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某家意思,就不需要槳手劃船嗎?”
呂濤愕然,需要嗎?好像是真的需要。
可這樣的戰艦,如果安排槳手,就大跌眼鏡了。
於是呂濤帶他看最新改進型蒸汽機,而後畫出船尾螺旋槳問“如果用蒸汽機帶動船漿能否逆行?”
“某家不知,”
“那就先造艘小船試試,”
“試試便試試……”
於是,幾個大匠天天在手工房做手工,先搓出米長小船實驗,有問題改進,再實驗,再記錄數據,再修改,反反複複三四天,再建三四丈溪船在工匠營後邊溪中實驗。
呂濤還得每天往軍械房跑,既然要打火力覆蓋富裕戰,強弓硬弩是必須的。
呂濤其實在剛建工匠營已經吩咐製弓匠人試製過反曲複合弓,他要的是騎弓,所以這個時代的大長弓必須淘汰。
和工匠反反複複實驗,終於做出粗糙版蒙古反曲複合弓,但製此弓工藝動輒三年,所以一直讓他們製作部件預備。
這個時代的弓箭雖然有了反曲弓影子,但大部分還是如英格蘭長弓一般簡單彎曲木頭或竹片。
這樣的弓當步弓沒問題,可當騎弓就影響騎射,所以這個時代騎兵基本上隻是上馬步兵,最多當成衝鋒陷陣的尖刀破陣用。
其實反曲複合弓並沒有多複雜,他其實由三段木料組成,中間弓身,兩邊弓臂。
三段用魚膠骨膠沾好,再打磨,然後內弓粘貼牛骨,外弓粘貼牛筋增加彈性,再用裝飾物覆蓋外表,一把尺寸小彈力大的反曲複合弓便製作出來。
這裡麵難點在彎曲三段木頭,弓身弓臂都需要熱煮塑型三年,但可惜,他這裡最長塑型兩個月,最短今天早上。
所以,目前製弓主要工作還是塑型,塑兩萬套弓備件,如此戰爭來臨才能快速給騎兵鳥槍換炮。
除反曲弓便是大型弩弓,秦軍強弩已經摸到宋弩的邊際,他用了兩張平行弓增加彈力,宋三床硬弩是三張弓,而且有一張是反方向安裝。
如此強弩,據曆史記載可將手臂粗巨箭射至三百餘步,也就是五百米。
呂濤和工匠無數次實驗改良,也隻能把兩公分直徑大箭射至三百餘米。
儒家記載基本上就是如此糊塗,好像記清楚記詳細有失身份一般,什麼都是誇張,省略,大概,差不多,什麼一炮糜爛數裡,一炮城塌數丈等等春秋演義筆法。
有三百餘米射程也夠了,如果把三床弩架設城頭墩台,或者戰艦之上,就問你楚軍拿什麼抵擋。
不知道是不是楚國君臣用了陽謀,呂濤這邊剛剛開工建造城牆消化掉部分勞動力,楚商立馬加大輸送人口力度,山越夷人一船船的送,以至於到了日夜有船泊岸的地步。
工坊不得已隻能日夜開工換取錢財糧食,要不然真受不了密密麻麻的人口。
好在呂濤的獨家商品夠硬,每件商品都是不可或缺又無法取代。
而且舊商品熱銷未過,另一件更掙錢商品又出現。
比如軸承鋼底盤馬車架,每輛十溢金,合糧三百三三擔。也就是需要333名山越奴隸換。
三百多人,從抓到運,曆儘千辛萬苦,就為了出門有輛體麵馬車,而且還得自己回家裝修車廂。
喜歡世家的上下三千年請大家收藏:()世家的上下三千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