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萬大軍就這樣沉悶地無功而返了,回師途中永樂一言不發,他既像是在痛恨押糧官的不儘職責,耽擱了他掃滅阿魯台的大事;更像是在深度思慮北征大軍的下一步方略,故任憑楊榮等人如何轉圜,始終沒有笑臉。
午後,永樂突然對文武群臣道:“阿魯台以一己之力何敢屢犯天廷,廣寧侯劉江,不,是廣寧侯劉榮在遼東時就多次奏報過兀良哈之地朵顏、泰寧、福餘三衛陰附韃靼,劉榮雖按朕旨意召其頭領議過,曉以利害,哈兒兀歹等也點頭應承卻我行我素,虛奉陰違,朕下詔切責,令其貢馬謝罪。後朱榮任遼東將軍,所捉掠邊之卒仍有三衛之人,且越來越多。阿魯台恃兀良哈為羽翼,兀良哈依阿魯台為幫凶,此寇不滅,阿魯台羽翼不除,兩寇相結,邊患無時可已。今即回師,東下兀良哈,剪滅三衛,斷阿魯台之臂,諸位以為如何?”
皇上嘗言,不打無準備之仗。從去年醞釀北征到今天班師,幾近半年,誰也沒說過要征剿三衛,永樂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是一愣。
當年,朵顏、泰寧、福餘三衛兵馬隨永樂南下靖難,戰功赫赫,永樂稱帝後也給了三衛巨大的回報,回報得令其他部族眼睛都發熱了。二十年中,三衛卻有了欲壑難填的貪婪,朝貢時的多倍返賜似已不入其眼,總覺朝廷回報不夠,語出怨言之外就是悄悄和阿魯台走動,經不住誘惑,就參與到了對大明邊城的騷擾和劫掠中。所謂遣使斥責已沒有作用,朱榮比之劉榮又像是少了一些撫綏的手法和治政的威嚴,故三衛之囂張遠甚於過去,頗有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頑劣。永樂早就想教訓他一下,特彆是朵顏部那個驕傲的哈兒兀歹。今日就是時機,一個千載難逢的突襲機會。縱然前期無所準備,回師已無糧草之虞,三衛之狀又在他心裡裝著,他有足夠的把握置三衛頭領於死地。
守在皇上身邊,三衛屢次劫掠的情勢楊榮也十分清楚,所以,他率先支持了皇帝的主張。他說:“皇上神思泉湧,嚇跑了阿魯台,馬上就把打擊的重點放在了兀良哈上,如此用兵真神來之筆。誰不知兀良哈,居功自傲,怙惡不悛,全不把皇恩放在眼中。為虎作倀之人,徒養癰而已,蓄之何用?”
英國公張輔抱拳道:“臣願領本部人馬剪滅此寇,請皇上靜候佳音。”
“臣願往!”“臣也願往!”陳懋、鄭亨、薛祿、朱榮等大將紛紛請戰。永樂一時情緒大振,由之前的沮喪一下子變得雲開霧散,精神百倍。有仗可打,師出有名,也就不枉了禦駕親征的虛名。他並不好戰,且樂於著書立說,但骨子裡的那股武人的氣質讓他在麵對戰爭的時候,熱血奔湧,壯懷激烈。
看著各路將軍齊聚跟前,永樂大聲道:“列位讚同,朕就教訓一下不懂恩義的兀良哈三部,無需各位獨往,看朕如何乾淨利索地收拾他。”
“遵聖旨——”永樂繼續:“大軍行至屈裂兒河前依山而陣,寇聞我至必然西走,便給我大軍以可乘之機。先鋒朱榮——”“臣在!”“帶五千精兵悄悄由西南渡過屈裂兒河繞至敵後斷其歸路。”“得令。”
“鄭亨、薛祿帶五千精兵在兀良哈北,即其左側埋伏;張輔、王通帶五千精兵在其南麵,即其右側埋伏;柳升神機營伏於山下密林中,準備迎頭痛擊;陳懋所率禦前精騎隨時聽朕調遣。”
“得令!”各路將軍分率本部精兵去各處埋伏。
大明北征阿魯台的消息早早就傳到了兀良哈,是阿魯台派人給朵顏部頭領哈兒兀歹送的信,同時提醒他小心。起初,哈兒兀歹並沒在意,一則他過去有恩於明皇,從多年來的情形看,那皇帝不是忘恩負義之人,大加賞賚之外,又將兀良哈這麼大的地界交予三衛管轄,足見皇帝的恩義和信任。二則皇帝以前曾兩次遠征韃靼和瓦剌,雖然皇帝知道了他和韃靼暗中來往,還收留過阿魯台的母親,倒也沒說什麼。隻是近幾年,阿魯台的屬下,尤其是那個買驢拉著他屢次襲擊大明邊鎮,還把大部分好處給了他。順手牽羊、不勞而獲的好事讓部下上癮,慢慢也就習慣了,由此招來了遼東將軍和明廷的多次斥責。
明軍北進,一天天深入草原腹地,哈兒兀歹的感覺越來越不好,總像有什麼大禍要臨頭似的,卜問了長生天,也不得要領,遂把福餘衛頭領安出、土不申,泰寧衛頭領呼剌班胡找來,說了阿魯台的提醒,也說了自己的擔心。
倒是平常最不愛說話的土不申先開口了:“當年爺的這兩柄大刀不知為他砍下了多少南軍的人頭,光陰久了,恩義沒了,皇恩再也不浩蕩。搶他幾個邊鎮又怎樣,隻是給他個信兒,記得賣命的人,真要動武,怕他什麼,爺的大刀也該用南人的熱血祭一祭了。”
哈兒兀歹還是一向的沉穩:“估摸著還不到這一步。我隻是不踏實,找幾位來就是要合計合計。阿魯台說了,他要跑得無影無蹤。我在想,在闊灤海撲了空或打一小仗的南朝皇帝,逮不到阿魯台,會不會拿我們撒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泰寧衛因實力弱,頭領呼剌班胡總像個剛出洞的老鼠,一向謹慎,左顧右盼:“防人之心不可無。那明皇帝不是聾子、啞巴,更不是傻子,什麼看不出來,阿魯台的擔心並非多餘,還是早做準備為好。”
福餘衛的頭領安出一向以狡黠智慧出名,此時他眨了眨深邃的大眼,頂得額頭的橫紋忽淺忽深,雲霞明滅,思慮了一陣,臉色暗淡,一字一板道:“我意也是早做打算。那麼強大的阿魯台都像母狼下崽一樣鑽了地縫了,我們的幾萬之眾也經不住明軍幾十萬人的鐵蹄,避一避風頭最好。他不來,隻當我們是秋末提前大轉場;他若來,也讓他撲空了事。我憂心的是,三四萬的部眾往哪兒去都不方便啊!”
