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過去了,乾清宮那邊沒有任何動靜。她的心思七上八下,不知會發生什麼。讓李苗兒私下一打聽,才知皇上看了便放在了一邊,不置可否。
什麼意思,是默許還是讚許?一定是覺得意外。張沄秋得了底,放下心來,這日又將“情牽心海,思繞天涯”的字條送了去,更直白了。隔了幾日,又寫了句“飛雲過儘,歸鴻無期”的字條。聽說皇上看了第三張字條後嘴角有了一絲笑容,太令她激動了,她猜想著皇上不日就會到了。
長樂宮,張貴妃,沒有讓永樂失望,永樂在這裡如願以償地徹底放鬆了。得了信兒,張沄秋細致地做好了迎駕的準備。香燭遠眺若明若暗,粉色的詩意大帳內外氤氳著奇香的味道。皇上到後不久,蘭杏兒、李苗兒等宮女們知趣地退出後,三十多歲的張沄秋仿佛換了一個人,粉麵玉潤,容光煥發,一襲金鳳花紋的荷葉色紗裙裡,裹著一個婀娜多姿的纖纖玉體,為皇上解帶寬衣的每一個動作都那麼富含魅力,都那麼誘惑。
張沄秋天性大膽,又有父兄撐著,知道皇上需要什麼,自己需要什麼,宮闈之事就顯得比彆的妃嬪放肆得多。且不說夏秋,即使是千裡雪飄的冬天,幾盆炭火燃著,她的長樂宮裡也溫暖如春。
在滿屋彌散的、讓人心旌搖曳的香氣中進入狀態。
“皇上日夜操勞,到了臣妾這兒,就是來輕鬆的。”這是張沄秋俯在永樂耳邊常說的話。言畢,她會讓皇帝先坐在床邊的椅子上,開始細膩地撓癢式地抓肩,每一指下去,都會像一道微微的電流湧遍他的全身。
沄秋在想,皇上的那點毛病在她這兒就不是病了,她要以她百般的嫵媚證明,這個男人在她這裡就是個真正的男人。所以今天,她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味地纏綿,而是在撫慰的同時,和皇上談李商隱,談李清照、晏殊、晏幾道,每一句話所伴著的每一個手勢都那麼柔情,那麼蜜意,甚至連她的聲音也比往日悅耳了不知多少倍。
玉手輕撥,剛柔適中而準確到位,像撫弄一架久無問津的古箏,所到之處,是高山流水的空穀奇響,是飛流瀑布彌漫天際的細碎浪花,怦然之間,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永樂半眯著眼,享受著多日不曾有過的情致,眼前的沄秋,仿佛二十年前剛進宮時的青春韻味,迷人的紅霞,天生的麗質,那挪動在他龍體上的玉手,不由自主地讓他走進激情的澎湃中,走進陡然高漲的情境裡。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自己年逾花甲的衰老,忘了數年以來困擾心頭的無能,在噴薄欲出的萬丈情火中,一任那興奮異常的雷公在廣袤久旱的大地上儘情馳騁。
雄風獵獵,霹靂閃電,暴雨傾盆……她今晚,不,應該說是一直,都那麼迷人,過去,或許因為儀華、因為映月、因為秀娥等後妃賢淑的美麗讓他不太在意沄秋妖豔的美,實際上,因為需要,因為不同,他也沒少來了長樂宮。今天看來,這種異乎尋常的嬌媚、體貼之美,簡直要把他融化了。
偶然的一夜貪歡,永樂通體舒暢,在響亮的鼾聲中度過安靜的一夜。寅時三刻,他早早醒來,神清氣爽,並無絲毫勞乏之感。沄秋關切詢問,永樂莞爾一笑,在太監、宮女服侍下洗漱、更衣,上早朝去了。通政使趙彝照例奏了各地水旱之事,末了還說了貴州某軍士之妻一胎四子的奇聞,皇上旨意照例由官府優給;各部院寺也奏了一些小事,永樂一一指示,言語簡單而輕鬆,不再像往常一樣感慨議論一番。他的心思全放在了早朝後與幾位重臣的議事上,故匆匆結束了早朝。
六部、都察院、都督府堂官、內閣諸臣昨天就知道了早朝後要議皇上親征之事,楊榮還私下和戶部原吉、兵部方賓說了幾句,言談話語中,透出了幾人都不大讚成親征的意思,達成一致,楊榮也就放心了。
