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笑道:“你們進京就好,去濟南府,還不如去蘇杭逛一逛。濟州一代,雖說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但聽說梁山泊有賊寇做亂,滋擾州府,就怕你們路上不得安寧。我素知你們武藝超群,可他們人多勢眾,不得不防。”
張明遠一怔,喝了一口茶,笑道:“皇上,我們想去拜訪張叔夜大人,畢竟好久不見了。還望見諒。”
宋徽宗坐了下來,端起茶碗,端詳片刻,淡淡的道:“可見你們是念舊之人,性情中人。張叔夜當年帶著你們去西夏和遼國,你們會忘不了。不錯,你們情深義重在所難免,走一遭也是極好。”
宇文虛中道:“皇上,張叔夜的確人才難得,在濟南府可謂大顯身手。如今山東一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賊寇都怕張叔夜。”
宋徽宗道:“張叔夜的本事,朕心知肚明,讓他在地方做官,便是曆練他。人才難得,要用到合適地方。他替朕分憂,便是恰到好處。”
費無極笑道:“想必皇上也有一些難以忘懷的人。畢竟陛下也是個性情中人。”
宋徽宗捋了捋胡須,緩緩道:“那是自然,朕忘不了父皇和皇兄,忘不了向太後和劉貴妃。忘不了高麗睿宗和大理國王段和譽。更忘不了你們。”說話間看向眾人。
子午道:“皇上,如若出現旱澇災害,朝廷又當如何?我聽說黃河時常發大水。”
宋徽宗一怔,心想,莫非他們知道如今北方有暴民犯上作亂不成,心下不覺一沉,自然為眼下的局麵憂心忡忡,畢竟山東人張萬仙聚眾十萬犯上作亂,與方臘何其相似,這件事數日來讓宋徽宗絞儘腦汁。河北高托山也號稱三十萬犯上作亂。想到此處,不覺心亂如麻,本想派張明遠和費無極帶著弟子協助梁方平去討伐叛軍,可畢竟方臘和宋江叛亂,他們都婉言謝絕,此番再請他們,恐怕又是一鼻子灰,但形勢危急,不容樂觀。宋徽宗咬咬牙,實話實說了一番,但話語之間,自然將民變的緣由都推在黎民百姓身上。
張明遠勸道:“陛下,這件事如若聽明遠的,也不難解決。老百姓都不容易。朝廷如若想長治久安,不能靠殺伐去對付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太上老君也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陛下如何不明白。”
宋徽宗聽了這話,點了點頭,問道:“朕這回一定聽明遠的,你說說看,又當如何?”
張明遠道:“陛下可赦免叛軍首領,減免賦稅,安撫民心。正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必攻心為上。若要天下太平,豈在多殺傷?”
費無極又勸道:“正所謂,洪水泛濫成災,不可去堵塞,而應該予以疏通。陛下莫非不知道成都府有個都江堰麼?”
宋徽宗恍然大悟,喜道:“朕當然知道。”頓時喜上眉梢,又設宴招待張明遠和費無極。宇文虛中聽了他們的話,也喜上眉梢。眾人舉杯痛飲,樂此不彼。夜色漸深,才意猶未儘,四散而去。
次日,宋徽宗召集小黃門前來,又讓梁師成叫來高俅。宋徽宗帶領太子和皇子一隊,張明遠和費無極帶領子午、普安、餘下、武連一隊,雙方比試蹴鞠技藝。高俅成了裁判,此等榮耀,蔡京和童貫聽了,無不羨慕嫉妒。李邦彥也是自愧不如。他們隻好前來觀看,作為看客罷了。
子午四人把武藝與蹴鞠結合,踢的一腳好球,惹得宋徽宗喜笑顏開,讚不絕口。皇子一個個也自愧不如,甘拜下風。
隻見,子午使出飛龍在天,普安來個雄鷹展翅,餘下緊隨其後便是龍騰虎躍,武連不甘示弱,乃是蜻蜓點水。
武連把球放在指尖,轉得虎虎生威,環顧四周之際,得意洋洋之際笑道:“蹴鞠要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如同武藝,自當心領神會。”
高俅見了不禁熱淚盈眶,隻怪自己上了年紀,如若不然,也可一展風采,不負當年。可惜韶華易逝,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如之奈何。
高俅見宋徽宗喜上眉梢,便笑道:“我大宋的蹴鞠藝人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團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齊雲社還製定了《齊雲社規》。其中有‘十緊要’:要和氣,要信實,要誌誠,要行止,要溫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謙讓,要禮法,要精神。‘十禁戒’:戒多言,戒賭博,戒爭鬥,戒是非,戒傲慢,戒詭詐,戒猖狂,戒詞訟,戒輕薄,戒酒色。”此言一出,眾人點了點頭。
子午四人麵麵相覷,這話真惡心,宋徽宗聲色犬馬,照樣蹴鞠,高俅也是如此。這話真夠打臉。宋徽宗笑道:“蹴鞠能令公子精神爽,讓王孫知道禮義。強身健體,非比尋常。”眾人點了點頭,隨聲附和。見眾人深以為然,宋徽宗深情吟誦道:
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
近密被宣爭蹴踘,兩朋庭際角輸贏。
此言一出,群臣又是歌功頌德,山呼萬歲。張明遠等人隻好隨聲附和,跪拜見禮。頃刻,歌舞升平,歡聲笑語。宋徽宗與眾人把酒言歡,喜樂無比。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送走群臣,來到延福宮花園,宋徽宗、宇文虛中和張明遠、費無極促膝長談。子午四人本想作陪,不料趙香雲帶走了他們。趙香雲在瓊林苑設宴,子午四人自然喜笑顏開。
趙香雲道:“你們要去濟南府?兵荒馬亂,我看還是彆去為好。”武連道:“莫非張萬仙真是神仙在世不成?”趙香雲笑道:“那倒不是,他比起宋江差遠了。”
餘下道:“比方臘呢?”趙香雲破涕一笑道:“宋江都不如方臘,你說張萬仙比得過方臘麼?”普安道:“河北還有一個叫做什麼名字?我忘記了。”子午道:“叫做高托山。”
趙香雲樂道:“這名字真可笑,張萬仙和高托山。高托山上住著一個張萬仙。我看張萬仙改叫張半仙好了。高托山,改叫高青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