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開元樂_大宋河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大宋河山 > 第192章 開元樂

第192章 開元樂(1 / 1)

“張社長”,說的是張十一成了“古今傳奇”話劇社的社長。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王棣慣會做甩手掌櫃,直接讓張十一做了話劇社社長。

說“話劇社”不太準確,大抵與後世北京城的知名相聲團隊抑或東北二人轉大劇場類似。王棣是要打造一種全新的綜合性演出劇場,集相聲、說書、小品於一體的語言類表演節目。

張十一是最適合的人選。

說書這門行當屬於細水長流型,乾的好能乾一輩子,養家糊口、解決溫飽是不成問題的,但也是僅此而已,休想發家致富,更彆說是大富大貴了。

當知道王棣的身份後,張十一雖沒有納頭就拜,卻也是打消了最後一絲顧慮。王家的權勢暫且不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呢。關鍵是王棣,十七歲的狀元,有史以來第一人,往後怕也很難再有了,名動天下,前途無量啊。跟著王三郎討生活,還能差了不成?再者,張十一與王棣一番約談後,更是驚為天人,對方隨口說了幾個故事梗概,以他專業人士的眼光看來隻要稍加潤色便能搬上講台,絕不愁沒有觀眾。至於相聲和小品這兩種新型表演形式,他一時半會判斷不出好壞,但隱隱覺得大有可為。

之後,王棣表態說讓張十一就任話劇社社長一職,張十一受寵若驚之餘,暗下決心一定要不負所托、不辱使命,套用話本台詞便是:“定當殫精竭慮,唯死而後已。”

王棣的策劃中,話劇社每天分為說書、相聲與小品三個專場,每一場半個時辰,依次循環演出。當然,也並非是墨守陳規、一成不變的,可視市場需求而調整。

至於相聲與小品這兩門表演人員、形式與節目,也不用操之過急。

首先,人員是現成的,張十一不是收了二十幾個弟子麼,都是十多歲的孩子呃,如此說來王棣也還是個孩子),平時也沒什麼機會登台演出,基本功倒是練的紮實,稍加點撥便可上相聲或小品。

至於節目台本,王棣腦子裡海了去,稍稍加工即可。

張十一帶著的這些個徒弟,大多是孤兒或是家境貧寒的農家子弟,雖然說學徒不用發薪水,但這麼多張嘴吃飯便幾乎耗儘了他說書所得。也是他心地善良,為了養活這些孩子都沒顧得上成家,三十多歲的漢子竟是像個小老頭。但也正因如此,王棣方相信他的人品,放心將話劇社交與他管理,專業人才乾專業活。另一方麵,知曉王棣的身份,對方又如此信任自己,關鍵還能讓收養的這批弟子過上更好的日子甚至有出人頭地的希望,張十一又怎不感激涕零。

十幾歲的少年接受能力強,而且相聲小品與說書有共通之處,是以雖隻經過月餘時日突擊培訓,這批少年大部分都能登台表演了,至少能唬住觀眾。事實上,當這兩門表演新模式亮相後,敢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京中頑主們在經過短暫的詫愕之後大聲叫好,算是贏得了滿堂彩。

至於張社長,當然是最受歡迎的那一位。

“古今傳奇”話劇社的說書專場每天兩場,一場一個半時辰,下午講史,晚間說小說,張社長親自登台。第一天尚未發現有甚端倪,到得次日情況發生了變故。張十一原是專講隋唐史的,《隋唐演義》傳到東京便是他第一個搬上講台,也是廣受好評。講史專場他仍是以《隋唐演義》為藍本,間或加入自己的語言組織及起承轉合,將一段隋唐相交的亂世華章講的跌宕起伏。但這日劇場裡的聽眾隻聽了一刻鐘便開始有人起哄鼓噪,張十一開始未聽清聽眾說的是甚麼,還以為自己在台上出了錯,正準備賠不是呢,方聽清楚聽眾嚷嚷著的是:“我們要聽‘射雕英雄傳’,不聽‘隋唐’!”

嚷叫聲逐漸彙在一起,最終化為整齊劃一的兩個字:“射雕!”

甫聽王棣說起“射雕”,以張十一專業的眼光來看,這絕對是一個好故事,雖然前麵略顯平淡,但隨著情節的層層推進,整個故事呈跳躍性的豐富起來,人物描繪也漸趨飽滿生動,直教人深陷其中、欲罷不能。但隻昨日講了第一回,故事並沒有完全鋪開,竟然便遭來了“催更”,足見聽眾對“射雕”的喜愛程度,這卻是張十一始料未及的。

聽眾是說書人的衣食父母,張十一自然是聽“父母”的,當即棄“隋唐”改講“射雕”。

隻三日時間,“射雕英雄傳”便在京中瘋傳開來,張十一張社長儼然成了東京說書第一人。縱然其他說書人羨慕嫉妒恨,也是隻有乾瞪眼的份兒,這樣的故事讓他們往下編顯然是力有未逮的,真真是……奴婢做不到啊。

