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罷,罷,朕已然惹怒了上天,何必再招人怨,勉仁去吧,一定要先搶出《永樂大典》。”
大火可著勁燒了一夜一天,耀眼的光焰曾使東方升起的太陽為之遜色、為之慘然了。殿沒了,風也停了,隻有局地的餘火還在那不緊不慢地燃著,不肯退去,一場細雨的光顧便將它徹底熄滅了。紫禁城中最凸顯、最重要的地方,三丈高的漢白玉石階上是三處殘垣斷壁的巨大廢墟,那麼顯眼的位置,誰見了,都未免扼腕歎息,也難怪永樂說是上天示警了。
老天就像是故意刁難,三大殿燒光了,其它宮殿幾乎毫發無損,永樂沒辦法,大小事務隻得放在了乾清宮處理。大臣們每每經過三大殿廢墟去乾清宮時,心中都充滿了異樣的感覺,大多數人覺得是遷都遷來了天怨,永樂還就怕人這麼說。他整日裡小心翼翼,忐忑不安。一則再怕有什麼大災,二則擔心大臣們借此群起反對,那遷都北京的萬世之舉就黃了,耗費巨大人力、財力,數年的興建都將成了巨大的錯誤,他決不允許歸結於此。
四月十七是他六十二歲的生日,萬壽節這麼大的喜事,都因為殿災而免賀。命運多舛的三大殿,似乎連這焚毀也有著開先河的誤導!這次燒毀後,直到十九年後的正統年間,也就是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在位的第五年才建成。又是一百餘年後的嘉靖中期,三大殿又一次在熊熊烈焰中化為灰燼,五年後建成;自我標榜為知禮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認為是三殿的名字不吉祥,遂不顧眾大臣的一再反對,就像給他藩王的父親戴上皇帝的桂冠一樣任性,改奉天殿為皇極殿,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
然而,改了名的三大殿也難逃厄運,三十五年後的萬曆年間又燒了,二十八年後建成,此時已是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撤出北京時,乾脆把象征皇權的三大殿又付之一炬,殃及池魚的其他宮殿也未能幸免;滿清多爾袞入關,才把紫禁城中焚毀的宮殿逐一重修,三大殿遂改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朕躬膺天命,爰仿古製,肇建兩京。三殿災異,朕心惶懼,莫知所措……”永樂下旨要群臣直陳得失,那旨意用詞懇切,頗有些罪己詔的味道,和他那日的自言自語基本相同,楊榮依他的意思寫了,他一字不改,命人加印即發往各衙門、各省三司。他是真心征尋官員們的意見,以挽回上蒼的眷顧。
旨意最後說,“爾文武群臣,受朕委任,休戚說同。朕所行果有不當,宜條陳無隱或直言上陳,庶圖俊政,以回天意。”
皇上近年來動輒震怒的古怪脾氣誰人不知?自哀自怨式的詔求直言也沒有打動群臣的心,開始時,言官們也隻是試著勁兒說些無關痛癢的話,直到翰林院侍講鄒緝、侍讀李時勉洋洋灑灑各寫了一篇數千言指斥時政、言辭激烈的奏疏,皇上仍沒有發怒時,慢慢地,大家才放開膽子,話就越發沒邊了。
且看鄒緝的奏疏:
皇上肇建北京,工作之大,調度以百萬計。至農民終歲供役,不暇農事。征求無度,以致伐桑棗以供薪,剝桑皮以為楮。加之官吏橫征,小人假托威權,人民積怨。貪官汙吏,虐取苛求,剝下媚上,無有限量。魯、豫、晉、陝水旱相仍,老幼流徙,賣妻鬻子,而京師卻聚集僧道萬餘人,日耗廩米百餘石。凡此數事,上違天道,下失民心。
