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廣東明清家具的主要產地包括新會和廣州。
新會的古典家具製作工藝在明代已經相當成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以造型優美、用料高貴、比例協調、榫卯奇特、工藝精深著稱,深受皇室、官宦和富貴人家的青睞。
廣州則是清代廣作家具的主要產地。
廣州作為中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門戶,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進口了大量南洋各國的優質木材,這使得廣州的廣作家具在材料上具有充裕的優勢。
廣作家具的特點包括用料粗大充裕、裝飾花紋雕刻深浚、刀法圓熟、磨工精細等。
同時,廣作家具的雕刻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到了西方建築雕刻藝術的影響,具有較高的現代藝術審美價值。
這兩個地區的家具製作工藝和風格各有特色,共同推動了廣東明清家具的發展和傳承。
王鵬在廣州待了幾天後,在計虎和三狗的陪同下,趕到了新會。
新會位於廣東省江門市,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部,瀕臨南海,毗鄰港澳,它的紅木家具在後世鼎鼎有名。
現在卻也和大多數中國城市一樣,在籍籍無名中等待著機會,雖然破舊,但也掩蓋不住他正在勃發的生機。
生活過一世的王鵬,不僅知道新會家具的過去,更知道它後世的輝煌。
宋元崖門海戰後,使一些僥幸存活下來的隨行匠人心懷故主,留在了新會。
也使“蘇作”發祥地的古代家具製作技藝和南宋宮廷家具的製作技藝留在了新會,為新會家具的發展留下了世代流傳,生生不息的根。
到了明代,鄭和七下西洋。
為了彰顯大明朝物產豐富、貿易繁榮,鄭和每次遠航時都會滿載禮品和各種貨物,以作番邦賞賜。
回程時則攜帶質地堅硬、比重極大的紅木,為航船壓艙之用,以抵海上的狂風巨浪。但是,鄭和沒有料到的是,他運回的紅木在家具製作上備受青睞。
遠走南洋的華僑發現了這個商機,開始經過民間貿易運回大量紅木。
新會是沿海地區,早在唐宋時期就是重要的出海口,明朝時海運更趨發達。當時的紅木大多從東南亞海運到新會崖門,經銀洲湖至潭江江畔的蓮塘港上岸,再銷往全國各地。
新會當時是全國的紅木原材料集散地,近水樓台先得月。得此地利之便,新會的匠人們最先得到了這批名貴木材,祖傳的家具製作技藝便有了用武之地。
鋸齒切割,刨刀打磨,各式精心設計的紅木家具逐漸從皇室貴族走進尋常百姓家。
南洋諸國運回的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家具原料,促進了明中期以後直至整個清代紅木家具的發展,並將中國古代家具數千年的曆史推向頂峰。
鴉片戰爭之後,廣東成為最先開放通商口岸的地區之一,西方的文化思潮和藝術元素迅速湧入嶺南,作為慣飲“頭啖湯”的廣東人,自然率先接納了西方文化的影響。
廣東的古典家具工匠們也將這些大洋彼岸的新鮮血液融入自己的創作。
在“京作”“蘇作”的基礎上,中西兼容,南北並蓄,古今通融,將宋元文化、宮廷文化與西方文化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以新會為代表的“廣作”古典家具文化。
作為東西方文明交融的結晶,“廣作”在紅木家具三大流派中獨樹一幟。新會,也因此成為“廣作”古典家具最早商業化運作的發源地,開“廣作”一派先河。
新會古典家具,繼承了宋代以來的優良傳統。
到了明代,紅木日益成為新會古典家具製作舞台上的主角。
這種無需上漆著色、儘情展露木料本身色澤與紋理的上好材料,讓新會工匠們對它情有獨鐘,對家具做工的要求也愈加精益求精。
因為原材料充足,“廣作”家具多造型厚重,講求木性一致,大多用同一種木料製成。
裝飾花紋雕刻深峻,刀法圓熟、嚴謹準確、線條秀麗。
嚴絲合縫又不著痕跡,不用一釘,榫卯結構的運用達到了頂峰。
到了清雍正、乾隆以後,達官顯貴追逐奢華之風日盛,開始崇尚豐滿凝重、富麗堂皇的風格,而“廣作”家具豪華繁縟、極儘奢華,正迎合了皇家的口味。
各種象征富貴吉祥、如意平安的紋飾,在雙手的精巧鑿刻下,活靈活現地躍然紅木之上,一刻一鑿之際,定格了中國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的精粹。
匠人們把對藝術的理解,對世間萬象的感悟,於揮灑自如間,儘情展現在家具的造型當中,家具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思想和文化的載體。
再後來,也就是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中國古典家具市場的複興,那些秉承明清家具製作工藝的工匠,慢慢從供銷社、木器社脫離出來,步入企業,中國古典家具商業發源地新會也因此複蘇,蜚聲海外。
新會古典家具企業創新思路,用新的優質紅木、黃花梨等珍貴硬木,配合中國古典家具製作工藝仿製明清古家具,還汲取洋家具工藝之長,應用現代化機器和電腦,輔助傳統榫卯結構和雕花的工藝,使仿古家具在完好保存明清韻味的前提下,提升生產速度和研發水平。
而就在王鵬他們踏上新會的這一瞬間,正是新會家具即將複蘇的前期,他怎能不占先人之利?
不僅要將散落在民間的老物件儘力收藏,而且還要將掌握古典家具製作工藝的工匠,團結在自己的手裡,在今後的發展中順應潮流乾出一番事業。
走在各種弄堂小巷,拜訪古舊的高門大院,終於使他們獲得了一次次機會。
和在廣州的做法一樣,他們首先從老宅子入手建立自己的居住點,然後開始走街串巷開始收購老物件和紅木家具。
計虎他倆上手很快,在王鵬的輔助下獲得了一項又一項的成功,讓王鵬看在心裡,喜在眉梢,等他適應了一段時間以後,王鵬便回到了廣州,與張叔一起返回省城了。
至此,王鵬初步完成了在廣東古典家具的收購布局。
他知道再過兩年,就有海外華人開始收購從廣東開始收購明清家具,進而使明清家具的價格快速瘋長,直到1985年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賞》出版後,引起港台收藏家大量湧入內地搜覓明清家具達到高潮,進而推動了中國古典家具市場的快速崛起。
這將是王鵬重生以後,通過預知能力獲得的第一桶金,而且回報十分的豐厚。
喜歡重生76,我為知青編教輔請大家收藏:()重生76,我為知青編教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