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後的病情牽動太多人的神經,引得諸方關注。
外界並不清楚高太後病情究竟如何,朝中四位丞相卻是知曉的。為尊者諱,蘇轍不好多說,個中之意卻不難揣測。
高太後,沉屙難愈,許是就此一病不起了。
這絕對是大宋的一大事件,牽扯到的方方麵麵太多太廣。萬一有不忍言之事發生,國喪期間是有許多禁忌的。
帝、後之喪,稱之國恤,或稱國喪、大喪。國喪時,規定百日內不許理發、一年內不許嫁娶、不得飲宴等等,若違此禁,當以謀逆者論處。
也就是說,一旦高太後崩逝,全國一年之內都不許嫁娶。
蘇轍擔心因太後之事影響王棣與小妹的婚期,雖然語焉不詳,隻一句雲山霧罩的話,卻是表明了態度,儘早不儘晚。
皇帝大婚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定下皇後人選到大婚,隻四十餘天,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籌備相關事宜,可是把內內侍省的內侍們累的夠嗆。
呃,宋代增設入內內侍省和內侍省,稱前後省,前者尤為親幸。在宮內執役的隸屬入內內侍省,在殿中執役的隸屬內侍省。其官有內侍﹑殿頭內侍﹑高品內侍﹑高班內侍諸名。
皇帝大婚與民間一般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禮,隻不過更為隆重,儀式感強大到爆棚。
皇帝納後行納采禮前一天,先要在朝堂布置一番。
需得將冊封皇後的“皇後受冊寶”放在用朱漆金塗銀裝的盒子中,內含用上好的瑉玉五十片做成玉簡,伴有金子做的“皇後之寶”。
納采當日,使者先於宮中大殿中宣讀製書,文武百官更換朝服上殿。隨後使者前往皇後“行第”處再次宣讀製書並進行問名禮。
納吉、納禮、請期均在同一天於皇後家中進行。
五月初三奉迎大禮,由使者帶領眾多大臣去迎娶皇後。
是日,皇宮裝扮一新,紅燈籠,紅囍字,紅波斯毯,喜氣盈盈。
皇宮外禦街灑水除塵,兩邊店鋪也是張燈結彩,披紅接喜。
萬民空巷,競相圍觀。
吉時,皇後化上盛妝,首飾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數,並兩博鬢,身著禕衣,坐於輿車中。
朝中大臣蘇詢等十二人為迎親專使,在騎著高頭大馬的殿前司軍士簇擁下前麵引路,一百零八抬嫁妝依次排開,五花八門的樂器奏著喜慶的曲樂。沿途鞭炮聲不絕於耳,百姓喝彩聲不斷。
奉親隊伍入了皇宮文德殿,稍後,皇帝駕到。
皇帝戴通天冠,著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的絳紗袍,皂白色衣領、衣袖、裙裾,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鞋,佩戴玉綬。
一番繁瑣的禮儀程序過後,帝、後拜天地行大禮,在皇宮內賜宴群臣。
皇帝大婚,舉國同慶,勿需一一道來。
倒是其中有個細節值得細品,據說是日高太後告訴皇帝說:“得賢內助,非細事也。”
這既是對孟皇後的讚賞,又是對皇帝的告誡。
意思是高太後至少在皇帝大婚時精神頭是不錯的,這於某一部分臣工而言是大好事,其意義甚至大過皇帝大婚本身。
這段時間,因宋國皇帝大婚,夏人也停了刀兵,甚至還遣使來賀。另外,大遼、高麗、交州、真臘、大理、大石、回紇、於闐及南蠻諸番國也悉數遣使拜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