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學心理學的人為什麼有時候很討厭_職場小聰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職場小聰明 > 第731章 學心理學的人為什麼有時候很討厭

第731章 學心理學的人為什麼有時候很討厭(1 / 1)

學心理學的人為什麼有時候很討厭,因為他們懂得很多了亂七八糟惹人煩的招數,例如重複唱,你這樣想,我這樣想,我們想的不一樣,反複的唱,讓人不勝其煩。

你這個問題說得特彆真實,有點像很多人在接觸心理學之後的那種“吐槽”心聲。確實,學心理學的人有時會讓人覺得“有點煩”,尤其是當他們開始用一些“心理學技巧”來溝通時,可能不小心踩到了彆人的情緒雷區。但這背後其實也有不少值得分析和理解的地方。我來從幾個角度說說這個現象,爭取幫你理一理其中的“煩”和“有理”。

?

一、為什麼“重複唱”的心理話術讓人不舒服?

你提到的這類話術,比如:

?“你這樣想,我這樣想,我們想的不一樣”

?“我理解你的感受,不過我們可以換個角度……”

這些聽起來就像是心理谘詢裡常用的“共情+引導”的套路。它們本來是出於善意、試圖緩解衝突、調節情緒的工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方式一旦頻繁使用、語氣不夠自然、或者在對方沒有準備接受時說出來,就容易顯得“虛偽”、“做作”甚至“令人抓狂”。

尤其是在情緒激烈、需要真實情感回應的時刻,這種話術容易讓人覺得:

?你沒有真的在聽我說話,而是在走程序;

?你不是真的在乎我的情緒,而是在玩技巧;

?我在生氣,你卻用一種冷靜的“谘詢師”口吻跟我講道理,很難受!

這種感覺,其實就是“被工具化了的情緒體驗”。人本能地反感這種“被引導”、“被修理”的感覺。

?

二、學心理學之後,為什麼有的人反而容易“失去人味”?

這其實和心理學的訓練模式有關:

1.強調控製情緒、冷靜對話:心理學從業者在訓練中,被要求控製情緒,不評判、不對抗,要“陪伴”和“鏡映”——但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模式就可能變成一種“疏離的溫柔”或“功能性傾聽”。

2.過度分析他人心理:學心理學的人往往養成了“自動分析”的習慣——你剛講兩句話,他已經在腦子裡分析你的依戀風格、原生家庭和潛在防禦機製了。這種“被剖析”的感覺很容易讓人覺得不被尊重,甚至覺得“你在利用我”。

3.語言模板化,喪失真實互動:心理學話術是工具,不是生活。真正好的心理學訓練,是“活用”工具,而不是“複製”模板。但剛入門的人往往容易套模板、說術語,反而弄巧成拙。

?

三、為什麼有些人學心理之後,反而更難親密?

這是個非常現實的現象。一方麵,他們更懂得情緒調節、人際邊界,但另一方麵,他們也可能變得“太有邊界”,缺少了真實、直接、情緒化的表達。

?有人會說:“我現在更會溝通了,但我也更難深入地去愛一個人了”。

?也有人會說:“我懂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我的關係。”

這種內心矛盾,在心理學領域甚至有一個名字,叫做“知識分離焦慮”——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不敢動情、越不敢犯錯。

?

四、怎麼和“學心理的人”更好地相處?

如果你發現你身邊有這樣一個人,或者你自己也在學心理學,可能可以試著:

1.告訴對方:“我不需要被分析,我隻是想你陪我罵罵人。”

?有時候真誠地表達這種需要,可以讓對方卸下“專業武器”。

2.提醒他們:“你現在是在用專業語氣,我更想聽你真實怎麼想。”

?這句話不具攻擊性,卻能點出對方的“假溫柔”。

3.彆忘了:心理學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生活的全部。

?很多時候我們要的是“人味”,不是“人設”;要的是“互動”,不是“技術”。

?

五、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討厭心理學”的反應

其實你說的這種“煩”和“抗拒”,也可以從幾個心理機製理解:

?投射反應:你可能感受到自己情緒被否定,所以“反過來討厭這個技巧”。

?自主感喪失:對方用技術想“管理”你,侵犯了你“自主表達”的權利。

?共情不匹配:你需要的是“陪著你罵”,對方卻給了“理智分析”。

你會討厭,並不是你不理性,而是你的真實情緒沒有被好好照顧。這是非常合理的心理反應。

?

最後說一句:心理學是工具,不是人格

真正成熟的心理學使用者,是懂得放下心理學的。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說話是“人”的表達,什麼時候是“工具”的使用。

你討厭的不是心理學本身,而是被心理學“話術化”的關係。

心理學學得好,是讓人更有人味、更懂關係、更有深度;而不是把每一個人際場景都變成一場“心理操練”或者“谘詢劇本”。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漢東:將我常務副放在哪了? 我的徒弟全無敵 驚!玄學大佬成為假千金後殺瘋了 苟在高中校園修仙求長生 流產夜陪寡嫂?我嫁你小叔悔什麼 遲遲不落雪 刑偵之命案現場二 民國惡女求生遊戲苟分日常 隨風行 識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