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用竟達四百餘人,這是大多數人、尤其是二百名以外的人最心儀的事,沒有新天子的浩蕩皇恩,他們恐怕也要回鄉,終日苦讀,等待三年之後的另一次大比了。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心潮起伏,望著黑漆漆的大殿,又未免膽戰,雖然是煙花三月楊柳初綠的宜人季節,雖然是金碧輝煌、鳥語花香的大好景致,但幾乎所有的舉子都噤若寒蟬,既懾於巍峨肅穆的皇宮,又畏懼就要到來的麵君,有的人還絮絮叨叨,不知在默念著什麼。
二月裡陰曆,下同),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千名舉子一下子湧入南京,京師的大小飯館、客棧頓時熱鬨起來。會試完畢,舉子們平平安安,沒出什麼大礙,也沒有在放榜之日大喜過望而瘋癲的,這才令解縉、黃淮懸著的一顆心放了下來。
鄉試、會試都是三場,學子們已習以為常。第一場試《四書》《五經》;第二場試論,以詔、誥、章、表為主;第三場試經史策論。三場下來有近二十道題,從儒家經典到詔誥、經史、策論,尚能與治國安邦結合起來,並非一味空泛之談。放榜以後,大多數舉子不得不準備悻悻還鄉,隻有皇恩特準的、相對於眾多舉子鳳毛麟角的區區數百人,在等待著由皇上親策的殿試。
因為新帝登基,因為上榜人一邊倒的大多江南人,解縉、黃淮二人的主考任務雖已完成,但心裡總是不踏實。黃淮說:“頭懸梁,錐刺股,舉子秀才們成個功名不易。這幾日,我把落榜的幾千份卷子又仔仔細細翻看一遍,還真沒見遺漏的好答卷!”解縉一直在沉思,回鄉的八年中,對他的韌性磨練不少,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收斂多了。“雖我們儘了心,”解縉不無憂慮地說,“不知你注意沒有,楊相等前十名中,我的家鄉吉安府就有七人。我擔心的是,以後或許會有人因他事來找後賬,說我解縉偏袒鄉人啊!”
“私下裡,我們沒見過任何一個舉子,”黃淮中等個頭,麵型偏瘦,一雙大眼卻無時不在閃爍著智慧的光波,透著聰明和執拗。他說,“兩袖清風,一視同仁,什麼時候都問心無愧。再說了,建文二年的狀元胡廣等一甲三人都是吉安人,吉安文脈深厚,無人企及,這,皇上也該知道的。再往前追溯多少代,也是江南多才子,又有什麼好懷疑的。”
“天地良心。可以說,你我上無愧皇上,下無愧士子,下一步我們就把入選和落選名單及試卷封存,交與禮部,待皇上殿試畢,你我也就完差了。”
這是新帝登基的第一次殿試,隆重,莊嚴而不失喜慶。殿內,永樂端坐禦座上,吏部尚書蹇義、左侍郎師逵,禮部尚書李至剛、左侍郎趙羾,主考官解縉、黃淮等分列左右。“陛下,這是解縉、黃淮二人初選的一、二、三甲名單,試卷遵旨已送進宮裡了。”
李至剛說著把名單交黃儼遞給了皇上。“一、二、三甲的試卷朕都看了,”永樂第一次測試天下貢生,心裡有些激動,春風滿麵,容光煥發,洋溢著喜悅之情,“你等認為楊相的試卷鬆軒竹徑,文采飛揚,放在了第一,朕倒以為曾棨的文章乃茶園稻陌,樸實無華,更符合朕初定的選人標準。尤其是試卷的蠅頭小楷,圓潤飄逸,如西風禾黍,令人賞心悅目。周述、周孟簡的文章,洋洋灑灑,大有一瀉千裡之壯觀。自古有言,文如其人,朕倒要看看是不是文如其人,測後再定。先宣你們擬為第一的楊相上殿吧。”
隨著黃儼一聲好聽的吆喝,工夫不大,一個清瘦的、約莫三十歲左右的書生跪在了皇帝麵前。
“學生楊相叩見陛下,願吾皇萬歲、萬萬歲!”永樂心裡重複說了兩遍楊相,心念一閃道:“楊相,名字起得不錯嘛,剛出貢院就已拜相了?”楊相心下一驚,想不到皇上的第一句會說起自己的名字,事前所有的設計都扔到了一邊,略一遲鈍,急中生智道:“學生不敢,實是年幼之時懵懂愚鈍,總不開竅,三四歲時還不會說話,像一個木樁,家父以為生了個啞巴,又是楊姓,就用了這個‘相’字,以目注木,陛下若不喜歡,今日就改了。”
永樂本是一句玩笑的話,想試一試這數千人中拔出的第一人的機敏和才氣,也是為了緩解氣氛,便於下麵的問答。
“好了,朕沒有怪你的意思,名字不必改,你的文章也不錯,考了幾次了?”