翰林院侍讀李時勉性格剛鯁,更是以天下為己任,上書直言善修時務十五事,甚至說,建都北京非便,營建耗費巨資,遠國入貢之人不宜久居輦下等。
本該是針砭時弊的應詔上書幾乎都變成了對遷都的指責,似是形成了一股南返的颶風,刮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人心思動。情勢洶洶之下,皇上就會順從民意,回遷南京?沒那麼簡單。
禮部主事蕭儀,是永樂十年以後的進士,長相一如他的名字,儀表堂堂,三十多歲的年紀,正是血氣方剛、大有作為的時候。他既對堂官呂震總是不合時宜的獻媚瞧不上眼,也對群臣一味迎合皇帝的作法嗤之以鼻。在南京議論遷都時,他的品秩太低,沒有說話的機會,現在,他看準了三大殿遭災、皇上理虧的時機,精心準備著在文武百官麵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今天早朝,待四方奏事畢,他下定了一抒胸臆的決心。
永樂元年春正月升北平為北京,十一月,北京即發生地震;十一年八月北京又震;十三年九月再震;十八年複震;數年之間反複地震,意在提醒皇上北京不宜為都。此外,冰雹、水災、疾疫、風沙,十幾年來何曾有止?幾遍於全國,死傷以數萬計。山川之神一再示警,而陛下渾然不覺,一意孤行,遷都北京,致有三殿之災之更大示警。微臣以為,皇上若不痛改前非,幡然悟悔,還都南京,又不知此後會有何災罹於北京,罹於我大明萬千裡江山,罹於我大明千千萬萬無辜的黎民蒼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五府、六部、都察院堂官都是在南京參與過議論大計的人,此時誰也不敢站出來明確表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骨子裡大都開始對遷都存有異議了,麵對小小主事蕭儀當堂對皇帝的指責,誰也沒有為皇帝說話,包括皇太子在內,隻把皇帝一個人孤零零放在了炙烤著的禦座上。
永樂就像一隻久立於山頂而沒有任何遮蔽的禿鷲,經受著風吹日曬的洗禮,經受著蛻變之苦的折磨,經受著世俗之人的嘲笑,到頭來,還要以自己百折不撓的身軀讓子孫一口一口啄食嗎?
看著蕭儀心滿意足、邁著方步退出大殿,永樂怒目橫掃了一下殿堂內,長髯顫抖著。一股逆春的涼風從殿頂漫下,站了數百人的乾清宮內外竟那麼空曠、空落、空寂,從未有過。永樂打了個寒戰,失望地目視遠方,似乎大駕已出了德勝門、居庸關,到了雞鳴山,到了臚朐河,到了斡難河……隻有他一個人站在高高的山崖上,迎著滾滾而來的韃靼騎兵。
他把思緒拉回來俯視,六部堂官一個個低眉斂目,垂手而立,麵對這麼激烈的言辭,竟無一人說話,似乎這遷都就是他一個人的事,不是大家所議,跟他們毫無關係。他耐著性子,再等,等大臣們表態。時光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蕭儀之後,見皇上臉色難看,彆人便不再說話,堆滿大臣的大殿內死一般寂靜,似乎隻剩下每個人的心跳聲了。
自從下詔聽群臣直陳得失,十幾天來,永樂耐著性子看那些誇大其詞、指責遷都的奏疏,越看越生氣。不遷都就沒有災傷了,不遷就沒有海潮了?迂腐之至!多少次怒火中燒又壓了下去,今日,終於有人在朝堂之上說話了,這是第一個在文武百官麵前指斥他的人,一個小小的六品主事竟那麼張狂,那麼尖刻,矛頭直指遷都大政,誰在給他撐腰,誰是主使?他越想越多,越想越複雜,恨不能一下子揪出那個他想象中的幕後黑手來。
