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旨!”李慶詼諧地一拱手,“臣隻是疏浚水路,不用像當年郭守敬一樣找水源就輕鬆多了。”
“錯,”永樂馬上糾正,“你雖不是滿地界找水源,朕的旨意是上溯諸泉,順其水道,若發現新泉並引入京城亦在職責之內。”
“這個自然,那也是臣份內之事嘛!”永樂又說:“勉仁所言甚是。太液池與將來新建之宮城確是遠了些,故朕決定將池水南徙,依其地理方位,就稱它北海、中海、南海。朕已請廖均卿看過,宮城之後為玄武之位,必要依山,山又從何來?宮城之北隻有一些土丘,算不得山,朕就將疏挖三海之泥土全部堆放於此,形成全城的最高點,北京城內無山的問題也解決了,列位以為如何?”
“皇上之見如日月星輝,光照大地,臣下孤陋寡聞,懵懂不清,世間諸事,還要請皇上多加點撥啊!”待永樂說完,呂震忙把奉承獻上。奉承話雖不能當飯吃,但它每每能說到需要者的心坎上,古來又有幾人將順附的美言拒之門外呢!
永樂卻是個例外。“是你自己孤陋寡聞吧?”永樂又是毫不客氣地甩了一句,“克聲的禮部尚書已經十幾年了,建設也好,祭祀也罷,何日才能給朕一個滿意的答複?朕在想,你是由鄉舉入太學,雖說少了一番科考的苦讀,但由鄉舉入太學的不止你一個,原吉是,李慶是,方賓是,趙羾是,還有許多大臣都是,學問成否關鍵在後天。你的記憶超群朕知道,為什麼就不用一些在學問上,每日紅袖奉盞,把酒臨風,這樣不妥吧?”
怎麼,皇上連他多日飲酒的事都知道?呂震瘦削的臉一時變得煞白,也怕陷害同僚的事露了餡兒,慌忙跪下道:“皇上,臣近日光影錯亂,每晚睡不好覺,小酌了幾杯,以後注意。按陛下吩咐,多把精力放在學問上。”永樂本無心再教誨呂震,年近五十歲,知天命的人,什麼不懂,秉性早已養成,想改又談何容易,隻是話趕話趕到這兒,說說罷了,和幾人議論完國事,他還要趕去慶壽寺看望老和尚道衍呢。
“眾卿還有什麼要說的,也不急,建北京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隨時想起來可以隨時說,幾位堂官事繁,可回衙議事;光大躬體不佳,回去歇息,朕再命盛寅調理;勉仁和幼孜隨朕去慶壽寺吧。”
慶壽寺也算是北京的皇寺了。它位於舊元宮城的西南麵,金章宗時興建,規模不大。元世祖時擴建,在寺內建了一高一低二座佛塔,專以奉兩位國師修禪,因而又稱雙塔寺。經過多年的整修和外擴,無論規模還是人氣,慶壽寺在元大都都堪稱第一。因距宮城很近,洪武中道衍來北平後就在此居住。
永樂即位,道衍到南京,為避皇上所賜府第及凡塵瑣事,便住進了靈穀寺。作為監修或總裁官的道衍在《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等書告竣後,自知年事已高,向皇上告假後便極少參與政事,騰下光景專事著述。一次,皇上來靈穀寺看望,道衍說:“臣追隨陛下三十年,有二十年都在北京,對燕山的山水深有情感,臣老了,也習慣了,有朝一日還是願回北京的慶壽寺……”
“隨少師所願。”未等道衍說完,永樂爽快答道。話雖這麼說,但隻要他在南京,他就不願道衍北往,似乎少了老和尚,他就失了倚仗一樣。而且隔三差五到靈穀寺去看望,但每一次相見,都讓他感覺哀傷,老和尚明顯一天比一天老,額上皺紋一日日增多,深溝長壑,老態龍鐘,先前那形似病虎、眼吊三角、運籌帷幄的乾臣之風幾乎沒了。
或許是無事可做?人閒下來就是老得快嘛!永樂估摸著,忘記了道衍還在寫書,笑道:“朕遂少師北去之願,不日就要遷都北京,以後的北京城比南京還要壯觀宏麗。新都就要有個新氣象,夕鼓晨鐘很重要,元時鐘鼓樓的舊鐘朕不想再用,想新鑄一口聲聞十幾裡的大鐘,得有數萬斤之重,監造之職非少師不可,住持慶壽寺,且幫朕監鑄大鐘可好?”