“學生五六歲時突然就說了話,隨父學習儒家經典,十六歲時是縣試第一名秀才,二十九歲是鄉試第一名舉人,前日會試又是第一名進士,今日得沐天恩,金殿對策,也算是少年得誌,願為天子門生。”
層層第一,又第一個進殿測試,很有可能就是日後的狀元,楊相底氣十足,努力睜大了他的一雙小眼睛,給人以學富五車的精神飽滿之感。
“學問貴切實用。宋初宰相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給朕說說,孔夫子之《論語》和朕的天下到底是什麼關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楊相跪在地上,心思飛快地轉著,皇上所問不正是自己所長嗎!三十年的寒窗苦讀終於有機會在天子麵前一展身手了,他微微抬起頭,朗聲道:“這《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還是此等人,就是沒讀。故臣以為,《論語》有五講: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心’之要義在於篤信好學,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修身’之要義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齊家’之要義是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是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我皇上正是一個使民以時、視其所以、察其所安、為政以德的明君,所以才如北辰一樣,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官話套話的虛擺浮漂著,永樂想起他的文章,也無非如此,嘴角微翹,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解縉看在眼裡,他斷定,楊相的進士第一沒用了,能進前三甲就是皇上的很大恩賜了。
永樂評價:“也算是對‘四書’、‘五經’的融會貫通之論,下去吧,宣曾棨上殿。”不一會兒,一個二十多歲的白衣秀士跪在永樂麵前,有如行雲流水般瀟灑飄逸,叩頭畢等待皇上問話。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永樂又一次肯定了自己的判斷,隻是不露聲色,直入主題:“孔夫子參天地,讚化育,明王道,正彝倫,給朕說說,怎樣才能明王道、讚化育?”
“學生以為,”曾棨微微抬頭,挺直身子,“自漢武納儒士董仲舒之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明王道之始,隋唐宋元以繼,尤其宋代理學大師朱晦庵,宏論勃發,集千古儒學之大成,才有我今日鄉、會試舉子們之引經據典,開宗明義。我朝以來,太祖宏謨遠烈,立一代規模之製,欽定科舉考試,光大儒學,使君臣父子夫婦各儘其分。陛下即位以來,延攬文學才俊之士,既重考課,又重薦舉,使山野懷才抱德之人得展其才;釋典先師,大興文治,修葺地方庠學,充實教諭,重修《太祖實錄》,修訂各類書籍,又大修類書,萬民景仰,天下歸心。此正是陛下明王道、讚化育之盛舉。”
曾棨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不僅引說經典,且和當朝之實務結合,加之務實而質樸的話語,不僅打動了皇帝,也打動了皇帝身邊的幾個臣子,隻有李至剛心神不寧,很有些不自在。永樂沒太在意,順著自己的思路,暢言道:“朕對儒學之淵源流派也略知一些,為正本清源,以正後世子孫視聽,朕還要仰仗天下文士在儒學歸宗上編輯一些書籍,學學大師朱熹,做一個儒學皇帝。好的,可著曾棨下去了。”
