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之中,張君寶的故事還在繼續上演。
無色把覺遠禪師的遺體送回少林後,菩提院和羅漢堂的高僧們終於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覺遠在禪宗的威望極高,少林隨後便召回了那些追捕張君寶和郭襄的弟子。
他們在等待,盼望著自家的佛子張君寶能大徹大悟。
那個時候的張君寶,一身修為已經達到了宗師圓滿的境界,隻差一步,就能踏入武道大宗師的境界。
以張君寶的資質,少林的大德高僧們都認為他有突破大宗師的潛力。
要是張君寶能大徹大悟後回到少林,再突破大宗師境界,至少能保少林兩百多年的安穩!
張君寶、郭襄和無色三個人,看著覺遠圓寂火化,把舍利子送入舍利塔後,便正式分彆了。
無色回到羅漢堂,一門心思鑽研九陽神功。他的佛理基礎比較薄弱,便在菩提院禪師的幫助下,一本接一本地研讀佛經。
郭襄最終還是答應了覺遠禪師。她沒有和任何人告彆,就連無色都不知道她去了哪裡。
但她終究還是沒能做到像覺遠要求的那樣,徹底拒絕張君寶!
張君寶發現郭襄不辭而彆後,誰的話都聽不進去,直接闖出了少林寺。
對張君寶來說,覺遠是他的恩師,是對他恩重如山的人;無色是他在寺裡唯一的好友,能陪他談天說地;而郭襄,則是他放在心尖上,無比珍視的人。
這三個人,就是他當時生活的全部!
覺遠的離世,無色被帶去藏經閣鑽研經典,郭襄又突然消失不見,這一切讓張君寶感覺自己仿佛被整個世界遺棄了。
離開少林後,張君寶像發了瘋一樣四處尋找郭襄。
可闖蕩江湖需要錢,那時的他還覺得自己是個出家人,就算遇到山匪攔路搶劫,他也隻是把對方打傷,絕對不會取人性命;山間的野獸,他也不會為了換錢而去捕殺。
渴了,他就喝山間的泉水;餓了,就吃樹上的野果。
他的衣服破破爛爛,已經不成樣子,可他心中隻有一個念頭——找到郭襄。
每到一座城池,他都會被當成乞丐給趕出來。
但一到晚上,他就會翻牆進城,接著尋找郭襄。
他逢人便問,腳下的鞋子磨破了,就光著腳繼續走。
在他的世界裡,仿佛隻剩下尋找郭襄這一件事。
旁人看他瘋瘋癲癲的,打扮得比乞丐還邋遢。
可張君寶畢竟是武道宗師,他的身影出現在每一座城池。
漸漸地,龍州大部分地方的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怪人。
人們不知道他叫什麼,每次他向路人打聽時,都會說:“有沒有見過一個叫郭襄的女子?要是見到她,告訴她有個姓張的人在找她……”
他的這份執著沒有人能理解,因為不知道他的名字,大家就暫且叫他張三,又因為他舉止瘋癲,市井間便把這個不知名的武道宗師稱作“張三瘋”。
在悠悠江湖歲月裡,他穿梭於一座座城池之間。
隨著時間流逝,他的身影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漸漸淡忘了他原本的姓名張君寶。
“張三豐”這個稱呼,慢慢取代了張君寶,成了大家對他的特定稱謂。
這一年,張三豐四十五歲。
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
而郭襄,這一年三十三歲。
她正處於風華正茂的年紀,卻也曆經了諸多風雨。
在過去的十年間,張三豐踏遍龍州大地。
他不辭辛勞,苦苦尋覓郭襄的蹤跡。
在這漫長的十年裡,他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
心中尋找郭襄的那份熱情,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從未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