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第64章石碑勘誤_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番外二第64章石碑勘誤(1 / 1)

正德四年二月初七,張恪率太學算學生員抵達延安府城時,北風正卷著細雪撲打趙過祠的飛簷。二十四名算學生員身著青衿,袖中算珠與驗鉛試紙隨步作響,腰間「考工院」腰牌在雪光中泛著冷鐵光澤——這是朱厚照特意賜予的「關防」信物,可直達府衙調閱文書。

「張大人,」膚施縣丞迎上前,袖中露出半卷《匠官禮儀注》,「士紳們聽說算學生員要重勘祠廟,已聚在後進廂房,為首的李員外稱「非有聖旨不得擅動先賢遺跡」。」

張恪冷笑,從袖中抽出明黃聖旨副本:「這是正月十七的朝會朱批,著許天錫主持修訂禮注,你且拿去給李員外瞧瞧。」他轉頭望向算生員首領周弘,「先驗石碑,再查苜蓿田。」

趙過祠後殿,李員外攔在斷碑前,火折光亮在他顫抖的指尖跳躍。「此碑乃先漢遺物,」他強作鎮定,「張大人若要勘驗,便是褻瀆先賢!」

張恪抬手止住欲爭辯的算生員,示意老石匠上前。老人蹲下身,用鑿子刮取碑側灰苔,放在驗鉛試紙上——試紙瞬間泛起紫斑。「老爺,」他轉頭看向李員外,「小人采石三十年,從未見過青石生灰苔。這苔色灰敗,分明是用鉛粉摻膠泥糊上去的!」

周弘展開《泛勝之書》注疏,指節叩擊斷碑:「趙過乃西漢人,所用文字當為小篆。此碑「禁」字寫法卻是東漢隸書,分明是後人偽造!」他從袖中取出算珠擺成曆法模型,「更何況,碑中所記「黃龍元年」乃西漢宣帝年號,而趙過在武帝時期已為搜粟都尉,時間相隔四十餘年!」

李員外臉色慘白,踉蹌後退半步,袖中掉出半塊鉛粉餅——正是偽造苔痕的罪證。

午後,張恪率眾人來到城北苜蓿試種田。寒風中,算生員用「步弓丈量法」測算行距,周弘用算盤推演土壤肥力:「代田法深耕五寸,苜蓿肥田之力,較傳統壟作多蓄雪水三成。」他抓起一把泥土,驗鉛試紙顯示鉛含量較去年下降兩成。

忽然,遠處傳來爭執聲。三名匠人正與士紳家丁對峙,前者要給苜蓿田施「酸水淨鉛」,後者以「汙了龍脈」為由阻撓。張恪掏出《工器彙典農政全書》抄本,指著「苜蓿耐鉛」的圖示:「此書乃太祖年間藏於文淵閣的奇書,你們看看,根須如鐵錨紮地,正是「鎮鉛固土」之象!」

老學究仍不死心,顫聲吟誦《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周弘忽然打斷他:「前年延安府餓死三百人,今春苜蓿可救萬人。許大人在朝會都已默許算學入仕,您還要用聖賢書堵百姓的嘴?」

黃昏時分,趙過祠前燃起熊熊篝火。算學生員將偽造石碑投入火中,鉛粉遇熱散發出刺鼻氣味,與匠人們冶煉時的青煙融為一體。張恪趁機展開《匠官禮儀注》修訂稿,當眾宣讀:「匠人祭孔,當以鐵犁為贄禮,取「工以載道」之意……」

李員外望著跳動的火焰。他猛地跪下,從懷中掏出士紳聯名阻撓的密信:「張大人,小人知錯了!士紳們怕匠人脫籍後分走田畝,才……才出此下策!」

張恪接過密信,目光掃過「滿刺加鉛錫巨利」等字跡,心中了然。他轉向算生員:「明日起,算學夜課開在祠堂,教匠人子弟《九章算術》。至於李員外,就請協助匠人丈量隱田,將功贖罪。」

子夜,張恪獨自登上膚施縣城樓。遠處,算生員正用「水轉大紡車」改製的破冰犁開墾荒田,鐵犁翻起的土塊中,苜蓿種子如黑珍珠般撒落。他摸出袖中禦賜的未來書籍節選抄本,書頁在風雪中翻動,「小冰期」「苜蓿絕收」等字跡被火焰映得通紅。

「大人,」周弘呈上熱酒,「焦土灰用完了。」

張恪輕笑,從懷中掏出朱厚照親賜的驗銅權:「明日去鐵錨會工坊調取,再讓他們用精鐵鑄一批「新犁」,就說是「趙過祠的先賢遺法」。」

雪越下越大,城頭旗幟獵獵作響。張恪望著漫天風雪,忽然想起朝會時朱厚照的話:「用算盤擺開的陣勢,比千軍萬馬更難攻破。」他握緊驗銅權,隻覺掌心傳來溫熱——那是匠人掌心的溫度,也是這個時代最銳利的武器。

喜歡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請大家收藏:()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閃婚淪陷後,時總他隻想誘妻入懷 血日孤鋒 此間無敵 荒古煉神塔 重生後全家求我當團寵,我選繼兄當靠山 七零假婚成真,冷麵兵哥栽她手 十八年,從田埂走向人海 東北第一紋陰師 推窗見山河 穿書後我每天都在等夫君賜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