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的突然發問且直接點將,白淨敦實的方賓將在那兒,進退不得。他本不讚成親征,正琢磨如何勸阻,可皇上偏偏要他說出必須親征的理由,這個一向應答如流的近臣,此時臉色漲紅,憋了一陣,使勁咽了一口唾液,結結巴巴道:“皇、皇上明鑒,韃靼乃我大明北疆之巨患,又屢次挑釁,必予征剿方能靖邊安民。隻是……”
他偷覷了一眼皇帝,禦座上的永樂昨夜的光彩褪掉了。近年來,他早沒有了當年的奕奕神采,麵色昏暗,褶皺叢生,籌建北京和連續幾年的神藥進補,看得出來的身心俱疲。再說,禦駕親征,有那麼多兵可調嗎?“隻是,”他猶豫道,“陛下連年聖躬欠安,臣下寢食難安;再者,南方各省之兵大多隨豐城侯李彬在交趾征戰,北方各省自永樂十六年以來,除九邊要塞,大都隨陽武侯薛祿在北京建設,戰事和建設一緊,人手缺乏,連各地的軍屯都荒廢了不少。南方不好抽調,北方將士剛剛從北京工程下來回到戍守之地,未得休息,又久不操練,若再出兵,兵疲糧乏是所難免,故臣以為當下之急是休養生息,嚴謹邊防,兩三年的工夫,官軍得到操練,軍屯也恢複了,再征剿不遲。”
本來是要這個乖巧之臣為自己說話的,一上來,竟以關心聖躬為名說了一大通勸阻的話,永樂聽來句句都是和他作對,他眼皮都不抬,半晌,譏笑道:“什麼兵部尚書,這就是你的運籌帷幄,如此荒唐的言論豈不要置我大明於絕地?朕看你是不適合作兵部尚書了。作什麼呢?二品的官員也不能白食朕的俸祿,就給你個輕便的差事,去靈濟宮為朕督製仙藥,現在就去!”
最後一句,永樂提高了嗓門,既是說給突然不聽話的方賓,也是說給其他臣子,看他們是不是還要和皇帝作對。
方賓磕了頭,默默出去了,好後悔自己一時心血來潮,拗了皇上。接下來的事情,他不敢想,那個夏原吉更是個直性子,他不會借鑒自己的教訓不說話,原吉反對,若吳中再反對,虛妄中的皇上還不知會怎樣呢。越往下想,他就越害怕,甚至想到了錦衣衛大牢,想到了那些聞所未聞的酷刑,若真的下了獄,求生不得,求死不成,倒不如自己了斷了乾淨。
不等皇上點問,憂心忡忡的夏原吉拱拱手,但還是繞了個彎子,儘量能讓皇上接受。“臣侍奉陛下二十年,知皇上喜直言,喜臣下知無不言,言無不儘,以故臣敢鬥膽陳言。多年來,皇上宏圖大略,威加四海,外有鄭和數次西洋之行,內有運河、黃河的修浚及大報恩寺、武當山興建,若再加上南北戰事和北京之建,耗資不下萬萬億。臣查了戶部檔案,永樂十五年,賦稅糧三千二百六十九萬餘石,屯田籽粒九百二十八萬餘石;到永樂十八年末,賦稅糧三千二百三十九萬餘石,屯田籽粒僅五百一十五萬餘石;賦稅糧相差不多,可屯田籽粒僅有三年前的五成多,正應了方尚書的話,軍屯荒廢了不少。古有言,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因北京建設,人員眾多,饋運北京糧餉每年都在五百萬石左右,加之各地鹽商中鹽也在北京,故邊儲匱乏之狀或已畢見,且軍馬儲備十喪八九,又有天災頻仍,內外俱疲……臣最擔心的還是皇上龍體,寒症、燥症相交,需多多調護,將養上一二年,若阿魯台狂悖至極,能遣大將代皇上出征,以不勞聖駕為佳。”
遣大將出征?永樂在心裡打了個大大的問號。當下最配做統帥的就是文武雙全的張輔。可交趾傳過的消息,交趾不知皇上是誰,隻知張大將軍,那些軍民到大軍轅門,請張輔在交趾為王。朝廷打了十幾年,就把個交趾交給張家嗎?遣將北征,以後會不會也留下這樣的結局。往深處一想,亦真亦幻,仿佛張輔已在交趾、在蒙古草原稱王了,他要親率大軍討伐,偏偏這麼多人攔阻,滿腦滿腹辛酸,瞪眼就要發怒,突然警醒,眼前站著張輔和文武群臣,才想起原吉方才的話。
“你倒給朕說說怎個軍馬儲備十喪八九?怎個內外俱疲,太仆寺去年的數字你不清楚?”原吉一時語塞,想不到皇上會反戈一擊。自實施新牧馬法以來,天下馬匹與日俱增,到永樂十五年末有五十一萬匹,永樂十八年達八十九萬多匹,他心裡清楚得很,可皇上如此知底倒讓他下不了台。“皇上,”一瞬間,夏原吉的思路就清晰了,“那隻是太仆寺老楊頭統計的養馬之數,和兵士一樣,不經訓練是不能上陣的,怎能充軍馬之數?”“朕問的就是儲備。身膺戶部二十年,連家底都厘不清了,那就去認真厘一厘。十喪八九,你現在就去開平,看看大倉裡還有多少糧儲,看看官軍士氣,看看軍馬儲備到底有多少,設若聳人聽聞,攪擾聖聰,也陪著方賓去提調靈濟宮吧!”