永樂的忍耐終於到頭了。好一陣子,連親信侍臣都不說一句話,永樂再也按捺不住,額頭青筋暴起,臉色鐵青,長髯亂抖,一拳下去將須彌座扶手擂得山響,震得眾人一驚。“一派胡言!”永樂大怒,開始罵人,“肇建二都之事古有多例,朕建北京何錯之有,難道聾了瞎了不成?前在南京與大臣計議數月,權衡各方利弊得失,思慮的是大明千古江山之固,方有建都北京之舉。是朕一時心血來潮之輕舉妄動,還是朝廷上下反複議論的深思熟慮?三殿之災不言災之起因,不言黎庶蒼生之安危與否,竟要將曆年災傷全歸到朕的遷都上,豈非誹謗朝廷,指斥皇帝!膽大妄為,天理何在?刑律何在!來人,將這個狂妄悖逆的家夥打入死牢。”
“遵旨。”候在門外的黃儼一耳半耳地早覺得裡麵不對勁了,聽得皇上旨意,一擺手,張杌、騰定等守在殿門的侍衛衝上來,揪起蕭儀就往台階下拖。
皇上說話前,蕭儀還做著一展才華、意外拔擢的黃粱美夢,皇上震怒了才如夢初醒,方知冒犯了天威,但已無可挽回了,這時候也隻能順著自己的思路扛下去。他朝著殿裡大聲道:“皇上,微臣肺腑之言,赤膽忠心,天地日月可鑒!若不還都南京,來日之災實不可測啊!”
“朕倒要看看到底有什麼來日之災!”看著蕭儀被逮走,永樂咬牙切齒,餘怒未消,大口喘氣,語無倫次了,“洪武年間的災傷是朕帶來的,宋元以來黃河多少次決口是朕帶來的,隋唐以來的百千次地震也是朕帶來的?說,你們接著說,都說這些是朕帶來的,朕把中國推向了無底深淵,朕願意炎黃子孫水深火熱,朕願意學武皇開邊,願意見那青海頭的累累白骨……”
“皇上!”楊榮大喊一聲,趕忙跪下,群臣也跟著喊皇上,嘩啦啦全都跪下了,偌大的乾清宮內外又歸於一片寂靜中,似乎連空氣都凝固了。若不打斷,皇上說不定還會有多少難聽的話,可皇上不說了,大臣、包括楊榮在內都不知該說什麼。
此時誰又能說什麼,哪怕是阿諛、違心地讚同遷都都顯得生硬、做作而無濟於事。一人怒坐,眾人跪伏,表麵的安靜,實際的君臣尷尬,一時誰也找不到緩解難堪的良藥。又是好半天,禦座下新任禮科都給事中陸禎努了努,突然挺直身子,大聲道:“皇上方才說,遷都之前,在南京與部院堂官大臣計議了幾個月,考慮了諸方麵的利弊得失,才有遷都之舉。微臣在想,列位堂官今日為何一言不發,是皇上沒和你們商度?還是三殿遭災,要讓皇上一人獨撐危局,獨承其責,獨擋眾人口矢之箭?”
三個“獨”字,說到了永樂的心底裡,若由他的嘴裡說出來,那就把部院堂官直接擺到了對立麵,接下來的事就更不好辦了,這也是他多日來隱忍、今日震怒而沒有當堂指斥尚書們的原因。既然有人說了,他的心裡舒緩了,滿意地掃了陸禎一眼,靜觀群臣反應。呂震狠狠瞪著陸禎,沒有言語。呂震自己雖常說些不著邊際的話,卻也最討厭禦史、給事中的烏鴉嘴,尤其是專意監督禮部的禮科陸禎,出言尖酸,為人刻薄,不討人喜歡,故連續當了十幾年的給事中,才任了都給事中。雖說聒噪,可又沒辦法,皇上任用,就是讓他們挑刺的,若這些人閉嘴了,不唯皇上不乾,好些事還真不好說了。
尚書李慶打心底裡瞧不上這個歪歪嘴的七品芝麻官,見陸禎矛頭直指部院,而自己又是工部,首當其衝,心中惱怒,言道:“沒有說話就要皇上獨承其責嗎?國家一統,君臣一脈,倒要看看小醜們如何跳梁。”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