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器三十七年夏,易北河畔的紐倫堡,晨霧尚未散去,七座蒸汽鐘鼓樓同時敲響黃鐘律十五擊。漢斯·施密特的鐵匠鋪準時開門,學徒彼得將咖啡渣炭填入鍛爐,爐內立即騰起淡藍色火焰——這是與大明工器監共享的「防鉛燃燒技術」,炭粉燃燒時釋放的振動頻率恰好抵消鉛毒揮發。
「校準錘音,」漢斯用驗鉛鐲敲擊鐵砧,音調與遠處鐘鼓樓的第十五擊完全吻合,「記住,當鐵砧共鳴出「宮」音時,防鉛馬掌的韌性最佳。」彼得點頭,手中的工禾紋鐵錘落下,火星濺在他腕間的銅質護腕上——那是用魯爾精鐵與大明橡膠製成的防鉛護具,內側刻著「工器福音書」章節與十字架合紋。
街角的麵包房飄來黑麥香氣,老板娘埃爾莎用橡膠模具壓出工禾紋麵包。「給小漢斯的防鉛午餐盒,」她將麵包裝進錫製容器,容器內層的咖啡渣炭膜能吸附重金屬,「放學後帶他去鐘鼓樓聽聲學課,工器監新製的「聲音繪本」講鴯鶓如何用振動尋路。」
漢堡港的「工器自由貿易市集」正值午間高峰。來自大明的商船卸下成捆橡膠,商隊首領陳茂向圍攏的匠人展示新型「橡膠蛇鱗圍裙」:「硫化工藝改良後,可承受三百攝氏度鍛爐飛濺,黃鐘律九擊頻率還能驅蟲。」匠人紛紛掏出驗鉛鐲掃描圍裙內側的軀乾,鐲麵立即顯示「防鉛等級:甲等」。
香料攤前,威尼斯商人吉奧瓦尼偷偷向學徒兜售黑十字會的「鉛毒香水」,卻被巡邏的「鐘鼓騎士」當場查獲。騎士長沃爾夫岡敲碎香水瓶,橡膠靴底的振動傳感器早已識彆出異常頻率:「根據《匠人權法案》第三條,私售鉛毒製品者,罰入魯爾礦區校準鐘鼓三個月。」圍觀匠人拍手稱快,有人舉起手中的「鐘鼓福音聖經」,書頁間夾著防鉛檢測試紙。
申時,萊比錫工器小學的課堂上,教師安娜斯塔西婭轉動黃銅振頻儀,十二根音叉依次共鳴。「看,當振頻儀調到黃鐘律十五擊,」她指向牆上的工禾紋浮雕,「連裝飾紋路都會產生共振,這就是為何我們的課桌不會積累鉛塵。」學生們跟著敲擊桌麵,木質紋理與音叉共振出清脆的「宮」音,驚飛了窗外的麻雀。
課間休息時,孩子們在操場上玩「共振跳房子」。每塊地磚下都埋著微型鐘管,跳到工禾紋格子時,地磚會發出不同律呂的音調。小瑪麗成功跳出「黃鐘太簇姑洗」三音連振,贏得一枚大明產的橡膠彈珠——彈珠內部嵌著鉛玻璃,搖晃時會發出黃鐘律九擊的清響。
魯爾礦區的「聖十字工器教堂」內,牧師馬丁·路德三世將《聖經》放在蒸汽鐘鼓樓的共鳴腔上,翻開的書頁恰好對著「創世記」章節。「神說要有光,」他敲擊身旁的青銅鐘管,黃鐘律十五擊的聲波穿過《聖經》紙頁,在祭壇後的工禾紋十字架上投出奇妙光影,「而工器之光,便是神賜給匠人的啟示。」信徒們撫摸著pe上的防鉛橡膠墊,墊子表麵的工禾紋隨聲波輕輕顫動,仿佛在應和牧師的布道。
鐵匠鋪收工前,漢斯將當日打好的馬掌整齊擺放在「工器協和架」上。每隻馬掌都經過鐘鼓校準,內側刻著唯一的振頻編號。「下周大明工器監的技術使團要來,」他對彼得展示新到的橡膠馬蹄襯墊,「他們說黃鵠三號木鳶能空運防鉛塗料,以後咱們的馬掌能賣到中美洲。」暮色中,遠處的鐘鼓樓再次敲響,漢斯的驗鉛鐲與鐵砧同時共振,在漸暗的天光中劃出一道溫潤的金屬嗡鳴。
當最後一縷夕陽掠過易北河,工器同盟的「防鉛路燈」依次亮起。每盞路燈內嵌小型蒸汽鐘,每隔一刻鐘便發出柔和的黃鐘律三擊,既是報時,也是驅趕鉛毒昆蟲的聲波屏障。情侶們沿著河畔散步,女孩的橡膠裙裾掃過路燈底座的工禾紋,竟驚起一片熒光甲蟲——這些經過聲學馴化的昆蟲,會在黃鐘律頻率中發出璀璨光芒。
漢斯坐在自家閣樓,望著窗外藍底工禾紋與十字架的工器同盟旗在夜風中飄揚。妻子端來溫熱的啤酒,杯墊是用廢棄橡膠輪胎改做的,上麵印著「工器福音,匠造平安」。遠處傳來斷斷續續的錘音,那是急症工坊的鐵匠在趕製防鉛擔架。漢斯摸出袖中的驗鉛鐲,鐲麵映著月光,與千裡之外大明的鐘鼓樓遙相共振——那是永遠準時的黃鐘律十五擊,是匠人們共同的心跳。
喜歡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請大家收藏:()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