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嘴皮接天,下嘴皮連地,李大人好大口氣!”陸禎一本正經,“皇朝的禮法,給事中主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怎麼,在李堂官眼中,就成了跳梁小醜了?”
“你要往自身上攬醜誰也擋不住。”李慶回了一句。“夠了——”永樂大吼一聲,他最厭惡言官和大臣打嘴仗,打來打去,就打跑題了,
與他的國計民生何乾,與三殿之災何乾?他求的是直言,是如何安撫百姓,緩解想象中的天怒人怨。
“要麼不說,要麼無聊,好、好、好,朕讓你們說個夠。今兒天氣好,不冷不熱,統統到午門外跪著去,朕就在門樓上,聽你們辯個夠。”言畢,拂袖而去,把文武群臣扔在了殿堂上。
大臣們一下子傻了眼,不知何去何從,望著皇上的背影,跪著沒動。黃儼急了,吆喝道:“還不快去,要氣死皇上不成!”這麼一說,大家才醒過神來,慢慢從地上爬起,揉了揉跪酸的腿,出乾清宮向南,側望著高台之上的三大殿廢墟,躡躡走過,心中竟不知是何滋味。
來到午門外,仍按品級高低分前後跪下,這下沒有殿裡殿外了,統統都在太陽底下。雖是初夏,因時近正午,豔陽高照,晴空萬裡,午門上的琉璃瓦反射出一片耀眼的光芒。一絲風都沒有,眾人跪下沒多會兒,便已是熱汗涔涔。午門城樓上,楊榮、金幼孜等小心陪著,永樂端坐城頭,目視前方,一言不發。新任的兵科都給事中倪峻也是有名的刀子嘴,跪在那兒,一直不閒著。
臣任職兵科多年了,不知讀了多少兵書戰法。兵者,詭道也!雖東南沿海有倭寇之擾,南疆有交趾之亂,均不足掛齒,國家之巨患還在迤北,在蒙元,在韃瓦。北疆有九邊重鎮,我大明數十萬精銳屯紮於此,皇上定都北京,又將十數萬京軍屯於北京周邊,外可與邊軍同禦敵寇,內可做京師之戍衛守軍,兩者遙相呼應,互為犄角,此何等英明之舉?難怪古人論及兵道有言“肉食者鄙”,不為虛也。隻會做錦上添花之事,不願做雪中送炭之人。涓涓細流,琴瑟相伴;滄海橫流,各奔東西。如此協讚大計的大臣,豈不要置我大明於危地?
嗬!還在那不識時務地拱火呢!兵部尚書方賓恨得牙齒咯咯響,皇上要遷都,他讚成;三大殿被火,他痛心;難道真是遷錯了,上天示警?他又猶豫,竟不知如何說話。小小芝麻官的聒噪,激得他義憤填膺,“肉食者鄙”,說誰呢,矛頭又是部院堂官,好一幫子烏鴉嘴。“言官也不要言過其實,希旨邀寵。”方賓回敬道,“燕雀就是燕雀,鴻鵠就是鴻鵠,鴻鵠之高自有鴻鵠之眼光,燕雀嘁喳也隻會繞樹而鳴。”“你敢罵人?”倪峻瘦白的臉上,青一陣,紅一陣,雖遠遠地看不見方賓,卻也能想象方賓的得意。“你不得好死。”他恨恨地小聲嘟囔了一句。激辯從乾清宮就分成了兩大陣營,大臣和言官們各自搜腸刮肚,憤怒地使用著能夠用上的唇槍舌劍,說著,說著,就沒邊了。再這樣無端地相互指責攻擊下去,不唯皇上的怒氣消不了,興許還會激起更大的事呢。
刑科都給事中曹潤為人正直,敢作敢當,是個認理不徇情的人,平時在六科中說話也頗有分量,他向旁邊陸禎、倪峻等幾個同僚擺擺手,然後大聲道:“遷都乃舉國之大計,誰都知道,皇上的重心是在禦邊,謹防韃瓦之禍。上溯至五百年前,遼人設南京於此,金代建成中都,元代建成大都,於北京建都者皆是自北而南的胡人。縱觀前朝,漢唐以來,我中原王朝又有誰敢建都於此,一個沒有。為著大明的千古大計,為著今日的國勢,皇上移都塞下,乃亙古英明之舉,無須贅言。部院大臣真心協讚,文武百官齊心協力,方有今日北京之盛狀。三殿罹難,倏忽之間,事發突然,皇上詔求直言,臣猜想大臣們一時切實不知如何回複。”
