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瑤花_大宋河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78章 瑤花(1 / 1)

這般胡亂想著,行了不到兩刻鐘,到了一座古樸莊嚴的宮殿前,殿門匾額上寫“集英殿”三個大字。

太祖時定講武殿為殿試處,神宗熙寧三年年改為集英殿。自此,集英殿成為了宋代殿試的專用考場。

殿試雖是皇帝主持的最高一級考試,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皇帝往往會臨時選定一些官員來辦理殿試的具體事宜,這些官員統稱為殿試官。據記載,殿試官的組成主要有:編排官、封彌謄錄官、對讀官、初考官、覆考官、詳定官……等共計三十一人。

舉人納試卷,內臣收之;先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以字號第之;付封彌官謄寫校勘,用禦書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訖。

進皇宮前早有禁軍兵士仔細搜檢,進集英殿倒是免了此節。當然,過了省試已博得了進士,沒有誰會想著夾帶舞弊。再者,殿試是皇帝出一道策問題,絕無泄題無能,便是想舞弊也沒有路子。

集英殿並不太大,正堂大概有一個半籃球場大小,連著兩旁廊道密密麻麻地擺滿了小幾。一眾進士在宦官的引領下按著座號入位。

幾凳稍矮,坐著極不舒服,新科進士們卻不敢妄動。在如此神聖莊嚴之地,且有一乾朝堂高官盯著,最要緊的是給大佬們留個好印象,再如何難受也得將受著。

緊張是在所難免的,這等大陣仗下還能從容淡定就不是官場菜鳥了,便是王棣也感覺到手心沁了一層細細的汗漬。這種壓迫的氛圍在皇帝到場時達到頂點。

“皇上駕到……”

大宋朝不像辮子朝那般在皇帝跟前動輒下跪叩首山呼萬歲,但基本的禮儀還是有的。

在私下的場合,宋朝官員與皇帝見麵,行揖拜禮,而非跪拜禮。如果是大朝會通常在元旦、冬至等重大節日舉行),自然是極儘繁文縟節,少不了臣向君跪拜的禮儀;但日常的常朝會,則不需行跪拜之禮。理由是《宋史·禮誌》將“朝堂行私禮,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談笑喧嘩;入正衙門執笏不端;行立遲緩;至班列行立不正;趨拜失儀;言語微喧;穿班仗;出閣門不即就班;無故離位;廊下食;行坐失儀;入朝及退朝不從正衙門出入;非公事入中書”等十五項行為列為失儀,“犯者奪俸一月”。由此看來,宋臣常參時並不行跪拜禮。

老百姓見了皇帝,也不一定要下跪。真宗皇帝西祀汾陰、途經泰山腳下被當地民眾圍觀——“大中祥符間,章聖祀汾陰,至泰山下,聚觀者幾數萬人,闐擁道路,警蹕不能進”。顯然,這並不是官方組織的跪迎,所以秩序非常混亂。仍是真宗,鹹平四年八月,“上觀稼北郊,宴射於含芳園。都人望見乘輿,拚躍稱萬歲”。開封市民看到皇帝的乘輿,隻是歡呼雀躍,而不是惶然跪倒。

行揖見禮罷,一個清亮的聲音響了起來:“今日為國掄才,群賢畢至,聯心甚慰,天下英才儘入聯彀中也。”語調輕快,隱隱有雀躍歡喜之意。

王棣坐在第一排,入座時飛快地向上望了一眼,皇帝好年輕,朝氣蓬勃的臉龐上仍有些許稚嫩,隻是身形削瘦了些,顯得營養不良。其時,皇帝恰好將目光投了過來,明亮清激,充滿希冀。王棣沒有躲閃,靜靜的與皇帝對視了須臾方落座。

趙煦在龍椅上坐了下來,壓下心頭的蠢蠢欲動,這可是他首次單獨主持殿試,簾後無人,心頭輕快呀:“李阿公,開始吧。”

李憲躬身答應,將黃帛卷軸遞與身前宦官:“童貫,宣讀聖題。”

王棣心下一凜,忍不住向上瞥了一眼,見是一個三十出頭的內宦,樣貌很是“與眾不同”。此人三十多歲,身材高大魁偉,雙目炯炯有神,麵色黢黑,頤下居然生著胡須,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根本不像是閹割後的宦官。王棣曉得他年近二十歲才淨身,大概才與尋常內宦大不同。

童貫打開卷軸,聲音宏亮,貫透大殿:

“嘗聞漢興四十餘年,孝文專用德化,遂能移風易俗,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至刑措。章帝繼建武永年之政,事從寬厚,人賴其慶,郡國所上符瑞,合於圖書者數百千所……”

宋代殿試策問的題目一般由皇帝親定或由翰林學士、知製浩等官員奉命擬定,然後呈皇帝禦批後執行,基本都是以皇帝的口吻向考生發問,直接反映了皇帝的意誌。以提問者動機和目的劃分,策問主要有以下幾種:放低姿態,禮賢下士;直陳弊政,廣開言路;陳時事現狀,尋經世之才;抒發內心,尋求共鳴。

這道策問題便是如此,借陳述漢文帝和漢章帝的治下麵貌,來表達渴求盛世之治的願望。不一定是尋求實實在在的方略,更多是想從考生回答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鳴。