君臣來到便殿,行禮畢,文東武西依次站定。因事關重大,重臣們想著怎麼阻止皇帝,卻不敢設想阻止的結果,因而一臉的嚴肅,氣氛有些緊張。永樂掃了一眼眾臣,昨夜的好心情還沒有完全散去,遂侃侃而談:“朕承太祖基業,宵旰勤政,修水利,治河患,興軍屯,重生息,大明開國五十餘年來,流民複業,工商繁茂,國力強盛,府庫充盈,故而才有朕修書、遷都、征北之重舉,也賴列位愛卿忠心耿耿、精心籌劃。朕反複說過,之所以遷都北京,龍興之地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北邊之防禦。大明江山得之蒙元,雖上天棄之,然其也必以我為世仇,永樂十年韃靼阿魯台所立本雅失裡為馬哈木所殺,十二年瓦剌所立答裡巴又敗死,草原雖多年無主,然阿魯台狼子野心,假托找到了元宗室後裔,不時撻伐,收攏部落。”
永樂也不管群臣如何反應,隻是順著自己的思路往下說。“諸位可記得,當年他還要扯大明之大旗歃血為盟,欲統治女真、烏斯藏諸部嗎?十年生聚,如今,他自以為羽翼豐滿了,又立了個什麼阿寨可汗,就想著可以驅動蒙古草原了,便忘了戰敗的教訓了,便不把我大明放在眼中了。近兩三年來,多次出兵在我邊境挑釁,殺人越貨,攻伐城池,劫掠行旅、使臣。朕雖多次降敕質問,竟不以為意,依然故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故朕決計親征。就以遼東將軍朱榮為前鋒,安遠侯柳升領中軍,寧陽侯陳懋率薛斌、吳克勤領禦前精騎,武安侯鄭亨、陽武侯薛祿領左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山侯王通領左右掖,朕以數十萬大軍一鼓而蕩平之,永絕我大明之後患。列位以為如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張輔已見了從韃靼回來的趙栓兒,在都督府的這幾年,他一直關注著韃靼、瓦剌的境況,也詳細斟酌過當年皇上北征兩部的經過,縱然兩戰皆捷,卻也死傷過重。今阿魯台雖桀驁,絕沒有當年的實力了,皇上若再率六師挺進,聲勢浩大,阿魯台都未必敢接戰或可遁得無影無蹤。幾十萬大軍數千裡之行,豈不是勞而無功?若自己或其他武將提一支勁旅,深入大漠腹地與敵周旋,三年之內或能剿滅敵虜。
但他張輔已被冷落好幾年了,從交趾一呼百應、震顫山嶽的統帥到如今無所事事的都督,教訓太深刻。縱有旁人說三道四,也一定是皇上起疑心了,威權太重,功高震主了!也就一年多的時光吧,他看出了遷都的正確,堅定地站在了皇上一邊,皇上才對他有所重視,像今天這樣的禦前機密大事才叫上他,且準備在未來的北征中讓他領左掖,這就是回暖的訊息。
今天若表達了反對親征的意思,即使不被責罰,被敲邊鼓的滋味也不好受。他決定,若皇上不問,也就違心地裝聾作啞;若是問到了,該怎麼回答呢?他思忖著回話。畢竟,滿身的功夫用不上,閒在一旁,不能為國家做事,是最大的損失,他心裡急!
安遠侯柳升雖也不讚成皇上親征,但還未從山東敗績的陰影裡走出來,從閉門思過突然到參與禦前會議,又統帥中軍,反差太大,一時還轉不過彎來,也不願說話。
見沒人應承,永樂的臉色慢慢拉長,看著右手張輔等幾個都督。張輔既不願得罪皇上,又不願違心附和,站在武臣第一位,被皇上看的再不能不言,情急之下朗聲道:“武人為陛下鷹犬,皇上有旨臣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既不讚成也不反對,又叫永樂說不出什麼。柳升也不得不開口,拱拱手:“臣戴罪之身閉門思過,韃靼的事不甚了了,但聽皇上差遣。”
薛祿剛晉的陽武侯,必須得表態,也拱拱手,大聲道:“唯皇上之命是從。”一群武將沒有一個人願意列出皇上親征的必要,隻願做不動心思的鷹犬之驅,永樂感到無可名狀的失望。在他看來,重錘之下的破鼓,那麼有必要的親征,那麼該聲勢浩大的一招破敵,在武臣眼中怎麼會一點都看不出呢?他們的見識、尤其是那個在交趾打得紅透半邊天的張輔,對付起韃靼來,見識一點都沒了?他無奈地垂著眼瞼,轉向文臣,兩腮的肌肉仿佛都要掉下來。
蹇義、李慶、劉觀等奉旨巡行還未回來,眼前的方賓、呂震平時不是很能體會皇上之意嗎?於是他直視方賓:“你這個由太學生直任兵部郎中、侍郎、尚書的大司馬,也算是老兵部了,不能說不知兵,你來說說朕為甚要親征?”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