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器二十一年冬,銅漏初響,北京紫禁城的鉛玻璃幕牆映出十二道工禾紋信標塔的微光。太子朱翊鈞扶著腰間的工禾紋開府鐲,見父皇將手掌按在奉天殿中央的地脈監測儀上,十五赫茲基準波如漣漪般擴散——這經工器監改良的人工震波,正將各地信標塔與宗室驗鉛鐲校準至同一頻率。
鴻臚寺卿展開羊皮地圖,墨線勾勒的澳洲大陸邊緣泛著磷礦熒光:「澳洲新航線傳回的震波圖譜顯示,大分水嶺礦脈經人工調製後,鉛硫震幅穩定在十五赫茲基準內,宜設第二座『觸感商路』中轉站。」他指尖劃過塔斯馬尼亞島,「魯王在馬達加斯加以紅木煉炭的法子,若借澳洲桉木窯燒,炭層防鉛效力或能再增。」
代王朱載墉的奏報混著殿角蒸汽鐘鳴:「馬達加斯加的紅木炭層隨寶船抵港,南京蒸汽工坊的防鉛鍋爐經炭火淬冶,壽命延長兩成。」他望向工器經緯圖,魯王炭冶所旁的澳洲「火德星標」已用硫礦渣與桉木燒製成型,「此地標內置銅製共鳴腔,可將炭火震波聚於十五赫茲,專司鉛錠提純。」
錫王朱拱檑呈上鉛玻璃,邊緣大象紋與工禾紋錨鏈間嵌著極細的紅茶單寧塗層:「錫蘭匠人浸製百次方得此料,能濾去九成八的鉛毒射線。」他提及的大象驛遞已在馬六甲至波斯灣設十二處中繼站,「每三十裡建鉛玻璃傳聲塔,象群低頻震波經塔筒增幅,商隊遇襲之險從十之有三,降至十之一。」
波斯灣的衡王朱載封展開椰棗纖維紙,紙麵珍珠粉經醋浸後能顯高頻震紋:「佛郎機『聖音煙霧』的次聲震動,經此紙錄紋,可辨其波幅強弱。」他袖口的駱駝毛防鉛布,混紡代王轄下的羊駝毛後,纖維孔隙恰合十五赫茲震波波長,「每年為朝廷省下十五萬貫防鉛用度。」
父皇指尖劃過澳洲輪廓:「新封宗室不治軍民,專掌工器。」他看向太子,「魯王在馬達加斯加以木代煤,衡王在波斯灣以棗代帛,澳洲的桉木與硫磺,當以何法為我所用?」
殿角紙鳶輕響,定王朱翊钜呈上圖紙:「澳洲桉木堅韌過竹,若裹魯王炭層,再以鉛玻璃膠固,紙鳶可抗三日鉛煙。」孩童不知,父皇早命工器監在澳洲西海岸設「紙鳶信標站」,以鉛玻璃鏡群反射震波,直連南京總控台。
潞王朱翊鏐足底急點鉛玻璃地麵——此磚內置銅網,可將震動直傳殿角傳聲筒。他趨前半步:「大阪快報送來,神戶港將澳洲桉木灰摻入瓷釉,景王鉛礦分選時,震波漏選率又降一分。」
朝會散時,父皇朱批落於《澳洲工器拓殖計劃》:「非拓土以廣疆,乃拓工以固器。」太子望地圖,見各宗室封地以工禾紋錨鏈相連,每處標記皆注「十五赫茲共鳴點」,方知所謂澳洲新地,不過是錨鏈上又一淬火鍛打的鐵環。
退朝後,潞王靴底碾過傳聲磚,密語經地下銅網傳入太子耳中:「佛郎機人在塔斯馬尼亞私建鉛爐,其震波頻率與本地桉木窯衝突。」他腕間櫻花鐲輕觸太子開府鐲,「巧太妃在東瀛試過,桉木燃燒震幅經三次銅腔增幅,可合十五赫茲基準。」
亥時三刻,潞王登蒸汽船東渡。袖口巧太妃所贈袖扣內,藏著極薄的鉛玻璃震片,可將澳洲礦脈數據轉為同頻震動,借信標塔中繼傳往神戶港。他摸向靴底毛利家紋暗記,那裡嵌著景王側妃所贈火山灰——此灰與桉木灰同煆,能讓鉛礦分選震波更穩。
當船抵大阪灣,潞王靴底踏在神戶港的防鉛地磚上,磚下共鳴腔將震動直送景王府信標塔。他望著海麵信標塔的微光次第亮起,忽然明白:所謂音律統一,原是借銅腔、磚網、塔筒等千萬工器,將各地震波擰成一股繩,雖各有聲響,卻共震於同一頻率。
此刻的紫禁城地脈監測儀、馬達加斯加炭窯、錫蘭象隊驛站,正通過這人工擰就的十五赫茲震波,織就一張比鄭和寶船更密的工器之網。而澳洲的桉木,經匠人之手煆燒、碾磨、融合,終將成為這張網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經緯。
喜歡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請大家收藏:()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