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又在取笑老僧了。”道衍苦笑著,精神頭比剛才好多了,眼睛也亮了。“廣孝十四歲出家,立誌做一代高僧,不享世俗之樂,卻要做經天緯地的大事。高僧雖世外之人,卻在三界之中,不問世事,豈不是枉來人世。少林寺便有武僧救唐王故事,成就了一代英主太宗李世民,臣很羨慕。袁珙說臣是劉秉忠之流,臣又何嘗不想成為元世祖身邊的劉秉忠,協讚一代君王之大事!是機緣巧合讓臣來到皇上身邊;是皇上慧眼識人,用臣於鞍前馬後,終於能為大明王朝做些事。皇上在位十幾年,承太祖之宏膜,纂《大典》,伐殘元,修運河,治黃河,下西洋,建北京,海外小邦,不遠萬裡,羅拜闕下,文治武功,邁越前朝,中華之聲威遠播,豈是他君所能比擬。臣已八十有四,曆經元末戰亂,太祖開國,輔陛下於潛邸,望秉忠於朝堂,臣雖僧人,陛下恩寵已位極人臣,還有何憾?”
一通話下來,道衍已是氣短神昏,似失了元氣,閉上眼,大口喘氣,好半天緩不過勁來。永樂想離開,不是因為絲毫的厭惡,而是看不下愛臣的遭罪,卻又無能為力。心中堵悶,一腔的酸楚又不能傾出,坐立不寧,似乎比在病榻上的道衍還難受。可他又不能走,顯見,少師的話還沒說完,看這情形,若真的沒有下次了,豈不遺憾終生?
楊榮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便主動上來搭訕,輕說起道衍過去的一些趣事,既消磨時光,又疏解皇上的鬱結,直至道衍恢複常態。
永樂說:“朕不忍再打攪少師,可還想和少師說說話。”道衍明白皇上的意思,明明是想聽他的遺願,卻輕鬆地說成了“說話”,心中想著,一掬老淚順著眼角淌出:“臣這個樣子,勞煩一國之君久坐床前,古往今來,有幾個臣子能有如此殊榮?臣願足矣!來世,還要給陛下做臣子。”
“愛卿哪裡話?朕儘君職而已。”生離死彆,無限感傷,永樂的淚水終於沒有忍住,順著兩腮淌下來,在場的楊榮、金幼孜也跟著皇上一同流淚。
道衍心血耗儘,說話吃力,半閉著眼,沒有看到。隱忍了一陣,永樂繼續道,“蘇祿國王前日貢了一堆金飾品,其中一隻金唾壺,質地上乘,做工精美,說是還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就賜予少師。”“大恩不言謝,臣這把老骨頭怕是用不上了。”“少師過謙了,好東西不用才可惜,要用,一定要用。”“一定,一定。”道衍支吾著點點頭,皇上一片好意,他不能再違拗,他也再沒精力違拗了。“還想難為少師費力再說說,朕還想聽。”道衍閉上眼睛,又溢出了淚水。永樂對他一直都這樣。
三十多年了,皇上脾氣那麼不好,對他發火也隻那麼一次,其實也算不上發火。建文元年七月,道衍一手策劃的靖難之役,萬事俱備,正要號令,忽然間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劈劈啪啪,連屋簷的青色琉璃瓦也被風雨卷了下來。燕王以為是不祥之兆,瞪著老和尚,雷霆萬鈞就要爆發。道衍一笑說,殿下沒聽說過,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綠簷散落是天大的好事,那是上天示意,殿下要住黃瓦的屋了!
像外麵驟來又驟去的雨,燕王也隨著道衍笑了。三年後,他果然走出了綠瓦的王府,住進了天下最為豪華的黃色琉璃瓦殿堂。三十多年都這麼默契。精明的皇帝,知他心裡一定有話,也知他輕易不肯讓皇上分神。
道衍沉默了一陣,半睜開眼,而後又閉上了。他的舉動,沒有逃開永樂的眼睛,那麼大的功勞,已經是土埋脖頸的人,還不願有一私囑托於皇上,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啊!
