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大臣尷尬而心思沉重,起身想要告退,見皇上還沒有起駕的意思,便又垂首立住了。“廣寧侯劉榮歿了,朕甚痛惜,雖已命其子劉湍襲封伯爵,然人微言輕,資曆不足,若鎮守遼東,怕是力不從心,故擬命左都督朱榮往鎮,他也是個身經百戰的人,有統馭一方之才。還有,山東單單一個段民不成,總不能無主政之人,擬命戶部郎中張煥任山東左布政使,吏部郎中石執中為右布政使,調有些廉名的福建道監察禦史鄧真為按察使,幾位愛卿意下如何?”
“皇上聖明!”幾個人一齊答。張煥、石執中分彆是夏原吉、蹇義的屬下,十來年跟著兩位堂官曆練,大才沒有,在勤政愛民上還是值得肯定的。隻是這樣一安排,就把個前郎中、先去山東任左參政的段民壓製了,都是郎中擢任,倒有了皇帝用人如積薪,後來居上的感覺。好在段民的心思全在百姓身上,無一絲計較,直到幾年後升任戶部侍郎。
由於方才的不快,大臣們誰也不願多說話,人選都是他們向吏部推薦的,永樂也隻是說出來,並沒有真要彆人表態臧否的意思。
“北京建成在即,諸位功不可沒,朕都記在心裡了。前日,欽天監奏,明年甲子正旦為大吉之日,大吉之日當然要行大吉之事,就以永樂十九年元月一日禦新殿上朝,方賓、楊榮、金幼孜隨朕在北京搬家,西宮的一應陳設都搬入紫禁城,不再新置;原吉帶朕的敕書召皇太子、皇太孫十二月底前到北京,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諸衙門官員同時至京,參加明年正旦奠都的盛朝大典;自明年正月起,改北京為京師,取南京各印信給京師各衙門,另鑄南京諸衙門印信,皆加‘南京’二字。”
不經意間,又是一件“天”字號的大事。大家都知道北京就要建成,遷都是早晚的事,但馬上定都、遷都,南京的衙門全部到北京,官員及家眷們陸續到北京,皇上的宮眷們全部到北京……南京另設一套衙門。這麼多事,這麼快要辦成,幾人一時還轉不過彎。尤其夏原吉,一個戶部尚書,這筆搬家、安家的費用不知會有多大啊!
不等臣子們反應過來,永樂又說,“敕令翰林院,南京文淵閣所藏古今圖書各取一部送北京,《永樂大典》要同船裝運,皇上到哪兒,皇家的圖書就到哪兒。”楊榮輕輕點頭。皇上喜書,愛書,編書,遷都先想到搬書,儘管那搬書的工程浩大,但必須做好。見彆人還在發愣,他忙打趣道:“皇上一連串的旨意,件件都是大事,都容不得臣下說‘遵旨’了。”
永樂也不在意:“說不說‘遵旨’也得給朕辦。”言畢,他話鋒一轉,“諸位或許不能完全理解朕馬上遷都北京的意圖,龍興之地不錯,那隻是一方麵,關鍵是塞外高原的韃靼、瓦剌,彆看他今日恭敬,說不定哪日就與我反目成仇,舉兵南向,朕不得不防,朕的子孫也不得不防,朕在北京,就等於在前線指揮,若在南京,即使八百裡加急,幾千裡路程,也鞭長莫及。邊防無小事,等敵人打進來,那就晚了。”
大誌不群,大慮無幫!永樂所言,深意所在,眼光所在,他的超越時代而不為時代所理解的思維在彆人眼裡已成詬病。大多數臣子心裡並不支持,之後的三大殿之災,他的詔求直言,各色人等跳將出來說三道四,不要說彆人,就連他的皇太子朱高熾也對遷都耿耿於懷。高熾一即位,馬上改北京為行在,適當時候就要搬回南京了,隻可惜他的壽命短,在位一年就到天壽山報到去了。而後永樂懶洋洋的子孫們,除了他儘心竭力培養的朱瞻基還有一些英武的氣勢外,其他幾乎再沒有有作為的,甚者幾十年不上朝,瓦剌、韃靼及後來的滿清輪番成了大明擺脫不得的邊患,若都在南京,恐怕到明中葉就已半壁江山了。都之所在,國之重心,再無能的皇帝也想好好活著,慢慢享受。冷兵器時代,並非刻意的對北京的防禦,對自己的保衛也上升到了最高等級,所以,永樂遷都的遠見真真奠定了大明近三百年的基業。
永樂還是擔心重臣不理解,又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北京是國都,又是邊防重鎮,禦邊就是守衛京師,一舉兩得,事半功倍。關於北京防禦一事,在南京已與大臣們詳議過,不知今日進展如何?”