陸禎、倪峻等言官們輕輕搖頭,曹潤在和稀泥,讓他們很失望;永樂的臉色卻和霽了很多,他也在想這樣長期跪下去總不是辦法。
夏原吉本就對言官與大臣的論辯了無興致,但皇上說了,大家說幾句也就說幾句,若當了真,打起沒完沒了,兩敗俱傷,後果不堪設想。見很有氣量的曹潤說了公道話,他也趕忙接話道:“三殿罹災,震驚中外,痛徹心扉,而皇上尤重。天子詔求直言,躬自領責,實天下楷模。如曹掌科所說,臣等備員大臣,於倉促之間,茫然無措,上不能慰陛下於心靈,下不能救殿堂於烈火,朝堂之上,竟無一詞,言官指責臣等‘不能協讚大計’,並不冤枉。”
他頓了頓,舒緩了一下,遠望見皇上直起了身子,同僚們默默點頭,遂接著說,“陛下知臣不信佛、不拜佛,也不信什麼天示警懲。三殿之災,純係偶然,如大地之風雨雪雹、旱澇地震一般,故不必介意。但皇上以此勵己,以天下百姓為重,願大臣在輕徭薄賦、萬民安業上各有建樹,此乃大明之幸,百姓之幸,大明盛世方興未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吏部尚書蹇義的心中一直很矛盾。自古以來,是有不少兩京的王朝,但肇建新京,那是多大的開銷?他於軍事部署不甚了了,所以對皇上移都塞下一直存疑,感覺著京師在南,一樣可以防禦韃瓦。但曆年來,皇上的眼光和心胸又不得不讓他欽佩,所以,既來之,則安之,不能再有非分之想。待原吉言畢,他堅定地說:“既已定鼎又豈有南返之理?書生之見權當耳風,當下之急以蘇民困為要。”
“諸位請起。”永樂終於說話了,說實在的,看到他們不議國事反倒自相咬鬥,快慰唇舌,他恨不能立時殺他幾個,以正風紀,但因是自己下旨質辯,也隻好忍著,等待時機。關鍵時候,曹潤拉回話題,原吉、蹇義及時跟上,他的氣也就基本消了。
永樂手捋長髯,朗聲道,“不辯則事不清、理不明,遷都一事不必再議。三殿之災,朕懷兢懼,莫究所由。原吉說它偶然,朕寧願相信是上天示警,提示朕體恤萬千軍民。內閣擬詔,即日起罷一切不便於民及不急諸務,采辦大臣及內臣撤回;蠲永樂十七年以前全國稅糧、鹽課馬草等項逋賦,地方有司不得以任何理由再行追繳;免去年各被災田糧,無災郡縣可折鈔繳納,用蘇民困;各處閘辦金銀課程暫時停止;各部院抽調二十六人分巡天下十三郡,吏部尚書蹇義往南直隸、應天府,禮部尚書金純往四川,左都禦史劉觀往陝西,大理寺卿虞謙往浙江,侍郎師逵往江西,侍郎古樸往安徽……各郡均有一名禦史或給事中相隨,問軍民疾苦,查地方利病,文武長吏有擾民者一律奏黜。”
“陛下聖明!”午門外的廣場上一片參差不齊的讚許聲。城樓之上與城樓之下,相距遙遠而又很近,兩者的地位也就把兩者的眼光界定了。永樂目之所及,透過端門、承天門、大明門、麗正門可以看到京外,看到東西南三個方向,甚至畿輔西南的大房山、南麵的大興、東麵的通州;而大臣們仰著頭也隻能看到眼前的午門城樓,看到皇上。永樂決議遷都的遠見和表達正是這種場景的再現,他之所以看得遠,除了他的龍興之地的一點點私心外,所慮最多的還是北邊的防禦。明中期以後的曆史不得不證明了他的所慮完全正確。