“少師一世無私事告朕,今日朕來探望,絕不能空手而回,你就是編出個私事來,由朕去辦了,也算是了卻了朕的一個心願。”
楊榮、金幼孜連同黃儼、馬雲又一次落淚了。“那就難為陛下了。”又是憋了很久,道衍攢足氣力,才有些歉意地說,“皇上知道,溥洽是建文的主錄僧。那年,外間紛紛傳言,是溥洽給了度牒,又幫建文由水道遁去並藏匿起來。皇上將溥洽抓了。皇上想,靈穀寺就那麼大的地方,他又能把他藏到哪呢?何況又不是一個人。臣後來得知,南京混亂那陣子,溥洽就在僧錄司,那裡離皇宮又不近,似是連交通的工夫都沒有。臣覺著,溥洽雖有些可疑也有些冤。關了十幾年了,也是一代高僧,在獄中也不忘打坐修禪,臣懇請陛下放他出來。”
道衍不說,永樂早把這事忘到腦後了。道衍一說,他的心中立時就出現了一個憨態可掬的老和尚形象,洪武十五年,時任僧錄司的右善事溥洽將並不知名的道衍推薦到北平,安排到燕王身邊,這才有了後來的一切。若是這麼一想,溥洽還有功呢!
一想起這些,永樂倒覺有了些歉疚,即使當年溥洽與建文出逃有關,十幾個春秋,能跑的早跑了,該領受的牢獄之災也領受了,又是道衍的益友,早該出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獄中的溥洽是道衍掛念了多年的心事,那是皇上點頭的欽犯,此前,他沒能力讓他出來,也隻能儘心保護罷了。看在他的麵上,紀綱一夥對溥洽也不敢放肆,老和尚也才有工夫、有心思在獄中念經。
此事一了,西去見佛祖的路上,道衍真就心無旁騖了!不,還有一事,那就是身後事。他離開家鄉七十年了,先是雲遊,後是基本上都在北京,皇上要遷都,他的心中卻感到了莫名的巨大榮耀。雖然是南方人,雖然身居北京不足三十年,但他內心對北京的眷戀遠勝於南京。在南京的十幾年,除了上朝下朝,回了一趟家鄉,他哪兒也沒去,一心一意在靈穀寺參禪、著述;在北京的二十幾年就不同了,他幾乎走遍了北京的山山水水。居庸關外的長城他走過,皇上選中的天壽山陵寢他去過,燕京八景他逐一考察過;連淶水的拒馬河、房山的石窩店和周口裡的金陵,他都幾次走到;大韓繼村的護國香光寺是皇上賜給他的“彆業”,後被稱為少師園。他把北京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百年之後也不再離開了。
選擇北京是他的心願,也是他的無奈。落葉歸根,故土長眠,乃人之常情。但他不是不想回,是回不去了。當年代表朝廷巡視浙西,賑濟蘇、湖災民時的情景曆曆在目:同胞姐姐閉門不見,罵聲連連;年輕時的摯友,也一樣閉門不納,大叫著:和尚誤矣,和尚誤矣!他道衍又誤了什麼?!
偶然的機會,他選擇了燕王;必然的結局,他扶起了一代雄主。想不到,從此卻招來了累累罵名,罵聲裡的長洲故土,能是他的安眠之所嗎?但這些諱莫如深、永遠要咽進肚裡的話,他不能對皇上說,否則,又不知要有多少人頭落地了!建文遺臣案轉相攀染十幾年,已是雞犬不寧,他和眾臣建議,皇上雖也有旨禁止,卻禁而不止,每有小人銜恨負氣,意欲報複,往往指某某為奸黨。而事情的結局,當然指向皇上,指向他道衍。所以,他寧願找理由遠離故土,也再不願因為自己折騰鄉鄰和親人。
永樂說:“北京所轄八府、二十九州、一百一十六縣,一任卿選。”“謝皇上了,臣不敢。早年,臣隨皇上巡視時覺房山縣東北一帶人煙稀少,山崗峰巒秀美,還有一汪碧水,倒還自在。”“就依少師了,詳址由禮部去踏勘斟定。”“皇上之恩也隻待來世去報了。”道衍言罷,又是兩行渾濁的淚水。說了這半日話,他早已挺不住,上氣不接下氣,依然咳不出,智禮忙將他扶起,輕舒後背。永樂站起,走到幾案前,一本本翻著一摞新舊不一的書:《淨土簡要錄》《佛法不可滅論》《道衍餘錄》;詩文《諸上善士詠》《逃虛子集》《外集》《類稿補異》;幾案正中放著道衍的一張肖像,像下是他的《自題肖像》詩:
看破芭蕉柱杖子,等聞徹骨露風流;有時搖動龜手拂,直得虛空笑點頭。
臥病不起的人,竟還有這樣的心胸,永樂感極而悲,又一陣心酸,走到床前,拉了拉道衍的手,準備告辭。已近夏日,剛放下這麼一會兒,他的手又如此冰涼了,難道,這盞曾決定了大明走向的智慧之燈就要熄滅了嗎?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