方賓道:“按陛下旨意,兵部會同工部踏勘後發現,長城損毀之處不少,已發三萬軍卒、五萬民丁逐段修葺,並加高增厚。同時於烽垛之處貯存了數月糧草和弓弩兵器,適宜之處掘了水井。因尚未最後完工,故沒有奏明皇上。遼、薊、宣、大等九邊除城垣已加高、加厚、加固外,又增蓋不少營房,每鎮增兩衛官軍一萬餘人,實實地成了北邊重鎮。九邊加上原有守禦長城官軍,有二十餘萬眾,已足以應對大股來犯之敵。北京京軍調整已按皇上運籌,由原有的四十衛增至七十二衛,敬請陛下寬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永樂點點頭,他的表情意味深長,又充滿惆悵,似乎是看到了幾十年後的大明,看到了大明的將來,看到了他的不肖的子孫,看到了他的遷都作法的效用。是的,一個再強悍的人也無法對自己的子孫後世有過多的奢望和要求。好一會兒,他才喃喃道:“皇太子仁厚,朕想著他會偏於文治、疏於武功的,故朕除了親征,就想造一個鐵桶一樣的江山,讓子孫後世享用,能延續多長,就看他們的造化了。”
誰不知道皇上和太子父子間的矛盾和異乎尋常的迥異性格,但誰也不敢點破、深說,見皇上提到太子,有些傷感,楊榮抓住時機予以彌合:“皇太子仁厚不假,但遇用武之事也是頗有主見的。那年,長沙李法良作亂,他遣正在海上備倭的豐城侯李彬平叛,一舉奏捷,就是個柄斷果敢的好事例。於盜賊妖人,並不手軟,由此看來,太子殿下不會辜負陛下之聖托。至於太孫,是皇上摯愛,小小年紀,已經曆了大戰陣的磨礪,日後必和皇上一樣,是個文武兼備、風雲際會的皇帝。”
“朕的太孫一定不負朕望。”撇過皇太子,撇過那說了多少遍的事例,提起朱瞻基,永樂轉憂為喜,記起了方才的事,說道,“原吉辛苦,明日就啟程,十二月末一定要把太子、太孫接回北京,參加明年正旦大典。”
大運河開通幾年了,原吉還沒有認認真真地走過,陪皇上北來,注意力都在皇上那兒,全身心思慮的都是皇上不同時期需要的文書、數字,身不由己。這一次,他自己做主,於是,從出京開始就乘船,從通惠河到張家灣,由張家灣沿運河南下。
通州張家灣,元代一個儲物的碼頭,如今已是大集鎮的規模。河水由鎮中緩緩東下、南去,臨河一條東西街雖然不長,卻已是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茶葉、瓷器、藥材、古玩、土產,尤其是倉庫和客房,應有儘有。一路的小吃、蔬果、字畫、雜耍地攤也不少。來往官員多了,朝廷的驛站也已建起,兩進、三間房的院子,還有東西配房,倒也有些氣勢。趕晚了進不了北京城的,就臨時住在這裡。
北京雖建成在即,但不少掃尾工程還在繼續,向前望去,依然是看不到儘頭的車水馬龍,磚沙灰石,沿運河絡繹不絕,從湖廣、四川運來的楠木、鬆木在張家灣料場堆成了一座座小山。一隊隊民夫,每隊約二三百人,天涼了還打著赤膊,搬運著各種物料。通惠河水淺河窄,大船到這裡不得不重新裝卸,換小船往城裡運。