道衍本想推辭,想想皇上也是好意,再說,那兒一定還有彆的官員,自己隻是掛個名,就此北去,也就爽快答應了。
畢竟是皇差,要有所表示。到了北京,道衍規整地換上了正一品繡著仙鶴的大紅官袍,到南城鑄造大鐘的銅鐵廠去巡視了一趟。一則鑄造的事自己不懂,不便說話;二則偌大的廠子,幾十道工序,工匠們有條不紊,井然有序;三則皇上派出的督造——內官監少監海壽在那兒指揮得很好。雖然自海壽以下都對他畢恭畢敬,優禮有加,他還是感覺到了些許的不自在,就沒有再去,回到慶壽寺,靜下心來,把最後一本著作《道衍餘錄》整理並最終完成。
道衍一般早起後打坐修禪一個時辰,洗漱用過早膳便開始寫作,光景或長或短,主要看狀態,寫累了,就休息一會兒,午膳之前,要在寺內走上幾圈。然著述一完成,精神鬆懈下來,也就一個多月,整個人似乎都垮了,躺在僧房裡竟不能動彈,整日昏昏沉沉,聽說皇上來北京了,想去看看,卻起不來,歎了口氣,小僧人智禮走前忙後侍應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皇上來的時候,他正迷迷糊糊,好像在北固山下和僧人溥洽正談論著虎踞龍盤的南京,而他卻認定了幽燕之雄的北平。
得了通報,他慢慢回轉思緒,聽到了一聲好聽的“皇上駕到——”嗯,黃儼的聲音,是皇上來了。感覺到永樂進了屋,半眯著眼,含糊咕噥道:“恕臣不能叩見皇上了。”嗓子眼裡似有痰阻,又無力咳出,呼嚕呼嚕的。永樂一陣心酸,竟無半點嫌惡之相,就著乾淨的大黃袍坐在床前,當著寺裡的方丈、老僧們嗔怪道:“朕已說過多少次了,少師年事已高,不用再行大禮,又忘了不成?”他往四周望望,房子很寬綽,也很乾淨,一張書案,一把椅子規製在窗下,桌上是齊整的一摞書。
“和朕一樣,少師也是操勞的命,著述不停,身子可比以往好些了嗎?”道衍心下一陣酸楚,既是感念日理萬機的皇上的掛念,又不願把每況愈下的真實病恙說出來,讓皇上分心。他儘力控製住就要漾出的一掬老淚,使勁清了清嗓子,慢悠悠道:“托皇上的福,還好。”
智禮進來,給皇上行了禮,便把一小碗湯讓道衍喝下,一股濃烈的氣味溢滿整個屋子,道衍的嗓子也不再那麼咕噥了。
“是什麼靈丹妙藥?”永樂好奇地問。“回陛下,是蜂蜜調製的薄荷湯,清涼解表,清心明目。”永樂點點頭,看看道衍,感覺著他是有話要說。是啊!多麼熟悉的眼神啊,當年在北平運籌帷幄的道衍,正當盛年,口到手到,省了自己多大的心。如今病入膏肓的道衍,舉手投足都很費力了。思忖著,眼見著壯年道衍和老年道衍已並成一個人,一個栩栩如生的、高大的留侯張良的形象。
“朕是來探望少師的,人多了於病人不利,各位高僧請散去,得機朕會一一拜望的。”
君臣要說些體己話,方丈、僧人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正沒奈何,聽了皇上的話,找到了出門的台階,念過阿彌陀佛,行禮後散去。小和尚智禮又搬來兩把椅子,楊榮、金幼孜在一旁坐了。
“每一次回北京,”永樂飽含深情地說,“看到過去的燕王府邸,看到一些舊日的兵士,就想到了少師,想起了當年大兵壓境、圍住燕府那岌岌可危的情勢,若不是少師運籌帷幄,勸朕起兵,哪有今天的永樂皇帝,朕和朕的家人恐怕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皇上又過謙了,”道衍說,“天道垂青,命中注定的天子之位。那袁珙、金忠從相從卦反複印證,皆貴不可言,臣隻是順應天意、順水推舟罷了。”剛說了幾句,又咳嗽起來,一發不可收拾。智禮忙請皇上退後,扶起道衍,拿來痰盂侍候。
永樂對道衍的感激不摻有半點虛情。道衍越是把自己當年的作用說得輕如鴻毛,永樂對他的敬重就越深,奠定他江山基礎的人他一個都沒有忘記,何況是綢繆大計的軍師呢!當年他帶兵奔波在外,轉戰天津、山東、安徽等地,道衍則輔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還是燕府儀賓的袁容、李讓也樂為所用,加之顧成運籌,後方糧草源源不斷運到前方。每一次麵對堅城圍而不克時,道衍的書信就到了,是班師、是棄城、是疾進,或旋或否,戰守機宜皆決於道衍。最後,又是道衍審時度勢,說朝廷大兵在外,南京單薄,建議他勿下城邑,直驅京師。那年六月,他就進了南京,登上了大寶之位。道衍後來除監修《太祖實錄》、總裁《永樂大典》外,還輔佐太子和皇長孫,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今天,軍師、高僧、恩人的道衍,如此病狀,或許將不久於人世了,一想到那不願看到、又不可避免的結果,永樂不禁黯然神傷,臉扭向一旁,努力控製著不使自己落下淚來。
楊榮、金幼孜幫著智禮一通忙活,偶爾,永樂也搭把手,輕輕拍打道衍的後背,好一陣子,老和尚才恢複過來,重新躺好。
永樂坐到了椅子上,握著道衍的手,竟像握著一塊粗糙的冰塊,但他還是故作輕鬆:“少師當年若是聽了朕之言,收下兩個美人,盤桓前後,侍奉起居,陰陽通泰,說不定情勢會比今天好呢。”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