少年皇帝首次主持殿試,出的策問題倒是中規中矩,這樣的題目並不難答。

對於有資格參加殿試的考生來說,掌握策文的格式來寫作並不難。難的是在策文中既要言之有物、鞭辟入裡,又要對皇帝及朝政進行歌頌和讚美。說白了就是讓皇帝覺得你既有真才實學,又對他非常的欣賞和尊重。因字數有限,所以其中的尺度分寸不宜把握,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平衡狀態。所以,殿試時考生的心情也是很複雜的,畢竟聖心難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王棣之前做過不少功課,請教了科場前輩如王安禮、蘇轍、李格非關於殿試答題的要訣。殿試嘛,寫給皇帝看的,當然要迎其所好,但也需方式方法。

在殿試的策問中拍皇帝馬屁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將皇帝與古代聖君賢主相類比;誇大皇帝治國理政的實績;言語中刻意自謙,以強化君尊臣卑的關係。當然,全文中不可能儘是拍馬說好話,如何能做到即直言不諱之後又不至於冒犯聖上呢?玄機自是有的,譬如:可以是先從總體上頌美皇帝,然後再批評其具體政策;或者是將皇帝與時弊加以區隔,強調治國難度,委過他人;還有就是在直言刺君、針砭時弊之後請求寬恕……等等。

隻要能做到這些,那一定是龍顏大悅的,一甲不是夢啊。

趙煦出的這道策問極為空泛,可供發揮空間極大。當然,首先得拿出實際東西,泛泛之談是要不得的,得言之有物。

王棣慢慢的研墨,腦子飛快轉著,思索著答題方向。

忽地靈光一閃,咦,可巧了,還真有一篇策論文諳合此次殿試之問,且是一篇狀元卷。

心有定計,他拿鎮紙壓住答卷紙,不緊不慢的開始答卷。

自太祖建隆元年至太宗端拱二年,頻頻舉行科舉考試,且多以最先交卷者為狀元。這種方式有意無意地沿用了三十年,共產生了二十二位狀元。楊礪、宋準、王嗣宗、胡旦、蘇易簡、王世則、梁灝、陳堯叟等都是大宋前期著名人物,他們皆因搶先交卷而成了狀元。其中楊礪、王嗣宗、蘇易簡、陳堯叟後來還成了頗有政績的掌權人物。

太宗皇帝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危害性,便立即改變做法,決定不再以行文的遲速作為決定名次的標準。

淳化三年二月,又要舉行會試了,太宗還采納了莆田人陳靖的建議,製定了“糊名考校”的辦法。這科應試者共一萬三千餘人,這不但是宋代開國以來的空前盛況,也是隋唐五代三百多年來所未曾有過的。太宗深感這是個扭轉風氣的好機會,就命令考官們仔細閱卷,認真治一治爭先交卷、草率成文的浮華之徒。

不過,人那麼多,總還有快手。年僅十七歲的江南考生錢易,不到中午已經做完答卷,第一個出了場。這次,他可撞在槍口上了。考官們心照不宣、矯枉過正地連卷子都不看,用紅筆一抹,當作廢卷子拋棄在一旁,並取消了他參加第二、三場考試的資格。

會試的結果是:一位已經頗有些名氣但文思相對遲澀的河南舉子孫何當了“省元”。快手錢易被黜落,而速度較慢的孫何反而受重視,一些向來以快為榮的考生都還隻當是偶然現象,根本沒有料到這是太宗有心要懲治單純求快的人。因此,以李庶幾為首的一批通過了會試的高手們對孫何奪取省元很不服氣。他們特意聚集在京城一個著名的餅子店裡進行寫作比賽。揚言誰在廚師烙好一張大餅的時間內完成一韻詩,誰就是高手。吵吵嚷嚷,呼呼叫叫,旁若無人。

待到殿試時,太宗親自擬了一道更為冷僻的題目,從《莊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個字作為賦題,決心再給快手們一點厲害瞧瞧。

殿試開場了。李庶幾還沒有完全弄明白題意,就急急忙忙胡亂湊了一篇,彆人還在冥思苦想之時,他已搶先交了卷。他的同夥們一見,也就不敢細想,一個個隨意亂扯,紛紛成篇出場。李庶幾滿以為這回狀元是穩拿了。他的崇拜者也跟著一味地吹捧,更使他自我陶醉。還沒等傳臚、張榜,他就讓仆人大肆張羅,為慶賀自己狀元及第做準備。在確定名次時,朝臣們將他們在餅店搞比賽的事一五一十對太宗說了。太宗大怒,下令將他黜落,並且罰他兩科之內不許參加殿試。最後的結果是:搶先交卷者紛紛落榜,“文思苦遲”而“文理可觀”的孫何又中了狀元,而且在宋代狀元中首創了連中“三元”的奇跡。從此,以答卷的遲速決定名次的辦法也就取消了,這一改革是合理的。

王棣當然不想成為錢易、李庶幾,不快不慢便可。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重生心理醫師拯救天才白月光 炮灰美人帶空間勇闖七零 你是我的小鳥,啾咪啾咪 我哪會懂戰術?相信選手就完了! 重生從黃埔開始 科技工廠:喪屍?T800懂嗎? 取名重複?我在網遊裡當NPC 我的武道功法修為等級加1 從通馬桶開始修仙 我的悲慘前生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