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皇帝大婚帶來的都是正麵利好消息。
至於皇帝大婚即算成人、究竟是高太後繼續垂簾聽政還是皇帝親政,滿朝臣工極默契的選擇了暫時性遺忘。
作為低品級京官的王棣自是沒有資格去參加皇帝大婚賜宴,隻作為旁觀者看著這場盛景。
宋代在京服職的文官,按其官階分為京官和升朝官二等。唐代從宰相以下在京師做官者,均稱之為“京官”。其中常能朝見皇帝的稱為“常參官”,此外稱為“未常參官”。宋代的京官含義又有不同,僅指不常參的低級文官,實際類似唐代的“未常參官”。這類京官的寄祿官,宋初有秘書省的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以下到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將作監主簿等。神宗改革官製,自下而上有承務郎、承奉郎、承事郎、宣義郎、宣德郎(徽宗政和間改稱宣教郎)等五階,其官品為從八品、正八品和正七品。宋代初年,由吏部主管京官注授差遣事宜。太宗時設差遣院,與升朝官一起,由差遣院委派差遣。神宗改製後,廢除京官之稱,規定在法律上和一般公文中都稱“承務郎”以上,不過時俗仍沿舊習稱京官。
唐代的常參官在宋代稱為“升朝官”。這是對可以朝見皇帝和參加宴坐的中、高級官員的總稱。大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內殿崇班以上均為升朝官。神宗改革官製後,文臣自通直郎到開府儀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為升朝官。又改侍從官以上官員每天赴垂拱殿朝見,稱為“常參(日參)官”;朝廷各司的朝官,每五天一次赴紫辰殿朝見,稱為“六參(每月六次)官”;另一種是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赴紫辰殿朝見,稱為“朔參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而科舉狀元其實授官並不高。
太祖時,文狀元的初授官比較低,新狀元初授官多為初等職官,即從八品的選人階防禦、團練、軍事推官及軍、監判官)。如建隆元年狀元楊礪初授鳳州團練推官。開寶八年狀元王嗣宗隻授司寇參軍,比團練推官還低一等。隻有建隆二年狀元張去華、開寶六年狀元宋準初授秘書省校書郎、直史館,仕途起點從京官階開始。
到了太宗朝,狀元的初授官有了很大提升,從選人階升至京官階。如太平興國二年狀元呂蒙正初授將作監丞、昇州通判。將作監丞為從八品的京官階,而州通判則是七品差遣官。在宋代,選人階與京官階之間橫著一條鴻溝,要跨越非常困難,大多數選人終生沉浮於“選海”不得改秩。新科狀元剛入仕途就越過選人階,直接授予京官階,並出任一州的副長官,這樣的恩遇前所未見。“國朝科舉取士,自太平興國以來,恩典始重”。
仁宗朝以後,科舉改革逐步完成,科舉取士製度步入了穩定發展的階段,加之大量科舉人才進入官僚機構造成員缺緊張,進士初授官也出現了調整。部分新進士由直接授官改成“守選”,通常要守“五選”,即登第釋褐後再等待一年三個月才能赴吏部銓選注官。這種情況下,狀元的初授官雖然維持在京官階內,但在品階、待遇方麵受到裁抑,再無初授通判差遣的記錄。
三月底,吏部給新科進士授官,狀元王棣授承事郎、簽書雄武軍節度判官,榜眼馬涓授忠正軍節度推官,探花朱諤授成都觀察推官。另外,趙子櫟、趙子棣、趙鼎臣等也各授職官。
承事郎,文散官名。宋始置,為文官第二十三階,正八品,相當於唐的征事郎。元豐改製用以代大理評事,為狀元及第、宰相任子之初官,為正九品。
至於“簽書雄武軍節度判官”,太平興國四年始於諸節度州置,以京官充任,掌助理郡政,總領諸案文移,凡郡事皆與守倅通簽書。
而“雄武軍”則有些扯蛋了。
唐天寶六載,安祿山築雄武城,為北邊軍事要地,後置軍使。會昌二年,回鶻那頡啜帥軍“南趣雄武軍,窺幽州”,為盧龍節度使張仲武擊破。
那麼這地兒在哪兒呢?其實就是後世的河北宣化。
五代時期,公元年契丹立國後,隨即南侵文德縣,宣化地域為契丹所占據。石敬塘割讓包括幽、雲、武州等大部分已屬契丹占據的十六州後,契丹改稱遼國,遼改武州為歸化州,仍轄文德縣,屬西京路。宣化仍為歸化州和文德縣治所。
也就是說,王狀元隻得了個承事郎的散官,職官卻是虛無縹緲的,事實上他並無實職。
這也太逗了吧,還能這麼玩?自我娛樂?
王棣簡直醉了。
據蘇軾透露,王棣的任命是皇帝跳過吏部親自擬定的,具體原因不詳。官家的心思可真令人費解。
對於王棣而言,暫時留在東京也不錯,這不八月就要成婚了麼,雖然有婚假,也是麻煩。在京待選正可借這段時間捋清思路,好好規劃未來。
接下來的日子他反而成了最悠閒的那一位,婚禮之事自有人負責籌備,毋需他去添亂。前一段日子的瘋狂聚會聯誼後,同年進士紛紛離京赴任,除了末甲待選,也隻有他仍留在京中。
哦,倒是與宗澤見了數回,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宗澤在省試排名不高,但其原本就重實務,長於策問,王棣等人以為其在殿試定能有更好的發揮,排名定會更高,但事實並不是。
宗汝霖同誌太過耿直,心裡想什麼全一股腦的兜了出來,不吃虧才怪。
不過,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這樣的時代,需要他這種人。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