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
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唐人《輦下歲時記》載“三月上巳有賜宴群臣,即在曲江,傾都人物,於江頭禊飲踏青。豪家縛棚相接,至於杏園。進士局在亭子上,宏詞拔萃宴在池南岸,內學士駙馬等張封宴元巳曲江,特命宰相同榻入食。”這段細致的描述,與杜甫筆下的三月三《麗人行》十分吻合。應該說,上巳節在唐代達到了頂峰。
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雲:“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彆。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這裡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曆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麼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豔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簫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彆,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彆”。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
歐陽修也在《清明上巳西湖好》寫道: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正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擁擠的湖邊吵吵嚷嚷,那是誰家在爭道?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絲花紋的車子,在翠綠的垂柳下穿行而過。日暮時分友人才相隨離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嘩不已。遊人連成一串,漸行漸遠,道路彎轉,湖堤也歪斜變化。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汴京的上巳節自也不甘示弱,這日,霏霏細雨絲絲飄飛,反倒給情人節增添了浪漫氣息,無數青年男女外出踏春,尋花問柳絕非訛化之意);更有那文人墨客攜美出遊,效仿魏晉名士,放浪形骸。
商販們伺機而動,推出名種精致小物件迎合市場,很是大賺了一筆。
國之四民,士農工商,同是國家一等齊民。
在大宋朝做個商人,從事生意,絕對恰逢其時。宋朝對商人有很多寬商恤商政策,比如取消坊市製度。商人不必像宋朝以前那樣,隻能在官府規定的地方做生意,而是看哪裡市口好,哪裡市場吸引力大,隻要有錢租房子,就能在哪裡開張。
在汴京這樣人口眾多的城市,不用擔心市場蕭條,沒有顧客。商人可以隨處開個鋪子,除了正常營業時間,另有早市、夜市,還有整個通宵都有買賣的鬼市,都會帶來源源不斷的顧客。
譬如國子監貢院前的小廣場,是日小商販雲集,售賣各種精致吃食、奇珍異寶。
今日省試放榜,按慣例會在巳初張貼榜單,但辰時許小廣場已是圍滿了人。
省試五千貢生,大部分都聚集於此,國子監周遭的正店腳店顧客盈門,這時分已是觥籌交錯,食客們縱然心不在焉,也儘量應酬著,誰知道座中哪一個呆會兒便魚躍龍門了呢?即便自己名落孫山,亦可在第一時間恭喜道賀,當是結下善緣。
辰正三刻,貢院大門在緊閉了十八日後哎呀一聲徐徐而開,幾名皂差魚貫而出,當中一人手捧黃榜卷軸。
廣場上的人群頓時如潮水般向前湧去,個個爭先恐後,俱想在第一時間看到榜單。
皂差顯然頗有經驗,旋即縮回貢院裡,一個公差大聲喊話:“諸位貢生,還請守序莫亂,否則這榜單可張貼不了。”
擠在前頭的大多是各家豪奴,當即穩住隊形,不讓後麵的人前擠上來,給皂差留足了貼榜的空間。
皂差這才重新走了出來,一人拿了漿糊刷牆,一人踩在凳子上,另二人幫著張貼榜單。
榜單是自右往左貼的,吊胃口的技能可以打滿分。
本科貢生五千餘人,自不可能全在這裡看榜,在京中有宅邸的便選擇在家靜候。當然,也會派家中仆從去貢院等待放榜。
大宋科舉發榜挺有意思:一、在放榜日貼出榜文,相當於錄取公告;二、在朝報上登刊榜文,發往各州縣,相當於新聞報道。宋朝有民間小報,這些小報往往會搶先刊發消息;三、給考中的考生送錄取通知書。這個錄取通知書叫做金花帖子,長五寸,寬二寸半,“書其姓名,花押其下,護以大帖,又書姓名於帖麵”。
雖然,貢院放榜在巳時,但從辰時開始,便有不少公差揣著金花帖子奔赴汴京城大街小巷。這可是份好差使,過關的貢生收到金花帖子,狂喜之餘,少不得要派放茶水錢,少了還拿不出手,那些大戶人家更是出手闊綽,賞上三、五十兩銀子也是有的。
棗家子巷王府,側門開著,王忠坐在門房歇息,年紀大了,精神不濟,他靠在躺椅上休憩。
躺椅是三郎設計的,一搖一晃地很是舒服,府裡幾乎每人都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入京後,王府雇了十數個奴婢。王棣念王忠年邁,早不讓其在門房待著,隻讓他頤養天年。
但今兒個忠爺爺實在呆不住,乾脆坐到門房,與門房小子作伴,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耳朵卻時刻聽著外麵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