永樂的聲調越來越高,原吉應了聲“遵旨”,行禮後退出,回戶部衙門帶上一個郎中和兩個司務直往開平而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縱馬北去,夏原吉心潮起伏。這麼多年,尤其是近幾年,他一次次感到了天威不測的巨大壓力。人生在世,為人臣子,就是如此的鬱結和扭曲嗎?不要說心平氣和地處置諸般事務,就是順理成章的將就也成了一件奢望的事情。他所經曆和感受的,隻有日積月累的沉重,隻有無邊無涯的無奈。自擔任戶部尚書以來,他一直謙恭為人,謹慎行事,哪怕是聖眷優渥,也始終不敢有半點驕縱,半點懈怠。出則謙謙以自誨,入則耿耿以儘忠,將一片赤誠之心,儘覆於百姓安居和國庫的豐盈之中,想不到皇上竟會說出這樣絕情的話。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他反複琢磨著《易經》的幾句話,雖然理解皇上為病症所侵,神思淆亂,也百思不得其解。皇上“提調”的那句話一出,簡直比塞外的寒冬還要寒。他苦笑了一下,由裡到外的冰冷讓他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寒戰。下一步,會入天牢嗎?
見皇上動怒,拿重臣撒氣,大家更不敢說話了。永樂瞪起眼睛,看著眼前的眾人,怎麼看都彆扭,怎麼看都像是抱團和他作對,他像是無可奈何,又像是憤恨地盯著左班,吼道:“吳中,你說,阿魯台如此悖逆,朕該不該親征?”
吳中的心思一直也在翻動著,雖未和原吉等人私下商議,但也認為前麵幾個人言之有理。他真就不明白,冬暖夏涼、溫柔之鄉的皇宮裡該有多舒服,可病弱之身的皇上為什麼要一味親征,去塞外受那酷暑冰寒之苦。他一個刑部尚書,估計皇上不會問到他的頭上。永樂突然一吼,真把他嚇了一跳,渾身一激靈,忙道:“皇上一言九鼎,威震天下,雄師所指,望風披靡。臣所擔心的,隻怕是皇上還未出居庸關,那阿魯台早聽到風聲逃的無影無蹤了。”“一派胡言!”又是一聲怒吼,“永樂八年和十二年朕兩度北征哪一次不是追剿敵虜大獲全勝?今方議論北征,你就敢譏朕師出無功,莫非是你通風報信不成?好大膽子,來人,把這小子押入錦衣衛大牢,不,就押到內官監,誰也不許見,待朕凱旋再跟他算賬。”
張杌、騰定等幾個侍衛進來就要將吳中帶走,永樂又道,“馬雲,帶人把夏原吉也給朕抓回來,和吳中一起關了。”
吳中絕望地回頭喊了一聲“皇上”,心中這個悔呀!家鄉趙老三兒子的案子殺與流徙都不打緊,就說皇上定的,又有誰敢說個“不”字,他也誰都不得罪,如今下了獄,也隻能聽之任之了。再說,皇上要北征就讓他征去好了,哪怕把大明的士兵都拚光,把大明的錢糧都耗儘,又與我何乾!我一個刑部尚書跟著兵部方賓、戶部夏原吉蹚什麼渾水、惹皇上震怒啊!這張臭嘴呀,怎麼就順嘴禿嚕出了心裡的真實想法了?再一想,若是籍沒家產,府外有府,家外有家的一切都會暴露,那麼風情的小妾不知會便宜誰了。
繼三殿之災後,君臣又一次陷入僵局,殿內死一般寂靜。永樂怒氣更大,瞪圓雙眼,呼哧呼哧喘息,大起大落的胸脯,掀動著垂在胸前的長髯,整個人就要爆炸了一樣。連閣臣都不能給自己證一言,他不願再問,問下去,白白添堵。散又不是,繼續又不是,禦座上下,一個對一群,天下之主竟那樣孤單,真像是天上的太陽,萬民景仰卻敬而遠之,他恨不能舉手把剩下的人一巴掌打出乾清宮。
就在這難計後果的僵持之際,忽見近臣呂震拱拱手,主動上前。這個時候,永樂估計他會替皇上說句話,才如釋重負地踏實了一些。
“皇上息怒,方才幾位同僚隻看到了情勢的一麵,”呂震溫婉道,“就像陛下和臣,陛下居高臨下,高屋建瓴,俯瞰深遠;而臣等位置所限,隻能目極眼前,以故君臣各有所見。經皇上反複提醒,臣愚鈍之竅方開:萬歲出征,萬鈞雷霆,摧枯拉朽,不唯阿魯台震懾驚懼,瓦剌、兀良哈乃至撒馬爾罕等桀驁之蠻夷必受震動,老實本分。因之邊境和睦,貢使不斷,商旅自由往來;而舞槍弄棒,夜郎自大,犯我邊境之輩必然自取滅亡。皇上親征,要義在威懾。”
永樂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終於有人懂了他的心思,隨之,他的臉上也就有了一絲淡淡的回暖。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