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秦國疆域不斷擴展,新的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麵。
交通、運輸以及信息傳遞,便是其中最為凸顯的問題之一。
飛鴿傳書,飛鴿有可能走散,容易被各地獵人獵殺。
五百裡、八百裡加急,隻能在道路修建比較完善的地方快速傳遞消息。
快船也是一樣的道理,陸地範圍,道路不暢的情況下,人員調動,物資運輸,消息傳遞,都是效率低下。
一旦秦國疆域繼續擴大,那麼邊境之地,久而久之,就會成為山高皇帝遠的不受控區域。
尤其是關外大片荒蕪地區更是如此。
因此,“馳道”修建工程,被正式提上日程。
在嚴洛原本的世界,馳道已經是一項十分成熟的技術。
不僅僅是道路修建的夯實平整,甚至其中還有類似現代軌道的道路。
這種道路,基地夯實平整堅固,路基上麵架設枕木。
枕木間距,正好適合馬匹全力飛奔,產生“自激振蕩”效應,讓馬匹無法停止。
隻有到了某個站點的時候,枕木之間的間距才會逐漸變為完全平整,讓馬匹能夠實現“到站停車”。
嚴洛記得在一個考古新聞上看到過,秦始皇時期的馳道遺跡甚至還是複線的,就和現在的鐵路軌道一樣,支持來回運送人員、物資。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秦始皇功績之中,有“車同軌”這個詞。
同時也解釋,為什麼秦國人員調動、物資調配能如此迅速,甚至有七日內將足夠60萬秦軍滅楚的糧草運達前線的驚人案例。
現代軌道車是以火車頭來驅動,而古代軌道車,則是以馬力來驅動。
但個中原理卻是大同小異。
這一項工程,是內閣中樞司聯合各部大員的奏章,一起擬定出來的。
當下嚴洛便令陽榷規劃此事,以嚴城到鎮胡城、關外臨川城、更始縣、棱堡群以及更遠的區域,修建第一條馳道路線。
暫以八重軌道馳道,統一軌道寬度,同時建造相同寬度的運輸馬車,馬政寺將一些適合拉貨的馬匹訓練、實驗並擬定軌道枕木間距。
第二條則是嚴城通往玄京的馳道,規劃四重軌道馳道。
以此先計算一下,需要的成本。
光是這兩條馳道,所需要的人力、財力、物力以及時間,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配合馳道修建的驛站、倉庫等等,也要計算在內。
這注定是一項大工程,然而一旦規劃完畢,開始一站一站鋪設軌道,也能讓大秦的物流運輸和情報傳遞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今後還能專門修建用於客運的馳道,加強各地人員往來效率。
否則以目前秦國疆域,假設需要將最西麵黑石郡一名官員,調任到最東麵青丘郡去,不考慮惡劣天氣因素,也不考慮舟船是否會損壞、晚點,一切順利的情況下,也需要差不多兩個月才能抵達。
而很顯然,秦國的疆域大小,還有進步的空間。
最西麵的涼國還在閉關防守,最東麵的趙國、封國還依然健在。
更彆說南方還有大大小小的國家,表麵臣服,內心依然打著各種小九九。
不過這也正好,大量基礎建設工作,需要大量人手。
各地磚窯、林場、營造坊都急需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