是相反之處。蘇軾的性格豪放不羈,鋒芒畢露;蘇轍卻衝和淡泊,老成持重。這種區彆,在他們少年時代已表現得很明顯。蘇軾喜歡遊山玩水,如果有山可登,有水可涉,子瞻未嘗不拎其衣襟先之,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蘇轍對此也有興趣,常常從之遊,但是沒有到蘇軾那個程度,所以蘇軾常常是翩然獨往。

見王棣應了下來,蘇轍暗暗鬆了口氣,這種事……難以啟齒啊,兄長可是出了個大難題,又灑脫地做著甩手掌櫃,不地道。

不過,兄長目光如炬,對王三郎另眼相看是沒有錯的。就算能壓他這一科,那下一科呢?有些人如椎處囊中,遲早會出人頭地。更何況,王棣現今已是名噪一時了。

《論語集注》出到第四冊,漸為士林接受且稱頌;《菜根譚》更是引發“洛陽紙貴”,閱者以為這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餘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其中的不少句子被人引用,可見此書之火爆程度。

這樣的人,能壓得住?

更為緊要的是,小妹已經十九歲了,婚姻大事迫在眉睫,卻是拒絕了二位兄長挑選的各個婚配人選,想來是非王三郎不嫁了。哎,她自己當然無法表露太多,雖然表現的已經不少,那麼唯有兄長們費心勞神謀劃了。

做這種事,蘇轍表示很累,心累。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桃花村小傻醫 洛杉磯五金店的多麵人生 路人,但相親到了大院高乾子弟 我男生,拿了最佳女演員獎 玄學直播間:這屆鬼怪太難帶了 重回1955活出自我 眷族太瘋狂,竟背著我吊打諸神 跟班:是嫂子先動的手! 快穿:女配走劇情,總被男主盯上 重回70為國鑄劍,開局爆改59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