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是五月端午,眼見著北京皇宮的建築每日都在增高,永樂心中高興,他要與民同樂,便命黃儼傳旨禮部在東苑安排了擊球射柳的遊戲,隨他北來的文武群臣、北京四品以上的官員、在北京的皇親國戚如駙馬富陽侯李讓、永平公主夫婦、新遷北京的富戶代表約三百多人參加。
永樂麵南而坐,巨大的傘蓋下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情,胡廣、楊榮、金幼孜等坐在皇上身後,一麵注視著場中的比賽,一麵和皇帝談論著,作為熱身的擊球遊戲以皇太孫的大獲全勝、以海壽率領的太監隊灰溜溜出場而結束。永樂很興奮,馬上命人賜了太孫一柄佩劍。
接下來的射柳才是今天的大戲。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各出一名將官,來京覲見的大將出一名代表,錦衣衛出一人,皇族出一人。五軍營由武安侯鄭亨出陣,三千營由恭順伯吳克忠出陣,神機營由柳升出陣,皇上欽定錦衣衛由紀綱出陣,回京覲見的大將們公推寧陽侯陳懋出陣。因漢、趙二王都已就藩,如今這皇家出頭的重任理所當然落在了皇太孫朱瞻基的肩上。
大婚後的朱瞻基更顯英俊挺拔,束腰戰衣,大紅披風,一副儒將氣派,爽亮的眼神中又多了一份自信和成熟。在南京和胡善祥大婚後,很快,善祥就被皇帝冊封為皇太孫妃。雖然善祥溫婉嫻靜,進退有據,無奈朱瞻基的心中隻裝了一個孫蘭香,故此次隨皇爺爺北巡,按禮製將善祥留在了南京,還是將心愛的蘭香帶在身邊。蘭香沒有名分,隻以皇太孫侍女的身份坐在皇家所在的一個角落,遠遠看著擊球的皇太孫,看著即將射柳的皇太孫,祈求菩薩保佑他三發皆中。
觀禮台的貴賓們表情不一。因永安公主辭世,廣平侯袁容遭永樂白眼,沒有被邀請;富陽侯李讓和永平公主坐在距皇帝禦座不遠的地方。二十年的伉儷,如今坐在一起,卻是這樣不般配。依然年輕俊美的公主,似是陪著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
當年叱吒疆場的武將李讓,這幾年重病纏身,來往密切的漢、趙二王走後,他已是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繡著麒麟的大紅袍裹著一副枯瘦的身子,不停痙攣的腦袋,搖的頂在頭上的梁冠不一會兒就歪了,公主還要給他正一正。
靖難那幾年,李讓留守北平,也算是一員虎將。李讓的父親因在南京為官,全家和姻親都被建文所殺或戍邊。好不容易熬到燕王打進南京,當了皇帝,戍邊的親戚回來的、被殺的有了說辭,他也晉為駙馬都尉了,本該是皆大歡喜的時候,李讓卻消受不起這份福分,身體每況愈下,如今這不冷不熱的天氣,還能拄杖出來走走,天冷或天熱,就隻能蜷縮在府中了。永平公主很賢惠,上下照應,連最負盛名的禦醫盛寅都請過了,藥湯子灌了幾大缸,終不見起色,隻能歎自己命苦。
或許是長期住在北京的緣故,永平公主夫婦一直和漢王、趙王走得近,和太子高熾卻不對眼,皇上北巡時,也說了一些不利太子的話,恨得高熾牙根都癢癢。高熾即位後,因李讓已死,兒子李茂芳嗣侯,高熾遂以茂芳母子在先帝時逆謀,廢茂芳為庶人,並追奪了其父李讓及以上三代的誥券,公主欲哭無淚,悔不該當初以太子為敵。
皇上左後麵的幾排是隨皇上散心的各部院堂官,一個個興高采烈,全神貫注;右後麵是都督府和北京各衛的首領將官,他們既盼著自己的主將獲勝,又擔心其失手大家會受連累,表情有些複雜;皇帝前麵兩排和周圍百餘人以張杌、騰定為首,全是帶刀的禦前侍衛,年紀在二三十歲,一個個怒目而視,如臨大敵,場上的勝利歡呼似乎與他們毫無乾係;皇帝的東西兩側則是應邀而來的工商士紳、新遷來的殷實之家,因參與皇家的盛典而倍感榮耀,捋髯觀瞧,誌得意滿。
