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洲半開玩笑地說道:“既然胡教授有吩咐,那我就拿出畢生功力,好好看看這些論文!”
胡元科嚇得神色一變,連忙說道:“我剛才是開玩笑的,不必當真!你隨便看看就行。”
好家夥,差點引狼入室!
江湖傳聞,自從徐生洲這小子當上《數學月刊》青年編委之後,還沒有一篇論文在他手上直接錄用的,最好的結果是“小修”inorrevision),百分之六七十是被給出兩三頁的修改意見,或者直接刪改的親媽都不認識,然後要求“大修”ajorrevision),其餘的直接建議“退稿”。
《數學月刊》主編馬平川私下開玩笑說,要是所有編委都像徐生洲這麼搞,雜誌要麼沒人敢投稿,要麼大踏步躍進sci二區。
沒人敢投稿,自然是句玩笑話。
隻要有論文考核指標,隻要它還在中文核心期刊範圍內,就不愁沒人投稿。
據說現在有些聰明人,乾脆托私人關係把自己論文投到徐生洲手中,等拿到修改意見之後,再認真改改,直接改投國外sci二、三區的期刊。成功率還特彆高!
但話說回來,徐生洲這小子的眼光確實非常獨到。他親眼所見,蘭大物理係副主任薛壑都被這小子問得落荒而逃。就國內的理論物理學博士生水平,99比不上薛壑。這要是讓他來挑刺,恐怕桌上這幾本論文有一個算一個,個個都得是c較大修改後重新送審)或d不同意答辯)!
我胡某人的名聲還不得臭大街?
徐生洲哭笑不得:“我就是開個玩笑。”
“打住!誰還不知道你‘徐一問’的赫赫威名?”
徐生洲妥協道:“好吧,那我就隨便看看。”
幾本論文都是理論物理學科的,主要以統計物理與複雜係統為主,也有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引力理論與宇宙學等方向,看得出來,胡元科教授涉足的學科領域還是挺廣的。
徐生洲關注理論物理學科,既是綢繆已久,也是機緣巧合。
說“綢繆已久”,是因為他很早以前就考慮過神州科技職業學院未來的路怎麼走。第一步肯定是“升本”,接下來應該是“改大”學院改名大學)、“申碩”申報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至於“申博”申報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可能是有生之年了。
學院改大學,在米國人看來可能隻是無謂的字詞遊戲,像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佐治亞理工學院校名用“institute”,達特茅斯學院、威廉與瑪麗學院、波士頓學院校名用“ege”,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名為“university”的同行。但在國人看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所以“必也正名”,好像不叫“大學”就低人一等,出門見麵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何況在當前教育體係內,大學和學院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就比如學科門類,學院隻要求應擁有1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大學則要求擁有3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
徐生洲的著眼點也正在此。
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從來都不是校領導拍拍腦門就能決定的,至少對於地方普通院校是如此。它既要考慮你的師資配備,也要考慮所在地區的學科布局,還要考慮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前景,同時你自己也要考慮學校的學科建設,因為國家有規定,每個主要學科門類中的普通本科專業要覆蓋該學科門類3個以上的一級學科,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徐生洲的設想,是把學校建成以文理基礎學科和應用技術教育齊頭並進的高等院校,所以他想瞄準3個學科門類來努力:
首先是人文學科。
學校已經將商務英語專業為英語專業;再依托《永樂大典》正本和《文彙閣四庫全書》,辦好漢語言文學專業;再加上金澤河、嚴長壽、黃柯3位曆史學長江學者,辦好曆史學專業;依托收藏的40幅中外名畫,結合學校舊有的動漫設計專業,辦好美術專業。這算是文科基本盤。
其次是工科。
這是學校整合紫金信息職業學院、雨花理工職業學院、三江職業技術學院、鐘山財會職業學院等多家兄弟院校後留下的班底,諸如軟件技術、網絡工程、汽車運用與維修、土木工程等等。聽著感覺不入流,其實就業還湊合,很多考生也願意報,所以就暫時留了下來。徐生洲想等什麼時候騰出手來,把這幾個專業好好規整一下,把它們作為應用技術教育的基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