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將許攸、郭圖、荀彧、曹操引入議事廳。
“諸位請坐。”
“修縣地處四郡交界之地,曆來有賊寇橫行。此地民風彪悍,加之地理位置特殊,極易成為盜匪的藏身之所。近年來,修縣的治安問題日益嚴重,百姓苦不堪言。諸位以為該如何應對?”
話音剛落,許攸便搶著說道:“主公,修縣地勢偏遠,人心不古。若不痛下殺手,恐難震懾宵小之輩。末將以為,應當派一支精銳兵馬前去清剿,殺雞儆猴!”
郭圖卻搖搖頭:“不可草率用兵。修縣乃四郡咽喉要地,若是用兵過猛,隻怕會激起民變。依臣之見,當先加強防守,再派人去安撫民心。”
荀彧一直沒有開口,這時才緩緩說道:“修縣雖是偏僻之地,但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治理此地,不能隻靠武力。應當先派遣得力官員前往宣撫,教化百姓,讓其安居樂業。”
曹操在一旁默然不語,他的目光始終停留在袁紹身上,仿佛在揣摩這位老大哥的心思。
“本初兄,弟以為修縣之患,非一日之寒。”
“若要徹底解決此地的賊寇問題,需從根本入手。修縣之地雖貧瘠,然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若能在此地建立一座堅固的城堡,既能防禦外敵,又能庇護百姓。如此一來,修縣的治安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袁紹聽了四人的發言,微微點了點頭:“諸位所言皆有道理。”
袁紹靜靜地聽著眾人的提議,眉頭微皺,思緒卻不由自主地飄向了從前。
一股熟悉的感覺湧上心頭,仿佛回到了那個他剛剛起兵時的日子。
那時的他也曾麵臨過類似的困境——謀士們各執己見,或是主張北進,或是主張南下,或是主張固守。
那時候的他,也曾陷入過這樣的兩難抉擇:聽誰的?信誰的?誰說得對?
如今,麵對修縣的治理問題,同樣的情景再次上演。許攸主張用兵,郭圖強調教化,荀彧重視民生,曹操則提出了建立城堡的構想。
每個人說得都有道理,每個人的見解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然而,謀士太多,有時反而讓人難以決斷。
袁紹的目光在幾位謀士的臉上一一掃過。
許攸年輕氣盛,銳氣未減;郭圖謹慎持重,慮事周全;荀彧淡然如水,卻又深藏韜略;曹操則目光如炬,仿佛早已看透一切。
“謀士太多也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啊。”袁紹在心裡暗歎一聲。
他何嘗不知道,若是聽錯了一個人的意見,輕則誤國誤民,重則可能導致自己的基業毀於一旦。可問題是,誰說的都有道理,到底該聽誰的呢?
他閉上了眼睛,試圖理清思緒。
耳邊似乎響起了當年他在幽州起兵時的情景:謀士們在帳前爭辯不休,有人說應該聯合蹋頓、烏桓共同抗曹;有人說應該先平定冀州再圖發展;還有人說應該結好孫策,南北呼應。
那時候的他,也是這般左右為難。
“算了……”袁紹睜開眼睛,嘴角露出了一絲苦笑,“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判斷,要不都施行吧!反正現在有錢。”
他心中暗想:既然大家的意見都不錯,為何非要選一個呢?既然實力雄厚,何不嘗試一下多種方法?或許這樣反而能更快見效。
想到這兒,袁紹心中一動:“對,就這樣。”他站起身來,目光掃過議事廳內的眾人。
正當眾人以為議事結束的時候,袁紹忽然開口:“三位先生之言各有道理。然則修縣之亂,非一日之寒。流民聚集,必然是因為官府苛責、民生困苦。若想根治此患,既要嚴懲為首作亂之人,也要減輕賦稅、安撫百姓。”
“既然各位的意見各有千秋,那就……全都施行吧!”
眾人聞言皆是一愣,隨後臉上露出了各異的表情。
許攸微微一笑,顯然是讚同這個決定;郭圖則眉頭微皺,似乎對同時推行多種政策有所顧慮;荀彧依舊淡然,仿佛早已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而曹操,則若有所思地低下了頭。
眾人皆是一愣,原本鬆懈下來的神經頓時緊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