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初判,清氣為天,濁氣為地,中有玄黃之氣流轉。混元無極境中,四聖並立,各自頭頂三尺慶雲璀璨,天花亂墜,地湧金蓮。易教教主蔡佳軒手執青竹杖而立,道袍上陰陽魚紋若隱若現;通天教主截教一脈,執青萍劍,發垂雙肩,目若朗星,背後誅仙四劍虛影流轉;老子坐青牛,左手執拂塵,右手托先天一氣幡,周身紫氣浩蕩;元始天尊頭頂三寶玉如意,九龍沉香輦懸浮身後,二十四瓣金蓮托定乾坤。
“第二局,吾等以陣法論道。”元始天尊開口,聲音若洪鐘大呂,震蕩寰宇,“爾等可布下得意陣法,吾與太清兄共破之。”
通天教主撫掌而笑,聲如金石相擊:“玉清教主莫非小覷截教?當年誅仙陣可曾讓闡教諸仙嘗儘苦頭。今日便讓爾等見識截教新陣——兩儀微塵陣!”言罷,青萍劍淩空一劃,虛空裂開三道縫隙,分彆飛出天、地、人三才幡,化作黃、白、青三色光幢,頂天立地。
易教教主蔡佳軒見狀,手持青竹杖晃動,朗聲道:“既布大陣,吾當助通天教主一臂之力。”但見竹杖尖端迸發萬千道紋,如蛛網般蔓延至三才幡之間,隱約可見太極圖虛影與兩儀之道融合,陣眼處浮現先天八卦,後天六十四卦層層疊疊,如棋盤鋪展。
老子見狀,拂塵輕揮,先天一氣幡化作無儘清氣,漫卷而來:“兩儀微塵陣雖妙,卻脫不得陰陽窠臼。吾太清一脈,以無為破有為,以混沌化陰陽。”但見清氣所過之處,三才幡光影搖曳,似有潰散之兆。
元始天尊袖中飛出三寶玉如意,化作萬道霞光,定住陣腳:“通天賢弟,當年你擺誅仙陣,吾等以四聖之力破之;今日這兩儀微塵陣,又豈容你獨霸乾坤?”言罷,掐動法訣,九龍沉香輦上二十四瓣金蓮突然綻放,每瓣金蓮上皆顯化出封神榜上神靈虛影,手持兵刃,列成北鬥七星陣。
通天教主見狀,冷笑一聲:“玉清教主莫非忘了,截教弟子遍天下?”揮手間,陣中升起三十六麵戊土旗,七十二麵己土旗,每麵旗幟上皆繡著截教弟子形象,有東海金鼇島煉氣士,有九龍島四聖,更有當年戰死萬仙陣的截教群仙虛影。旗幟翻動間,地水火風齊出,天崩地裂之象再現。
易教教主蔡佳軒見雙方僵持,拋出竹杖,隻見青竹杖突然化作漫天竹簡,每片竹簡上皆書道家真言,飄飄蕩蕩落入陣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吾之道,融儒釋道兵農醫,合百家之長,彙萬法之宗。”竹簡所過之處,截教陣法與闡教霞光竟隱隱交融,生出第三種氣象。
老子目光微凝,輕拍青牛:“善哉善哉,易教果然另辟蹊徑。然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終究留一線生機。”拂塵再揮,清氣中竟裹著三朵金蓮,分彆書“福”“祿”“壽”三字,直取陣眼。
元始天尊手中玉如意一指,封神榜上神靈虛影突然齊喝:“奉天承運,元始詔曰!”但見無數道金光自天而降,竟將截教旗幟上的弟子虛影一一鎖定,如提線木偶般動彈不得。
通天教主見狀,目眥欲裂:“玉清老兒,竟敢以封神榜壓製吾截教弟子!當年萬仙陣之仇,今日便要清算!”青萍劍連連揮動,誅仙四劍虛影再現,化作四道血色劍光,直取元始天尊麵門。
元始天尊不慌不忙,頭頂慶雲托出琉璃燈,金燈普照,血色劍光竟無法近身:“通天賢弟,你我皆為聖人,何必執念於往昔?今日論道,當以大道為準,而非意氣之爭。”
易教教主蔡佳軒見勢不妙,青竹杖突然暴漲千丈,橫在雙方之間:“兩位教主且慢!吾等既為論道,當以理服人,而非以力壓人。通天教主之陣,以兩儀微塵顯化眾生百態;太清、玉清教主之法,以先天一氣、封神榜威定乾坤。然眾生之道,豈止兩極?”
言罷,青竹杖尖端射出一道金光,直入陣中,竟在兩儀微塵陣與太極兩儀陣之間開辟出一方小世界。但見小世界中,農夫耕田,士子讀書,匠人做工,商人行商,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既無截教之“有教無類”導致的魚龍混雜,亦無闡教之“清淨無為”帶來的寡淡冷清,竟顯露出一派和諧景象。
老子見狀,撫掌而笑:“妙哉!易教之道,果然彆具一格。以中庸之道調和兩極,倒有幾分吾太清之妙。”
元始天尊亦點頭:“雖未能破陣,卻另辟蹊徑,不失為上乘之道。通天賢弟,你這兩儀微塵陣,可敢讓易教教主主導?”
通天教主略一沉吟,收了誅仙劍虛影:“也好!便看易教教主如何調和吾截教與闡教之道。”
蔡佳軒雙手結印,青竹杖化作萬千光點,融入兩儀微塵陣中。但見陣法突然一變,原本對立的地水火風與先天清氣竟相互交融,形成雲霧繚繞、山川壯麗之景。陣中截教弟子虛影與封神榜神靈虛影亦各自退後,井水不犯河水,卻又隱隱呼應。
“此陣可名‘混元兩儀陣’。”蔡佳軒朗聲道,“取截教之‘包容’,闡教之‘秩序’,以混元之力調和,使兩極相生相克,而非對立相殺。”
老子頷首:“善。大道本就非非黑即白,能容萬物,方為大道。”
元始天尊亦道:“既如此,第二局,吾等便算平手如何?”
通天教主大笑:“平手便平手!待第三局,吾自會讓爾等心服口服!”
言罷,四聖各自收了法寶,混元無極境中恢複平靜。蔡佳軒望向遠方,心中卻泛起波瀾:聖人之爭,看似論道,實則關乎天道氣運。自己以易教之道調和截闡,雖暫得平手,卻不知第三局麵對女媧娘娘,又當如何應對……
本章完)
喜歡竹杖奇緣錄請大家收藏:()竹杖奇緣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