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既已自罪,原吉又有什麼話說,遷都本就是件靡費巨資的大事,朝堂之上已專事議過,皇上此為,至少算是開源吧,他說:“陛下過謙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上珍禽,地下寶藏,哪一件不是皇上的,如何使用,自然皇上說了算,皇上自責,臣就無地自容了。”
“罷、罷,不談這些,還說建設。郊祀是國家的大事,也是皇家的盛典,故京城之南、郊外之地,還有兩個場所要一並考慮。朕說,蒯祥出圖。麗正門的正南偏東一些,也就是中線的東側要修建天地壇,朕每年正月、四月、冬至要駕臨三次,為子孫示範,祭祀天地之神,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圜丘、祈穀的建築中一定要體現出天象和地象。在麗正門的正南偏西一些,也就是中線的西側,對應著,要修建一座山川壇,朕每年春要躬率群臣一至,舉行藉田典禮,祭祀先農、大地、山川、太歲諸神,以不忘先人嘗百草、辟農耕,開萬代立國之本。”
“皇上聖明。”這一次,從夏原吉以下,全都跪下。永樂叫大家起來,又問蒯祥:“何時能給朕出圖?”
“有南京的圖樣,微臣全力以赴,一個月之內一定讓陛下儘攬兩壇風貌。”大船在太液池中兜了一大圈,永樂指指點點,不時議論著,興趣盎然,全無倦意。正午的日頭灑滿天際,天地間一片燦爛。眾人下船後,卻見一隻孤鳥落在船舷上,不安地鳴叫著、躁動著,夏原吉、楊榮不約而同地回頭看了一眼,一下子就想到了南京的皇太子,心中竟生出了無限悵惘。
北京是個四季分明的地方,盛夏一過,金秋就送來了清涼的爽氣,不冷不熱,正是出門的好日子。胡濙裝扮成商人,隻帶了宋塔、李麟、張蕭三人出了北京城往西南而來,隻半天工夫就穿過宛平、良鄉進了房山境內。
畿輔一帶的秋莊稼早已割儘,農戶們正忙著犁田種麥,一望無際的原野上,人頭攢動,生機勃勃,滿鼻裡都是泥土的芳香,倒也有些興致。那次大朝後,皇上單獨把胡濙留下,足足交代了半個多時辰,大致有這樣幾層意思。
第一,帶二、三人繼續尋訪天下,此次重在南京和江浙,最好是每一個鎮子都走一走。第二,以欽差的名義雖直來直往,毫無羈絆,但樹大招風,風起時,連小鳥也知蜷縮羽毛躲藏起來,故要換一個身份,最好是士、商或遊醫。第三,在南京要多停留一段,先悄悄觀察,再參與上朝下朝,到禮部走走,六科敢留奏折,必是有人授意,你心裡清楚是誰,要仔細看他是何居心。第四,古人有雲,燈下黑。鄭和雖屢下西洋,到過不少地方,但始終沒有建文蹤跡。然傳言訩訩,或許就在畿輔,要如篦頭一樣,一鎮鎮地走,他若在,不會沒有個蛛絲馬跡的。
說過正事,永樂想起了胡濙的家事,略有歉意道:“卿遇母喪,本該在靈前儘孝,然忠孝不能兩全,相比於國事,卿的家事隻能算小事了。這樣,明日卿就離京回鄉,朕許你兩月之內,處置好慈母喪儀,莫再提守製三年之事,為皇帝奪情,為國家奪情,兩月期滿,仍回北京,由北京走起。你家在常州武進,屬畿輔之地,理喪期間也不能忘了國事。”就這樣,胡濙回鄉理畢喪事,再回北京複命,在北京準備了幾日,便以一個商人的身份出京了。
一路出京,胡濙胡思亂想。人生的吸引力是由一係列懸念構成的?也是,也不是。皇上修書,治水,修河,北征,建新都,修武當,建報恩寺,諸事已很繁忙,為著一個無論如何也成不了氣候的建文動用的心思也太大了!而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來替皇上解謎的,在外十幾年,也沒有找到建文的蹤跡,倒是一些奇聞滿足了皇上的好奇心。他不知道這趟差事後,皇上還會不會繼續給他巡遊的差事。想著心事,已進了房山東關。
胡濙在房山縣城轉了一遭,城西山坡的秋草已經泛黃,趕上秋收秋種,街上行人少,無甚稀奇之處,便在城中尋了一家館子胡亂吃了些東西,又上路往西南而來,出周口裡,傍晚時來到石窩店,站在街口了望。這也是皇帝的特旨。蓋因大建北京,官員苛刻,江西等地已有幾處百姓聚眾鬨事,房山,尤其石窩店一帶,為紫禁城漢白玉供料之地,大大小小的石料日夜不停地運往北京,永樂擔心官員假公濟私、刻剝過急而激起民變,囑他來瞧瞧。
“胡大人,我們走了一天,這裡就是有名的石窩店,看看滿街的石頭和石雕,說它是大理石之鄉不為過呀!您看——”大塊頭宋塔提醒道。
胡濙雖也是十幾年的馬上生涯,但今日已是百餘裡的路程,一路上總在想著皇上的話,宋塔一叫,才回過神來,頓覺有些勞乏,幾匹馬也慢下來,不時地左嗅嗅、右嗅嗅,想尋些吃的東西。
街上人來人往,倒也熱鬨,若想發現點什麼,住在石窩店最好不過,胡濙打定主意道:“我們慢慢往前走,邊走邊尋家可靠的客店。記著,叫‘官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宋塔甕聲甕氣地“嗯”了一聲。天近傍晚,一些門店已掛上燈籠,早有幾個打尖的夥計上來攬生意,胡濙也不搭話,見一個憨實的提了個“三晉客棧”的燈籠,身後不遠處便是一座略顯考究的門房和招牌,就對身後的張蕭說:“就住這家吧!”說罷,幾人跟了夥計向前走,果見門額上藍底金字、厚重敦實的“三晉客棧”四個顏體大字,讓人看上去就覺得踏實。
夥計把馬匹接了從旁門牽到後院喂上草料,又把胡濙等四人讓進裡院的上屋,開門點燈,抹桌布凳,打水上茶,忙個不停。手一份兒,嘴一份兒,人很刷利。李麟一麵收拾東西,一麵問:“這地兒叫石窩店,就因它出產大石頭?”