永樂稍事休息,又陸續測試了周述、周孟簡、周枕等十數人,午後又測試了李時勉等數十人,問話也越來越簡單,到後來,有的隻是到殿裡叩見一下,有的是幾個人一起進殿。大致用了四天多的時間,共計四百七十二名進士通過了在奉天殿由皇上主考的殿試。
“朕欲定一甲前三名是曾棨、周述、周孟簡,楊相放在二甲第一名,幾位看看有何不妥?”解縉、黃淮交換了一下眼色,未及說話,李至剛拱手道:“陛下深謀遠略,不僅重文學,更重經邦濟世,遠非臣下可以慮及。”
“二位主考官的意思呢?”見解縉、黃淮沉默不語,永樂問。“臣也沒有異議。”皇上提議,禮部尚書附和,這還有什麼可議論的?不過,解縉的心裡還是覺著楊相文采飛揚,剔除出一甲有些可惜。“那就這樣定了,”永樂把大胡子一甩,意氣風發,“一甲曾棨、周述、周孟簡,曾棨任翰林院修撰,周述、周孟簡任編修,賜三人進士及第;二甲楊相等三人,賜進士出身,楊相及以下段民、周枕、李時勉等五十人、善書者湯流等十人為翰林院庶吉士,再選二十人到各部院司任觀政,其餘諸人分赴各地官學,充補教諭,著禮部、吏部去辦。”
“臣領旨。”蹇、李二人答道。“大紳,翰林院的六十人中不乏才資英敏之輩,留心一下,朕還想選一些人就學文淵閣,既為國家儲備人才,又幫你修了書,卿以為如何?”“謝皇上恩典。臣也正有此意,欲從狀元曾棨、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簡、庶吉士楊相等六十人中選二十八人,以應上蒼之‘二十八宿’,以證陛下飄香之翰墨。”“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萬裡儘傳名。就依愛卿所奏,仔細遴選。”永樂猶豫了一下,意猶未儘,目視前方,有些悵然,“四百七十二名進士中,已有三成年近花甲,而朕未見的落第舉人中,更不知有多少雙鬢著萱。皓首窮經,苦讀一世,或可無半點功名,弄得老婆子都瞧不上,唐時女人就說什麼‘如今妾麵羞君麵,君若來歸近夜來’的話。女人都來羞辱,男人情何以堪?故朕決定,由你二人對落第舉子再試一次,擇文辭和書法優等者錄用,充實修類書之人,世上也會少一些被老婆奚落的人。”皇上此舉出乎所有人意料,眾人大受感動。“陛下善待文士和寬仁之心昭彰日月,臣在這裡替天下文士給皇上叩頭了,願吾皇萬歲、萬萬歲!”解縉的聲音都有些潮潤了,和黃淮一起規規整整給皇上行了一個大禮。“起來吧!朕憐惜的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文人,不是個彆人,對那些貪贓枉法、犯了罪的,一樣會嚴懲不貸!皇宮外還有幾百號人等著殿試的結果呢,禮部速去安排宣旨發榜。”
永樂有些倦怠,直了直身子,看著殿外大好的春光,想象著就要分赴各衙門的士子,苦中猶樂,“朕在這奉天殿裡坐了四天多,為我大明遴選人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天光已交申時,今日,幾位和狀元曾棨就陪朕在武英殿用膳,也算是朕略備薄酒勞慰各位和兩位主考官,順便讓那位狀元郎亮亮相;明日放榜後,李至剛主持,禮部循例宴請天下貢士,記得朕敕諭進士們的話,有此兩宴也就夠了,莫學唐人,喜過還疑夢,狂來不似儒,搞什麼拜謝座主、杏林、聞喜、櫻桃諸宴,春風得意過了,就不知自己是誰了,還是平日滋味的好。”
“陛下英明。”幾個人承旨道。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