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就是對有功之臣的封賞。
至今為止,功勳最為卓絕的,自然就是張遼。
之前嚴洛大意,帶著疑兵想要在嚴城下玩計謀,沒想到反被對手重重設計、合圍。
如果不是張遼突襲反殺柳楊大軍,並順勢攻占柳林城,恐怕他這個流亡公子這次就真要亡了。
再就是公羊賀,當初帶著嚴洛逃出鎮胡城,之後連番大戰,也是戰功赫赫。
但眼下嚴洛卻並沒有對他們進行正式的封賞。
因為在這之前,嚴洛必須調整一下國家的製度,以及後續官爵獎懲機製。
這就涉及到最重要的第三點,改製!
如今諸侯之中,已經有一些霸主級的意識到分封製弊端,開始設立郡縣製。
這是從封建製朝著中央集權製演化的征兆。
嚴洛此時地盤不大,正適合從零開始,沒有太大阻力的推行新的製度。
首先就是之前已經頒布的土地製度,其次是官職爵位製度。
什麼上卿、上大夫之類的,太籠統,逐漸也會被時代所拋棄。
所以嚴洛決定率先實施九品中正製。
甚至添加一些後世公務員製度的優點,形成一套更為完整成熟的官員爵位體係。
這一套雖說有些超前,但將來這可以成為大一統帝國的模版直接套用,可以說是未雨綢繆了。
當然,以如今的生產力和國家大小,最初並不需要太細分,可以先搭好一個框架。
另外作為大虞諸侯,爵位不能直接套用公侯伯子男,否則他區區一個男爵,封出公侯伯之類的爵位,就顯得有些僭越和搞笑了。
嚴洛在書房之中苦思冥想,東拚西湊,終於草擬出一套詳細的官爵體係。
首先,最高部門就是以主君為首的決策機構——內閣中樞司,這將負責國家戰略事務的決策,並直接對君主負責。
其次是九部,分彆為禮、吏、兵、農、戶、工、學、商、刑。
禮部選擇精通禮儀的大臣,除了國家祭祀等大事之外,還負責外交事務。
吏部則是負責官員考評,監督,以及人事任免。
兵部負責軍隊事宜,國防軍械等等。
農部負責農業生產事務,保障農民生計,培育優良農作物種子和研究先進農業技術。
戶部負責統計人口、土地、戶籍;負責國家稅收稽查等等。
工部負責基礎建設、科技研究,提升生產技術應用。
學部負責全國教育事宜,選拔各科優秀人才,在各地組建從蒙學、童學到專學的係統性學校,向現代學校理念靠攏,初步目標是全國掃盲。
商部是促進商業經濟發展,並監督資本,在促進經濟的情況下,也要管控資本帶來的弊端。
刑部則是擬定國家各領域的專門法律,並嚴格執行,打擊不法。
之所以將傳統封建王朝的六部改成九部,嚴洛就是希望能分薄文臣集團的力量。
同時未來在學部,嚴洛還要大力發展細分學科,多培育出理科方麵的人才。
在整個秦國掃盲率提升之後,再考慮科舉這種選拔人才的形式。
現階段來說,他隻能通過舉薦、征辟以及召喚,來獲得相應人才。
之前組建的匠作營,則並入工部架構之下。
同時嚴洛還準備從親衛之中選拔人才,組建情報部門。
一是對外獲取他國情報的,二是對內監控百官的。
等到大一統之後,對內的可以換成監察部,遏製文臣集團的權力膨脹。
而爵位方麵,現在暫時分成六等。
最次的是食邑五十戶的鄉士;往上是食邑百戶的縣士;
再往上是食邑三百戶的縣卿;第三等是食邑五百戶的邑卿;第二等是食邑八百戶的上邑卿;最高則是第一等的國卿,食邑千戶。
以後等大一統了,食邑稍微提升一下,改成國公、某某侯、某某伯、某某子之類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