幾人一剖析,哈兒兀歹也確認了自己的憂慮,覺得事態越發嚴重了,接著安出的話說,“那就遷吧。東去是大海,北去是奴兒乾都司的女真、苦夷部,南去是大明,三麵都不行,隻有西去是條出路。那大片的草原荒漠本是阿魯台韃靼部的地方,如今他被迫北徙不知去向,乘明軍追他北去的時機我們臨時占一占也無大礙。明軍追上阿魯台,再打一仗,沒有三四個月回不來,我們就利用這段光景遷出兀良哈。”
“老哈高見!”安出說,“那就有勞老哈先準備著,我們回去就收攏人馬,估計得一兩個月吧,先到你這兒集中,趁著天氣還不錯,三部聚齊了,立馬走人。”
明軍的大隊人馬提前了,正浩浩蕩蕩往兀良哈而來。三衛頭領的預測一點不錯,隻是沒有估計到明軍並未窮追阿魯台,所以就沒有估計到來得這麼快,比他們預計的光景早了一個多月。七月中旬,明軍已殺到眼前。
三衛人馬牲畜車輛剛剛上路,才渡過屈裂兒河就被大明官軍截個正著,哈兒兀歹所部走在前麵,倉促遭遇,倉促應戰,半個多時辰死傷就達上千人。護衛的隊伍潰敗下來,後麵的老弱、婦女和牲畜四散奔走,亂成一團。
哈兒兀歹一下子被打蒙了,見明軍沒有追擊便勒住戰馬,好不容易才吆喝住潰敗的士兵和四散的車馬,重新集結,和後麵趕來的安出、土不申、呼剌班胡等彙合在一起。
“還是算計錯了,”哈兒兀歹滿臉的驚訝和懊悔,“南朝竟來得這麼快,幾萬大軍擋住去路,應該都是精銳,看來,不舍命拚個死活,殺開一條血路,就甭想過去。”
“我們分兵兩路,”安出急中生智,“一路正麵佯攻敵陣,吸引他的注意力;另一路率隊向南,若無阻攔再向西帶部眾撤走。頂不濟了,拚個魚死網破又有何妨?”
“我在正麵打頭陣,”土不申瞪圓了眼睛,大刀一揮,“過去我是幫他砍彆人的腦袋,今天我要砍下他的頭顱,問問這個腦袋什麼叫做忘恩負義。”他的話把幾人逗樂了,大家心上也輕鬆了。
哈兒兀歹已打了一仗,損失了不少人馬,見兩個首領這樣頂勁,信心倍增,不顧自己人馬的損傷:“就這麼定了,我和土不申打正麵,安出打南麵,呼剌班胡護著部眾斷後,看情勢隨安出移動。”
哈兒兀歹、土不申率三千多彪悍的騎兵揮著馬刀呐喊著向正麵的明軍撲來,風馳電掣,銳不可當。永樂立馬在半山坡上,看得真切,命黃儼揮動紅旗,待敵兵接近山前時,神機營眾炮齊發,伴著濃烈的硝煙,一陣陣巨大的轟隆聲後,衝在前麵的數十名敵兵慘叫著,連人帶馬倒下一大片。
三衛騎兵稍一愣神,隨著哈兒兀歹的吼叫又衝了上來,明軍中又一陣強弓硬弩的羽箭飛出,又是一片人倒下了。看著同伴血流如注的屍體,哈兒兀歹痛心地直想把他們抱起來。但此時容不得他多想,寧陽侯陳懋大喊一聲,所率萬餘禦前精騎已隨他排山倒海般壓過來,扇麵型將他團團圍住,廝殺起來。
二十年前的燕王,包括朝廷的南軍,也沒有這等武力的配備,一路南下,大仗小仗,還不都是靠著血肉之軀去搏戰?那時的士兵也不像今天這麼精壯啊!好一個陳懋,當年的娃娃,如今也成了大將跟爺抗衡了。哈兒兀歹認出了原來的小將陳懋,一柄長矛猛刺猛砸,上下翻飛著朝陳懋衝來,他要把死傷弟兄的仇恨都彙在這柄長矛上,早有十幾個明軍士兵被他打到馬下。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