這種純武俠故事粉墨登場,著實是收獲了一大批忠實的聽眾。故事背景的設定是一個虛構的朝代,但卻與現今的風土人情類似,也與大宋的政治環境有共通之處,很容易讓人產生代入感。武俠對於許多人而言都是夢,仗劍走天涯,十步殺一人,端的是灑脫逍遙。而故事中出現的詩詞也讓文人驚詫不已。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但讀書人恰恰也是滿懷熱血激情的,否則也不會最易受蠱惑挑動,隻不過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罷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總之,“射雕英雄傳”一出便風靡全城,張十一的風頭也是一時無兩。

但是問題來了,因投聽眾所好,張十一每天兩場都在說“射雕”,一天說兩回,可“射雕英雄傳”總共才四十回,照這種速度二十天便說完了,這也忒快了些吧。

王棣表示,故事情節是沒法改變的,但每個小情節可以注水……可以擴充呀。譬如說打鬥場景可以多用招式、你來我往的多鬥幾個回合嘛,又譬如可以多說說當事人的心理活動。總之,隻要把握好一個度,完全可以將四十回說成六十回甚至更多。

而且,也不用擔心說完“射雕”之後的事,其實是有“射雕”三部曲的,怎樣的也能說上半年。

張十一如釋重負,反正跟著狀元郎,啥事都不算事了。

“水雲間”之所以火爆,“謫仙居”、“古今傳奇”話劇社貢獻良多,茶社及演藝場也是功不可沒。

宋代酒肆、麵食店多以茶稱呼;如分茶酒肆,主要賣下酒食品,而廚子則謂之“茶飯量酒博士“。溯其源起,乃始於下酒菜被稱做“分茶“,“且如下酒品件,其錢數不多,謂之‘分茶"、‘小分下酒,“。而所謂茶飯者,乃百味羹。

大抵宋代酒肆、酒店亦分高消費和一般消費。高消費區一般都是樓上雅座,故而“大凡入店不可輕易登樓,恐飲宴短淺。如買酒不多,隻坐樓下散坐,謂之‘門床馬道’,“。其消費標準之高低一般是以“買酒“多少來斷定的,所以分茶雖指購買下酒食品花錢不多者,但以之來稱酒食店,卻未必是指低檔次的店,因為“杭都如康、沈、施廚等酒樓店,及薦橋豐禾坊王家酒店,暗門外鄭廚分茶酒肆,俱用全桌銀器皿沽賣“,其富貴可知,檔次自不會低。

分茶酒肆、分茶酒店,其含義與酒樓、飯店差不多,兼賣酒、菜、食品。其中的食次名件,可以概稱為“茶食“。

而飲料統稱“涼水“,由多種原料製成,茶水隻是其中的一種。但以茶肆為名的飲料店中,卻是諸種“涼水“皆賣。

茶飲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單純的茶飲,隻以一種茶葉點泡而成,一類是混合茶飲,將茶葉與其他多種物品混合在一起,擂碎後,或衝泡或煎煮而成。

茶肆中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饊子、蔥茶,或賣鹽鼓湯。暑天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之屬。

除了茶肆、茶坊、茶樓在固定的地方專門賣茶水等諸種飲料外,汴京至夜半三更還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營乾,夜深方歸也。

北方人飲茶的習俗承襲於唐代,老百姓將薑鹽桂椒等材料加入茶裡喝掉。不過南方人卻不太這種接受得了這種口味。蘇轍對於北方人喝茶的這個習慣,就作詩吐槽過:“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薑誇滿口。”

宋人在茶裡麵放薑、放鹽在北方已經成了一種慣習。流行的“七寶擂茶”實際上是什麼呢?“七寶”實指七種穀物:燕麥、糯米、黑米、花生、芝麻、蓮子、薏仁,加上茶葉在一起擂製而成。七寶擂茶分鹹、甜兩種口味,根據食用者之需要來調製。它實際上是一種營養性的保健飲品,類似後世的八寶粥。

而在文人士大夫的引領下,講究“細碾點啜”的宋代點茶法將茶美學精致化的追求發揮到了頂峰。

點茶,需要挑選合適的綠茶或白茶,事先挑淨、火烤、包紙錘碎、碾茶成粉,調製茶膏,選一建盞,徐徐注入沸水,講究擊拂茶湯,打出“雪沫乳花”。

而全民熱衷的點茶競技“鬥茶”,是一種茶競賽的評比。對茶的色、香、味、操作技巧、茶湯呈現等進行全麵考評。

宋人種茶、做茶、上供的整個過程,精益求精,程序繁瑣,簡直到了極端的程度,本不可持續。蘇東坡便寫《荔枝歎》吐槽:“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而“品澀茶莊”在保有點茶之外,力推泡茶。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成為前任死敵的心魔後 我一個F級天賦搬空副本很合理吧 情劫中的掙紮 穿越之回家旅程 這群殺手特搞笑 修煉成劍神後,青梅竹馬急了 獨酌! 抱歉,傷害男人的事我全做了 重生小屁孩開局單挑百米巨蟒 無界道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