雖然叫大家起來說話,雖然君臣的意見暫時一致了,雖然廣場上的數百人都在讚許他的主張,但他的心中卻沒有絲毫的暖意,他沒有忘了那些借三殿之災抨擊遷都的人,若不殺一儆百,震懾群臣,朝廷再有什麼不幸之事發生,還會有人舊話重提。他略一停頓,把長髯一甩,臉色陰沉道:“主事蕭儀,誹謗朝廷,藐視君上,煽惑群臣,罪在不赦,著綁縛西市斬首。”
此話一出,午門下大汗淋漓的眾人又驚出一身冷汗,但此時,沒人敢勸皇上收回成命,連永樂常掛嘴邊的“三覆奏”也沒人敢說,不知皇上下麵還將如何,人人自危的感覺再一次襲上心頭,尤其是那些故意拿遷都說事的人。
“有奏章稱,侍讀李時勉借耿直之名行非君之事,朕令東廠查之有驗,著下錦衣衛獄鞠審。”眾臣更是膽戰心驚。皇上脾氣古怪無常,晴陰相轉片刻之間,又不知誰還要倒黴。
可永樂說完,看了黃儼一眼,黃儼心領神會,非常圓潤地喊了一聲:“散朝——”散朝?午門外罰跪,這也是上朝嗎?眾大臣帶著狐疑默默往出走,心中如十五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總覺這事沒完。夕陽西下,紫禁城的紅牆和一重一重雕簷飛棟的城樓都鍍上了一層厚重的金黃色,一幢幢暗紅色的大門了無生氣地掩映在陰影裡,暴曬了一天的古槐也沒了婆娑的樹葉聲。接下來的幾天,永樂雖沒有殺人,卻連續貶黜了多個部院臣僚,不如意的禦史、給事中,都被送到了打成膠著狀態的交趾任職,包括兩個僥幸逃脫的陳瑛的爪牙袁綱和譚衍;連擔任皇太孫師傅的禮部左侍郎儀智也因私下裡議論遷都之事,看在皇太孫的分上沒有處罰,讓他致仕回鄉了事。此後,再沒人敢把殿災和遷都扯到一起,連三殿之災都成了朝堂上沒人敢說的忌諱。
亂世之秋,有兩個人很例外地升遷了,一個是曾多次奏請皇上封禪泰山、為皇上提點靈濟宮熬製仙藥的周訥,由禮部郎中升任太常寺少卿;一個是鄒緝,雖有洋洋數千言的諫書,不但沒受一點處罰,數月後,反倒晉升為右庶子,大家都猜不透其中的緣故。
“皇上,奴才暗查了閱月,越查卻越蹊蹺,”提督東廠的太監馬雲對永樂悄悄道,“三大殿遭災的頭晚,竟有人在謹身殿後看見了建文的身影,士子的打扮,白衣白帽,晃了幾晃,就不見了,而後,謹身殿裡起火,借著風勢,由裡而外,又燒了華蓋和奉天兩殿。”永樂疑惑地看看這個瘦小卻又精明的奴才,前幾年南京鬨出那麼大的事他一個多月就查清了是漢王在搗鬼,太子冤枉,馬雲的能力應該錯不了。可皇宮裡多次傳言建文的身影,徐後病逝前有;這些年也有奏折說到建文浪跡江湖的痕跡;而後穀庶人朱橞在長沙搗鬼,又說到了建文,還讓蜀王的老三假扮建文要挾朝廷。胡濙、鄭和出去多少年都沒線索,難道他建文借屍還魂、潛入皇宮了?
“誰見到的?”永樂想進一步驗證消息的準確性。“奴才轉彎抹角探知到,最早說見到建文的是禦膳監提督太監薑保。”永樂的心中轉悠了一下,想起了那個身材悠長的憨憨的人,遂對馬雲道:“悄悄留意此人的動靜,看他是撥雲弄霧混淆視聽,還是散布謠言,賊喊捉賊。一旦鑿實,是人讓他露露臉,是鬼也要讓他亮亮相。”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