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早朝的眾臣早聽說了昨天發生的事,幾句勸阻的話就招來牢獄之災和殺身之禍,所以,一些有著瑣事細事要上奏的人也都不再急著上奏了,朝堂之上噤若寒蟬。正如楊榮所言,大家都不說話永樂的氣就更大了。
“天下之大,水旱之虞,萬民之重,竟無一人心嘗係之?”永樂拍著須彌座嚷嚷。還是沒人說話。與其說話得罪倒不如大家一並沉默,天塌下來眾人一起頂著好了。部院堂官中孤零零的隻有一個呂震,身膺四部,責權最重,他若不說話,說不定皇上的“火”馬上就燒到他了。說甚呢,他猜度著皇上的心思,把昨日之事明告眾人,也就免了私底下議論紛紛,風言風語了。
於是,呂震不得不出班道:“阿魯台囂張跋扈,狡詐陰險,近年來時常邀奪行旅,陷我邊鎮,構起兵端,幾成大明心腹之大患。皇上不避風沙,擬禦駕親征,使強虜灰飛煙滅,彆部蠻夷從此亦不敢造次。一些部院堂官竟不能深解皇上親征之意,多方阻攔,危言聳聽,甚者還以自縊相威脅,為臣都不能忍,何況皇上?故加罪罪臣,以明刑典。臣建議皇上覆實天下糧秣,調集兵馬,不日間奏凱沙漠。”
“臣也讚同呂尚書之言。”是兵科都給事中倪俊尖利的聲音,“沿海倭患疥癬之疾,沙漠不靖心腹之患。天威浩蕩,六師畢出,群山低頭,大漠讓路。走的是氣勢,揚的是國威,豈止韃靼,蠻夷番邦焉能不震?”倪俊在兵科多年了,難道看不出阿魯台的強弩之末嗎?一番違心的話說出來,附和呂震,卻沒人回應,殿內又是長久的沉寂。
模棱兩可、或可或不可的,首鼠兩端、事不關己的人是絕大多數。一錐子紮不出血,三腳踢不出一個屁,永樂心躁手癢,恨不能抓起個什麼砸向群臣,可他不能與所有人為敵!他左右看看,實在無奈,使勁壓著火氣,也不管彆人怎麼想了,遂作出了自己的主張。命還在巡行或已回京的官員領受新旨:“戶部左侍郎古樸自即日起率部吏查勘兩京及天下庫藏曆年出納;吏部左侍郎師逵率部吏及工部所司分往山東、山西、河南、順天及應天五府,滁州、和州、徐州等地督造糧車;工部發北京近畿府縣丁壯挽運,期明年二月在宣府會集。”
他稍事停頓,又掃了一眼群臣,“還有什麼要告朕嗎?”
偌大的殿堂依然鴉雀無聲,永樂的問是給未言的人一個機會,都不說話,那好,他挾著餘怒未消的情緒,再一次下旨,“言事及差遣者各回衙議事,武臣退去,文臣一語不發者都去午門外跪著,清醒清醒,不給朕說出個子醜寅卯來,就彆出宮了。”說罷拂袖而去。
忙碌了一年,本該到了新春喜慶的時候,可今年的歲末,因著君臣之爭,因著皇上的狂躁,舉朝上下都沒有一點喜慶的氣氛。老天爺也來湊趣,連著十幾天陰陰沉沉,冰冰冷冷,正月十五的鼇山燈也不弄了。
永樂在前朝置氣,火滿胸塞,到了後宮益發不順,長樂宮他連去了三次,張貴妃使出渾身解數,香汗涔涔,氣喘籲籲,也沒讓皇上激情再起。二人都沒有快感,躺在床上喘息。沄秋緩過勁來勸慰皇帝,永樂胸悶氣短,心中羞愧又難以發泄,更堅定了離宮遠征的決心。
壞消息一件接著一件,豐城侯李彬在交趾前線病逝了。張輔一回來,交趾就亂了。狼煙四起,群雄蜂湧,自稱大王,襲擊官府,多年蟄伏的黎利終於稱起了平定王,與官軍周旋。李彬分遣諸將一一剿滅,自己率軍親征黎利,大獲全勝。然而,一波未平而一波又起,剪滅了舊雄,又冒出了新雄,按下葫蘆浮起瓢,李彬疲於應付,糧餉不濟,皇上嚴旨切責,他急病交加,終於病逝。
李彬死後,永樂明知交趾離了張輔不行,但還是不遣張輔。繼任的榮昌伯陳智,應該叫智沉更合適,真是把個智識都沉沒在交趾的江裡了,胸無點墨,了無將略,本就年輕,還在老將雲陽伯陳旭、方政麵前耍大牌,致將帥不和,眼見各地亂象叢生而無所作為。朝廷也是多事之秋,兩年後永樂於北征途中病逝,高熾即位,轉年病逝,朱瞻基即位。兩年多裡,兩個皇帝病逝,一個履新,朱瞻基試圖扭轉交趾戰局,不分青紅皂白,降敕切責陳智、陳旭、方政等諸將,交趾也未見任何起色。瞻基無奈,罷陳智、陳旭、方政之職,命成山侯王通為征夷將軍,進兵交趾。
這王通也是靖難功臣之後,襲父職及隨皇上親征晉成山侯,根本沒有單獨帶過兵。第一戰就遇伏大敗,受了箭傷,雲陽伯陳旭、兵部尚書陳洽戰死。一戰而敗,他心膽皆喪,竟私自割地求和了。
