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引經典動議都北京 繩貪衍整治舊紈絝(3)_武英殿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英殿 > 第72章 引經典動議都北京 繩貪衍整治舊紈絝(3)

第72章 引經典動議都北京 繩貪衍整治舊紈絝(3)(1 / 1)

楊砥個頭不高,聲音卻洪亮圓潤,話雖說完仍餘音嫋嫋,永樂仍然點頭,沒有說話。接下來,掛銜禮部尚書金純、吏部左侍郎師逵、戶部左侍郎古樸、工部右侍郎藺芳等一大批四品以上官員從各自的職守談了遷都北京的看法,竟沒一人持反對意見。見大家不再說話,永樂清咳一聲,一捋長髯道:“議及遷都之事,朕想先給列位講個故事。北朝時,大夏國的開國之君、匈奴人赫連勃勃在統萬建都,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延安府附近,臣子們都勸他,最好以長安為都。他說,朕豈不知長安為曆代帝都,有山河四塞之固,俯視荊襄之威。然荊吳偏遠之地,非吾之患,看它何用?而東魏在側,與我同境,若都長安,統萬恐有不守之憂。朕在統萬,東魏怎敢渡河半步?列位,一個入主中原的夷狄之主,尚有這樣的見識,況我中華飽讀詩書之君臣?”

“皇上聖明!”群臣一片頌揚聲。永樂一擺手,“朕倡議遷都,原隻慮著太祖宏願和北虜猖獗,眾位愛卿一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確令朕茅塞頓開!請諸位記住今天——永樂十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大明君臣共議遷都之事且決定遷都北京,此朝廷之決議,舉國之重事。大家既已議定,從今春開始,由工部發全國工匠,兵部調北京周圍官軍到北京服役,大建宮城、皇城、新京城,詳細方略,朕會同各部院再行商定。都督薛祿前曾於永樂初年董建北京,經化甚有條理,今仍督北京營繕。宋禮前曾奉旨采木,熟識深山地理氣候,頗有見地,今仍率眾赴湖廣、川、贛采木;平江伯陳瑄督理漕運之同時,兼運巨木及從臨清等處運送磚瓦至北京。關於北京防衛,一尊列位愛卿之議,由兵部、工部一同踏勘長城損毀之狀,視情狀發軍卒、民丁逐段修葺,加高加厚。烽垛之處要大而實用,便於貯存糧草和弓弩兵器,方便時還要掘井,以保證人畜用水。遼、薊、宣、大等九邊要建成重鎮,同樣要加高、加厚、加固城垣,加增神機炮,增蓋營房,每鎮再增兩衛、一萬二千人,加上原有官軍及守禦長城官軍,二十多萬人已足以應對小股來犯之敵。京軍調整朕已有打算,南京周邊四十八衛二十萬兵馬仍守禦南京,北京周圍在原有四十衛之上增至七十二衛,統禦於京軍三大營。按朕近年來之統兵習慣,分步騎軍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各選將佐操練,稱為五軍營,不足額者調中都、山東、河南等都司各衛官軍補齊;靖難之時,朵顏、福餘、泰寧三衛數千兵馬助朕,戰事結束,大多回到兀良哈,但仍有三千餘人不走,願隨朕左右,掌寶纛,執龍旗。他們不避箭矢,衝殺在前,這些年,列位也看到了,朕十分感動,就專為他們立個營,就叫三千營,以後但凡有邊外忠貞之士歸來,皆入三千營,既便於統禦,又以示彰表;英國公張輔南征,不但把交趾並入我大明版圖,還為朕送回了神機槍、炮和製作工匠,朕如獲至寶,立營肄習,果在北征瓦剌之時,大顯神威,故就把神機營永久固定下來,長期操演,隨宜而用,為立軍要器。開平、懷來、宣府、萬全、興和諸山頂,每處皆安置五炮架,大同、天城、陽和、朔州等衛配置三炮架。但切切記住,我可用,敵亦可用,故利器不可輕易示人。”

永樂稍頓一下,環視群臣,見大家都在恭敬聆聽,心下受用,繼續說,“老臣楊砥所言牧馬之法甚妙,百姓家中所餘秸稈和糧食可以拿出一點來養馬,五丁一馬,負擔不重,還可蠲免租糧之半,國庫充盈,蠲免些租糧也無大礙,朕意允行。原吉,你這個戶部尚書可有什麼疑義?”

百姓哪有什麼餘糧?秸稈也都當柴燒了,夏原吉心裡叫苦,但畢竟蠲免了一半租稅,於府庫亦無大損,於百姓是好是壞還不知道,隻怕日久天長,和尚們把經念歪了,會成為百姓的一大負擔。

他說:“楊太卿此議甚好。臣建議靈活一點,有願意並擅長養馬之戶可以這樣,不願的也不強求,畢竟還給朝廷納著租稅呢。”

“就依原吉所言,由戶部、兵部共同議定實施。朕還有一議,即是養馬,朔方之人最長於此。今韃官閒居者多,就選其老成謹厚者教民蓄養如何?

方賓說:“就交給都督薛斌、吳克忠,此事一定能辦好。”“那就這樣辦,”永樂說,“至於屯種官軍養馬,朕以為,官軍既要守衛、征戰,還要屯田,再要養馬,負載未免太重,所以,凡養馬之官軍,租賦全免,營地曠遠,一心養馬,說不定會養出幾匹千裡馬呢!”

