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技術負責人或主管認為技術是萬能的,用係統就能自動解決管理問題,但忽視了人的行為、組織文化和業務複雜性。結果就是把係統當成“電子手銬”或“數字監獄”。
2.政績導向與形象工程
很多項目並不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是為了應付檢查、爭取財政預算、包裝政績。係統建成後沒人用,或者成為“演示係統”。
3.組織內部的權力鬥爭
信息化係統本質上會重塑流程、重新分配資源,也就不可避免觸動利益。一些部門推行係統並非為了提升效率,而是為了“管控其他部門”“擴大權力邊界”。
4.缺乏機製約束與用戶話語權
在很多組織裡,一線用戶沒有話語權,也沒有反饋機製。一旦高層定了方案,係統就必須上線,哪怕沒人願意用。
?
四、如何避免“整人”式信息化?
1.用戶參與設計:讓真實使用者從一開始就參與需求設計,避免“拍腦袋決策”。
2.建立反饋機製:項目過程與上線後都要有實時反饋、持續優化機製。
3.技術服務於人,而不是管理人:係統設計要從“人”的便利性出發,而不是從“控製”的角度。
4.強化項目倫理:項目管理者要有“利他”的思維,而不是“權力工具”的心態。
5.從小做起,迭代優化:不要一上來就搞“大一統”的平台,可以從一個小模塊開始,做出效果後逐步擴展。
?
五、案例剖析:一個失敗的“整人式”信息化項目
某地市級機關曾上線一個“公務行為監管平台”,功能包括:
?打卡簽到、人臉識彆;
?每日報送工作計劃;
?自動抓取上網行為與瀏覽記錄;
?每周績效量化排名。
該係統初衷是“提升乾部執行力”,但上線一月後就被大範圍抵製。問題包括:
?一線員工需要花1小時填報“計劃”,嚴重占用工作時間;
?係統抓取瀏覽記錄引發隱私爭議;
?績效排名機製導致“表演式工作”泛濫。
最終該係統雖然沒有被完全廢止,但實際使用率不足20,成為一個典型的“數字化形式主義”。
?
六、結語:信息化是“為人服務”,而不是“工具化人”
一個好的信息化項目,必須本著“賦能而非控製”“服務而非束縛”的理念。技術隻是工具,決定它是“幫助人”還是“整人”的,是背後的製度安排和人性考量。
因此,我們要始終提醒自己:
不是所有的信息化,都是進步。信息化的出發點錯了,越智能,越壓迫。
項目是“人性化”,還是“異化”,不是看技術的高低,而是看它是否真正以人為本。
如果你需要進一步探討某類行業的信息化失敗案例或想分析某個具體項目,我也可以幫你做深度解析。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