真不是誰在沙場裡摸爬過就能做帥才,朱瞻基這才知道了王通的庸劣,卻又不便臨陣易將,又命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再調精銳馳援王通。柳升入交後小勝了兩仗,驕狂的老毛病就犯了,眾人苦勸不聽,終於中伏而死。交趾布政司黃福為敵兵所獲,拔劍自刎,被黎利攔住,念其在交二十年之惠政,禮送回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柳升敗歿,王通魂飛膽喪,遂私下與黎利結盟,開始退軍,奏疏尚未抵達朝廷,而王通及太監馬騏等八萬餘人已分由陸路、水路退回廣西,遺下傷員、屬僚、輜重無數,隻顧自己保命了。
朝議退軍時,張輔久爭而不能行,看來,永樂是連子孫們不便使用張輔的工作都做好了。二十多年前,解縉“交趾不可出兵”的預言就在這種陰差陽錯的盤桓中不幸而言中。
縱然大明退兵了,黎利心裡還在打鼓,於是,又推出了一個所謂的陳氏後裔陳皓為王,不久即宣稱陳皓病故,眾人遂開始三番五次為黎利乞封,輾轉數載,朝廷終於同意封黎利為越王。實際上,黎利在交趾卻早已稱帝,紀元順天,建東、西二都於交州和清華府,也仿大明分天下為十三道,各設承政司、憲察司、總兵使司。置百官,設學校,以孔孟經義、詩賦二科取士,完全按中國官製和文化行政。
阿魯台大舉進攻興和、守將指揮使王喚陷敵而戰死的消息傳來,永樂又焦躁起來,幸得蹇義、李慶、劉觀奉差巡視完畢已回部院任事,永樂才踏實了些。擔心呂震兼職太多會誤事,遂把呂震兼職的兵部尚書交給李慶兼任,由李慶負責北征各處調兵事宜。
蹇義、李慶、劉觀三人從邸報上早就知道了朝內幾乎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又是自殺,又是下獄的,讓人心驚,最後還是遂了皇上親征的意圖。幾人回朝後心中雖不免耿耿,卻因回天乏術也就不再進諫,而是努力減一減規模,也確實是不好調兵。於是,北征官軍由前兩次的各五十萬人減到了三十萬人。
二三月間,北征兵馬已陸續集結到位,永樂下詔親征,命皇太子監國。因少了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從中調度,一下子要籌集三十萬人馬長約半年的糧草,有很大難度。呂震不懂裝懂,盲目指揮;戶部左侍郎古樸疲於應付捉襟見肘。處處都是一個亂,官倉糧不夠的,就從義倉取,義倉沒有的,一些地方甚至在提前征收百姓的夏糧,攪得全國上下雞犬不寧。
糧草不足,已集結的大軍又不能不上路,永樂隻得將北征軍餉分前後兩運:第一批隨大軍同時前行,以隆平侯張信為總督糧官,以尚書李慶副之;俟各地糧餉運抵後,第二批再出發,以保定侯孟瑛為總督糧官,尚書趙羾副之。各率騎兵千人、步兵五千人護行。兩運共用驢三十四萬頭,用車十七萬七千五百輛,役用民夫二十三萬五千人,總計運糧三十七萬石。
趙羾在長陵完工後改任兵部尚書專理塞外屯田及兵事,尚還令永樂滿意。大軍一路前行,出居庸關,過雞鳴山、龍門、雲州、獨石、偏頭,到五月末已抵近西涼亭。果然皇帝親征的震懾力非同小可,聞得年逾六旬的永樂又一次親率大軍出塞,擾邊的阿魯台部屬早跑得無影無蹤,一路上丟下馬匹、牲畜無數,至洗馬嶺時,明軍竟收了兩千餘匹軍馬。
前鋒朱榮請求乘勝追擊,永樂也知道阿魯台的那點實力,胸有成竹道:“窮蹙之夷虜豈有什麼計謀,就像一條餓急的狼,吃肉就走,追也徒勞。天氣一天天轉暖,草原一天天變綠,且慢慢行進,草青馬肥之時,取道開平,抵應昌,出其不意,直搗敵虜窟穴,彼時破之猶未晚也!”
朱榮領旨後回歸前隊,永樂與侍臣繼續前行。彆看永樂在言語上如此藐視他麵對的敵虜,但在用兵、包括行軍的部署上卻萬分謹慎,出塞以後,無論有無遇敵,隻要是駐蹕,全部按戰時營陣布置,隨時防範敵人的偷襲。大營居中,大營外以實力最強的京軍左、右掖、左右哨分駐;步卒居內,騎兵居外;神機營又在騎兵之外;神機營外還有二十裡的長圍,形成一個壁壘森嚴、環環相扣、輕易不能攻入中心的大方陣。萬一遇敵兵襲破長圍,有神機營首先應戰,接著是騎兵、是步兵,作為指揮樞紐的中軍大營被緊緊護衛在中心,確保了指揮中樞的安全,也就排除了被襲時的群龍無首。
常備不懈,步步為營,這也是永樂幾十年來屢次征戰幾無敗績的原因。“皇上,前麵就是西涼亭了,臣聽說這裡曾是元盛時的行宮?”楊榮望著前麵朦朧中的廢墟問。他對西涼亭雖有所了解,但也深知皇上對塞外的一切如數家珍,他想讓皇上說說,也借此讓皇上一抒胸臆。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