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一片荒地,種上兩年,等糧食產量不行了,就再開一片新地,把原來的地荒著,讓它長兩年草。
之後再犁出來,把地裡的雜草和周邊收集的枯枝腐葉堆在裡麵,一把火燒掉,借著那點草木灰的肥力,又種上一年。
而這些產量極低的土地,同樣在分配範圍內。
村裡人大都清楚這種情況,寧願要肥沃的土地,哪怕人均隻能分到一畝多,也不願要那種人均能有三四畝的地塊。
因為這種地種起來費力不討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收成卻遠不及肥沃的土地。
這也是為啥村裡人看到宋陽家分到一大片旱地,不但不眼紅,反而覺得宋陽運氣不好。
但宋陽並不在意,他看得長遠。
家裡養著牛羊和豬,這些農家肥到時候施到地裡,再費些力氣從山上多弄些腐殖土下來,即便沒有化肥,養個三年,土地就會肥沃起來,產量自然會提高,到那時就是大豐收。
而且,他家地塊上還有一片草坡,宋陽盤算著等補種完莊稼,就把這片草坡開墾成地,估計能多出四五畝。
這地方向陽,麵積也大,除了種糧食,還能搞其他種養殖,利用價值很高,宋陽還嫌它不夠大呢。
至於家人吃的糧食,盤龍灣下遊拐彎處有一片以前河流衝積出來的地方,後來河流改道下切,成了高地。
以前沒啥利用價值,現在可不一樣了。
隻要稍加整理,挖條溝從上遊引來河水,就能變成三畝多的水田,單是這水田產出的大米,就足夠一家人的口糧。
宋軍在茶廠上班,他家沒買牛,指望宋陽買的水牛幫忙耕作。
李嘉怡便領著兩個孩子,先來幫宋陽家補種。
王靜雅則留在家裡照顧馮曉萱,順便看管牲口。
就這樣,宋陽家早出晚歸,忙活了整整七天,地塊的補種工作終於完成。
李嘉怡家分到的都是好田好地,一家四口人,大概五畝地,幾個人一起動手,三天就完成了補種。其他人家也大多如此。
有些人家,除了豬和雞,沒有其他牲畜,那些稻草和青玉米草對他們來說沒啥用處,砍掉後就扔在地外邊。
但這些對宋陽家而言,可都是喂牛羊的好飼料。
宋陽父子跟那些不要的人家打了招呼,白天忙著補種,晚上就打著手電筒,趕著牛車,把那些稻草、玉米草拉回來,沿著盤龍灣的路攤開晾曬。
到了冬天,牲口沒草料的時候,把這些晾乾的草料堆成草垛儲存起來,就能解決問題。
爺倆拉了不少回來,累得夠嗆。
稍微休息一天後,父子倆一商量,覺得抓緊時間開荒,再種些作物也不錯,於是又忙活起來,這主要是宋陽催促的。
上輩子,宋陽記得自己現在分到的這兩塊瘦地,是村裡另外兩戶人家的。
那兩戶人家沒有牲口,補種進度慢,結果上邊的荒地被第三家先忙完的給開墾了。
開荒的事兒,宋陽早就跟李嘉怡說過。
李嘉怡在青溝,雨一停,就開始在青溝選那些平坦又方便進出的地方開地。
接下來的日子,宋建國每天早上跟著宋陽,先把盤龍灣那片準備改成水田的地方沿著河埂用河裡挑選的石頭配合打樁,加固地埂。
然後用水牛一遍遍地淺犁,清理掉雜草後,撒上油菜籽。
之後,接著開墾瘦地上方的那片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