丹墀上一片輕鬆的笑聲和“遵旨”聲。待場麵安靜下來,永樂說,“牧馬法一出,朝廷就不用倚仗西番的貢馬了,但有一事還需深說。永樂初以來,朕三令五申茶、鹽之禁,發放禦書的胡濙也從邊地奏過此事,李慶任左副都禦史時曾對朕幾次說過,公、侯、伯、都督往往令家人子弟行商中鹽、走私販茶,借權勢淩辱轉運司及各鹽場官員,恣意濫取,致一些鹽場累歲虧折,鹽課司不敢據實上報,鹽場官吏卻被問罪,已成天大笑話。錯案雖被糾正,然官員之貪心未斂。朕聽了李慶的話,便諭令戶部張榜禁止,就是要給這些人敲敲警鐘。宋名將嶽飛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今朕看來,敲警鐘無用。文官愛錢,武臣更愛錢。前日,後軍都督府右都督蔡福仍在妄行奏請蠲免軍屯籽粒,欺君罔上,假公濟私,被李慶彈劾。此類事件,迭出不窮。難道,朕真不知其為一己之私利嗎?不是,是朕憐惜他們曾為國流血、流汗,是朕答應過他們共享榮華富貴。有一、有二、不能有三。法者,天下之程式,萬事之儀表也!朝廷有製在先,四品以上官員之家不許與民爭利,不得再敗壞我大明法度。著都察院即逮蔡福歸案,此後公侯伯、都督有犯者,一以鞠治,絕不留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掃了一眼李慶,李慶仍是風憲官作派,不苟言笑,一臉的嚴肅。蔡福,當年張輔帳下從交趾深入老撾擒獲陳季擴的勇將,因箭傷感染,久治不愈,潰麵越來越大,幾無可治,才被張輔逼著,回南京治療、痊愈。京師部分官員的頹敗讓他大受刺激,從此,再也不願回那個陰暗潮濕、刀鋒劍雨的交趾前線了,遂疏通兵部方賓,以殘疾為由,在五軍都督府謀了個一品的右都督。在京師任都督以後,閒逸懶散,無所事事,再看身邊的人,出手闊綽,一擲千金,原來都有自己的買賣啊!他遂利用主管的軍屯差事,一方麵以歉收請求皇上蠲免上繳,一方麵將收益部分中飽私囊,已在軍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因而為都察院李慶所彈劾。

又一個一品的都督落馬。幾年來,正一品以上的武官就有五六個栽在李慶手裡,他彈劾了成國公朱勇、魏國公徐欽、定國公徐景昌的胡作非為。須知,朱勇是靖難第二功臣朱能的兒子;徐欽是中山王徐達長子徐輝祖的兒子、皇上的外甥,徐景昌是中山王四子徐增壽的長子、皇上的另一個外甥,二徐堪稱是最親近的皇親國戚。李慶最近還彈劾了跟從皇上在塞外立下戰功的都督譚青,說他貪暴、黷貨,盜賣軍餉,譚青被下獄追責。

李慶膽量過人,中外凜其風采。永樂再次抬眼掃視了文武群臣,右列武臣除去陳瑄,一個個低眉斂目,麵色難看;左列文臣反應不一:蹇義、夏原吉、宋禮、李慶神色專注,表情肅然;劉觀、吳中、方賓略顯木訥。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由楊砥的話牽出了朕的一大堆話,即使他不提及武臣子弟經商一事,朕在彆的場合也要說的,這已成為我朝的一大頑疾。誰不知道子弟們背後是我們這些公、侯、伯、都督們在撐著,徇私枉法,招權納賄,不可一世。那好,你們當中誰願意卸官從商嗎?朕現在就準。恐怕誰也沒這個膽量,因為你清楚,你不是商人,沒有商人的頭腦,丟了官,沒了權勢,就什麼也做不成了。”

眾人麵麵相覷,尤其是有違法嫌疑的人,不得不承認皇上剖析得在理。永樂停頓了一下,環視眾人,抬高聲音,“私茶之禁,駙馬歐陽倫就是先例。誰犯到朕的手上,證據確鑿,也一樣是死罪。你們也看到了,幾年之內,兩淮、兩浙等六個鹽運司的鹽運使從何晚齡開始,換了多少人?抬轎子的一大幫,想不貪都不成。看來隻有國法不行,還要有人看著,從今日起,就設巡鹽禦史,專司鹽政,以維護朝廷綱紀、國家大法,向寶——”

“微臣在。”眾人看時,從文臣隊尾走出一人,至玉階前十步站定,正是向寶。大家都知他前幾年從應天府尹被貶為兩浙鹽運判官,卻不知何時又回到了京師。

“朕知你持身廉直,不避權貴,雖遭困厄,言不及利。做了幾年鹽運判官,對鹽政利弊也熟知了,朕就讓你做第一任正三品的巡鹽禦史,官員子弟有乾犯的,一體糾治,絕不寬貸。”

“遵旨。”向寶拱手,退回序列。沒有謝恩,沒有聊表忠心的豪言壯語。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混跡娛樂圈之我是巨星 順應天擇 下輩子換我先說喜歡你 超神:工業克蘇魯不相信外星人 生命體的世界 靖難攻略 主播單手壓ak,震驚了全網 撕夜 被趙王趕走,始皇拜我為丞相 咬夏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