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本就有一腔熱血報國的心思,奈何他之前遇到的皇帝是宋徽宗。有一腔熱血,也隻能蟄伏著。
原主宋欽宗上位,這廢物被宋徽宗壓製得太狠,畏畏縮縮,左右搖擺,沒了骨氣。
金人南下,如果不是李綱勸阻,宋徽宗前腳跑了,宋欽宗後腳就要跑。
趙桓穿越後主戰,一連串的運作下,李綱進入政事堂,在趙桓的支持下掌權,才能一步步提拔主戰派。
李綱活了四十多年,一直都在昏君的籠罩下。
驟然遇到明君,且無條件的信任他支持他,讓李綱的心仿佛是久旱的禾苗遇到甘霖,生出無儘的感激。
想著李孝忠彈劾的事情,他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你李孝忠罵我就罷了,把奏折捅到官家的麵前做什麼?
一旦官家殺人背負罵名,豈不是他的罪過?
官家要做聖君的,不能殺人。
必須好好勸官家。
李綱一念及此,鄭重道:“官家,李孝忠是武人,性格耿直,可能有些莽撞。他覲見後說話直,您可不能隨便杖斃人,或者殺人啊。”
趙桓說道:“朕是這樣的人嗎?”
李綱心說您真是。
自官家主戰以來,被杖責的人不少,連完顏宗望這個金國的二太子都挨了打,何況是平平無奇的武將李孝忠。
被殺的人也不少。
張邦昌、李邦彥兩個宰相,還有最近的東宮舊人耿南仲。
一個個都死了。
李綱生怕趙桓急了,勸道:“官家自然不是那樣的人,隻是臣擔心李孝忠耿直。不能因為李孝忠執拗就殃及他,畢竟他是一片好心。”
趙桓心中笑了,嘴上卻感慨道:“李卿一腔赤誠,真不愧是宰相肚裡能撐船。”
李綱謙虛道:“是臣得天之幸,遇到官家這樣的明君。”
君臣說著話,趙桓心中也笑了。
李綱很好!
隻是政事堂內,也不能隻有李綱這樣的人,還是要有白時中這樣油滑的老油條。
一旦政事堂的人事派係太單一,不利於趙桓掌控。
白時中雖然是投降派,好歹沒有像張邦昌和李邦彥那樣無恥的賣國。
不賣國,可以用。
一旦要賣國,趙桓隻能殺了再說。
趙桓和李綱聊著天,說著前線的局勢,也說火藥作坊製造滅金雷的事情,一切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金人要戰,宋朝已經能戰,不會像上一次那樣舉步維艱。
周瑾走過來,稟報道:“官家,李孝忠來了。”
趙桓吩咐道:“傳!”
周瑾喊道:“宣李孝忠進殿!”
喊聲傳到大殿外,李孝忠聽到喊聲,棱角分明的麵龐上,也浮現出一抹緊張。
三十出頭的李孝忠,自小家境優渥,少年時就向往豪俠,整天和地方豪俠來往,有著一腔熱血。
他希望為國效忠,可惜他是武人,更是身份低微的承節郎,有誌也難以伸張。
朝廷主戰,李孝忠看到希望,又擔心李綱這樣的文官瞎指揮。
思來想去後,寫了一封奏折上奏。
沒想到,真的直達天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