“還真叫客官問著了,咱這地界就是藏著數不清的大理石、漢白玉,才得了名的。西北離這兒不遠,有一座雲居寺,從隋朝的靜琬大師開始在石板上刻經,曆代不輟,如今也不知有多少塊了,可那石頭都是咱石窩店的。聽老人們講,北去五十裡的周口裡,不,再北十幾裡山溝裡有金朝的皇陵,那石階、石碑、殿宇、牌樓的大石頭也都是咱石窩店的。咱這地界風水好,有神人庇佑,石頭是采了一茬又生一茬,任是百年、千年也采不完、挖不完。”
夥計一席話,倒中了胡濙的下懷,這不正是他要知道的嗎?他對金陵無甚興致,卻有了到雲居寺一覽的想法,遂問:“雲居寺的香火如何呀?”
小夥計閱人無數,早見此人商人打扮,官人做派,想著伺候好了,出手也會大方闊綽,快人快語道:“雲居寺一年四季香火都旺,求子得子,求財得財,靈驗著呢!多年前,咱這村一對三十多歲的夫妻,結婚十幾年膝下無子,訪遍了四鄰八鄉的郎中,連順天府都去了,結果,那女人的肚子還是癟癟的。一天,來了一個眉清目秀的和尚,要去雲居寺掛單,說來也奇,路過他家,到門口討了口水,聊了幾句,就看出了二人的難處,遂指點夫妻到雲居寺一試,誰知,不到一年,那女人就生了一個大胖小子,打那以後,這雲居寺又成了送子觀音寺,一傳十,十傳百,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街上的客棧、酒家自然受益。”
小夥計不胖不瘦,中等個頭,手腳和嘴一樣利索,裡出外進的工夫,絕不耽擱了下句話,“雲居寺最熱鬨的日子,就是四月初八的浴佛節。前後十天,人山人海,萬頭攢動,燒香、拜佛的、求子求財的、求福求壽的、做點小買賣的,把寺院內外擠得水泄不通,誰不想結個善緣、圖個吉利?那幾天,我們這客棧總是秋後的核桃——滿仁人)。不過,到這個時節,客官怕是看不到那場景了。”
夥計說著,麻利地將胡濙的洗臉水潑到外麵,換上新水,又回到桌前,為四人各倒了一碗茶。胡濙落座,細細品了一口,茶一般,水卻帶著絲絲甜味,細細琢磨著夥計的話,有意無意道:“石窩店的水很甜,小和尚算是討著好水了。不過,聽你這話,該是那和尚的道行不淺啊,能有多大年紀?”
見胡濙說到和尚,宋塔、李麟、張蕭立時機靈起來,六目四周睃巡一圈,但麵上仍然若無其事的樣子。
“聽說也就三十左右歲,操一口南方口音,南人精明,乾的都是細事,你看這打卜賣卦的、走江湖看風水的、修園子、建庭院的,連高僧也大都出自南方。我看幾位客官也都是南方的,眼神裡透著精明。行了,不說了,這就給幾位備飯去,客官單點還是我來安排?”
“你掂量著來,夠吃就行了,大家走得累,來一點兒酒解解乏,就要順天府的老燒酒吧。”“得嘞,四涼四熱,葷素搭配,外帶燒酒一壺。”夥計喊著,出門往後堂去了。“整個一個話癆。”宋塔天生的悶葫蘆,半天沒搭上一句話,不滿地磨叨。李麟白了他一眼:“你不說,還不興彆人說,他要不話癆,胡、胡大官人怎麼知道雲居寺和那個小和尚。”胡濙一擺手,製止了二人的鬥嘴,悄聲道:“共事了十幾年,皇爺的密旨我從不瞞你們,所以來這裡,一則此為皇家的石料重地,不得有任何差池。彆府已有暴民不滿朝廷采木、采石、燒磚而鬨事,天子腳下,順天府不該有。飯後到街上走走,看看有沒有煽惑的,重點看人心,聽對京城用料的評論,是官府的毛病就直報皇上,是有人惑眾就告訴縣衙,總之,石窩店不能出事。這裡平安了,皇上的宮城才建得安穩。二則夥計說起小和尚,年紀長相都和‘他’有幾分相像,這是皇爺的心病,也是我們的重任,沒個著落皇爺終生都不會安生。明日上午還在石窩店轉,午後就去雲居寺,分兩路,我和宋塔一路,李麟、張蕭一路,逐殿暗查,沒有,當然是好事,若是我等失誤,不要說你們,連我老胡的腦袋也要搬家了。”幾個人嘿嘿一笑,看了看大官人聰明的腦袋。胡濙升任侍郎,並沒有忘了一同患難的弟兄,向皇上奏報後,把名單呈給了吏部尚書蹇義。數日之後,果然是如他所願,皆大歡喜,每人官升二至三級,宋塔已任百戶,李麟、張蕭到禮部任了六品主事,連朱祥、蘇喜兒也因和胡濙學認了不少字,在大內內官監和禦用監分彆任了從八品的典籍。胡濙心裡裝著大家,和每個人處的也好,所以,這些人甘願為他驅使,這次沒被選來的,還鬨騰了一陣子呢!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