時值秋末,金風送爽。由運河南下,打開艙窗,一股新鮮的帶著泥土氣味的濕涼水氣迎麵撲來,十分愜意。高高的堤岸上,棗樹、柳樹、楊樹等一眼望不到儘頭的金黃色,隨著行進的快船紛紛被甩到後麵。兩側大堤平直而寬敞,載著步履匆匆的行人和三五帶孩子的女人。
一路南來,河中白帆片片,錦鱗遊泳,朝暉夕陰;遠處望去,目之所及的是阡陌縱橫的綠油油麥田,連黃河經常泛濫的地界也沒有了荒灘廢地。春華秋實,一派聖朝之氣。經滄州、德州、臨清、東昌、濟寧、淮安、揚州過長江到南京的運河沿岸的這些城市商業,碼頭林立,店鋪比肩,街上人流熙熙攘攘,水中檣櫓處處相銜。
夏原吉向皇太子呈達了皇帝的敕書,高熾麵無表情地看了。離開皇上就遭讒詬,跟皇上近了他就緊張,也不知未來的路是喜還是憂啊!準備了一個月,便率領南京大部分臣僚從旱路往新京師北京而來,皇上敕令的一應書籍另行裝船走水路運送。
三次近十年的監國經曆,使高熾在政務的處置上駕輕就熟而不乏主見,但在大多數事件上,他永遠會把自己的意見包裹在淡淡的、不緊不慢的、輕如鴻毛的言辭裡,父皇采納了他不興奮;父皇不采納,他也不氣餒,練就了一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從容。北遷就是這樣。
本來就是皇上的主張“對”嘛!唯有一件事他覺著自己不大理智,明明知道在和父皇暗暗較勁,卻又控製不住。本不該這樣,還偏要這樣,以致栽了跟頭還不能醒悟,那就是對待宦官的使用。皇帝一味寵信太監,鄭和多次下西洋,侯顯、喬來喜去烏斯藏,李達使西域,海童穿梭於瓦剌、韃靼間,亦失哈籌建奴兒乾都司、幾度黑龍江之行,還有幾個太監出任監軍,再就是發往各地的采辦太監。雖然皇上說未給太監以任何委任,移文中外不許宦寺乾預有司之事,但宦寺們打著皇帝的旗號出去,想不乾預都不成。一些無恥的官員恨不能早日巴結上皇上身邊的人,為自己的仕途鋪路,就難免不惹出一堆亂事來。
高熾對太監的認識,就像是對盛寅、袁忠徹的態度一樣,幾近偏執。他認為,這些失了男人根本的殘缺之徒,心早扭曲了,行事自然乖張,十有八九憋了一肚子壞水,從裡往外透著壞,隻要有機會,就會把壞水撒得滿地都是。於是在他職權的範圍內,蔑視太監,裁抑宦官,惹得黃儼等一批有機會就在皇上麵前臭上他幾句,最好的表現也隻是不說壞話,但絕不說一句好話,即使他身邊的張興,也不和他一條心,時不時還把他的一些事透給漢府。三人成虎,陋久成習,由此造成了皇帝和他父子間長期的割不斷、理還亂的糾葛。他任太子以來的十幾年中,所有的日子都在戰戰兢兢中度過,與這一點不無關係。
吃住行止有太孫朱瞻基和尚書蹇義、夏原吉呢,高熾隻管坐在寬大、舒適、放了多個暖爐的金輅中,想自己的心事,昏昏沉沉,搖搖晃晃,也不知到了哪裡。他的思緒慢慢又回到了讓他心痛又讓他依戀的南京。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