永樂微微頷首,注視著東南角上就要飄過的精騎,這大致也該是大明最高層次的演武場了。一聲炮響,代表皇族的皇太孫第一個出陣,紅衣、紅馬、大紅袍,一團火焰一樣在場中飄了一回,縱馬西去、回奔,未見有拈弓搭箭瞄準的動作,回身之時,三箭已發而三發皆中,全場一片歡呼聲。
繼而,寧陽侯陳懋乘一匹高大的棗紅馬如旋風掠過,三聲弓弦響過,並不看柳上的葫蘆,遠遠地朝皇上和眾人拱拱手;武安侯鄭亨北征瓦剌時的重傷已完全好了,老當益壯,沒有任何多餘的動作,上來就是三箭;安遠侯柳升大咧咧出場,一樣箭無虛發。
三人皆久在軍中,弓弦不知扯斷多少,三發三中並無懸念。輪到三千營的恭順伯吳克忠出陣時,這個三十多歲的蒙古漢子竟把一張弓拋向遠方的天空,就在紫雕弓落地的一刹那,他像彎腰撿拾物品那樣,一個倒掛金鐘,藏身馬腹,拾起硬弓,在人們的唏噓聲中,載著白衣人的白馬已回奔出發點,未見他射箭,遠處柳樹上的三隻葫蘆卻接連落下,絕了!全場一片排山倒海的歡呼聲,永樂頻頻點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兩次從征,永樂極讚賞吳允誠父子四人的英勇及對大明的忠謹,更喜歡其長子答蘭。恭順伯吳允誠於去年病世,大兒子答蘭繼立,永樂賜名克忠,襲嗣恭順伯,就放在三千營裡做都督同知。答蘭的二弟管者仍在涼州率本部部眾,三弟克勤則在京任衛指揮僉事。
最後一個出場的就是聲名顯赫而又狼藉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了。從他放馬出來的那一瞬,就明顯的不在狀態。彪悍的戰馬上坐一個紅衣而動作生疏的瘦猴子,這場景著實讓人發笑。
這些年,紀綱隻在女人身上用功了,在搜羅金銀玉帛上也沒少動了心思,單單在武功上不但未有丁點長進,連舊日的功底也廢了不少。前一天,他就探知了皇上明著射柳、實則各營比武的意思,有心裝病不出,不知何故,皇上卻欽點他出場。他盤算了一下,將計就計,所以,比賽之前他就在現場做了手腳,錦衣衛做這點事,實在是太內行了。既要參加,還要“獲勝”,順便看看群臣反應,看看到底有多少人對他的所作所為保持沉默,大多數人這樣,他就放心了。
紀綱明顯缺乏功力、卻又是故意軟弱的三箭射向靶子,每一箭離那葫蘆丈把遠就落地了,根本沒射到,而柳枝上的葫蘆卻接連掉下三個,莊敬、袁江在人群裡帶頭鼓噪,距離看台太遠了,大多數人不明就裡,全場一片叫好的聲音。早有眼神好的人發現了端倪,但懾於紀綱日漸囂張的氣焰,竟低頭不語。
然而,紀綱的一切舉動,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射柳完畢,禮部開始籌劃著由皇上頒賞。胡廣轉頭猛咳了兩聲,又探身喘著粗氣附在永樂耳旁道:“皇上,臣看紀綱的三箭有些蹊蹺,尤其是最後一箭,箭還離著老遠,葫蘆就落下了;再看錦衣衛的莊敬、袁江帶頭呐喊,臣大感疑惑。”
“是嗎?”永樂煞有介事地略一思忖,“紀綱還敢當麵欺君?”“奴才也看得真切!難怪平日就有風言風語,紀指揮果真敢在聖上眼前造假,他要乾什麼?”自從上次在紀府敲詐不成,事後紀綱又沒有半句歉意的話,一旁侍立的黃儼的怒火早燒到眉毛了,但作為內官,皇上跟前,他不敢妄評大臣,這時候逮了個機會。
他把“乾什麼”三字說得很慢,拉得長,狠著勁,就這幾個字仿佛鑽進了永樂的心裡。永樂卻一改平日暴跳如雷的怪脾氣,不置可否,馬雲過來耳語了幾句,永樂重重地點了點頭,不動聲色,在很多人木訥的表情中,依然為包括紀綱在內的所有獲勝者頒了獎,才回宮歇息。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