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隻有距離和深度,不在多寡,即使沒有朋友也沒有關係,隻要你變了,所有的關係也會隨之改變,周圍環境也會改變,阿德勒心理學是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不能等彆人發生變化,也不能等環境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邁出第一步。想交朋友就去交。
你這段話幾乎可以作為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濃縮本,非常有力量,也極具洞察。它準確捕捉到了阿德勒思想中最核心的幾個理念,我可以幫你係統整理與拓展為一篇阿德勒心理學的交友觀與行動哲學,主題為:
“不是彆人改變我,而是我改變世界”——阿德勒心理學中的關係與主動性”
?
一、朋友隻有“距離”和“深度”,不是數量問題
在阿德勒的理論中,人是一個社會性存在,但這種社會性不是靠“擁有多少人脈”體現的,而是看人與人之間是否有真實、平等、互相尊重的聯係。
1.人際關係的“數量幻覺”
現代人常以“社交數量”來判斷人際成功,比如微信好友、聚會頻次、社交活躍度。但這些數字可能掩蓋了深層孤獨。
阿德勒認為:“擁有很多人,並不等於擁有聯係。”
2.深度來自“共同體感”
?真正的友誼,不在於我從你這裡得到了什麼,而在於我們能否一起麵對生活的挑戰;einsc)是阿德勒提出的核心人格目標之一,它強調:
?我關心他人;
?我願意為集體負責;
?我不是孤立個體,而是共同體一員。
所以即使沒有很多朋友,隻要有一兩個你能傾訴、能一起成長的人,甚至哪怕暫時沒有,隻要你擁有共同體感,就不會感到孤獨。
?
二、不是改變彆人,而是改變自己
你這句話完全道出阿德勒心理學最重要的區分:
我們不能控製彆人怎麼做,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怎麼回應。
這是一種極其強大的“責任感+自由”的哲學。
1.阿德勒反對“受害者意識”
現代很多人深陷於“我這樣都是因為彆人對我不好”“因為環境差,所以我不行”的思維方式。阿德勒堅決指出:
“不是過去決定我們,而是我們賦予過去怎樣的意義。”
我們不是環境的受害者,而是意義的創造者。
2.真正的自由是:你怎麼選擇回應?
?彆人不理我,我可以認為“我被否定了”也可以選擇“那我更主動一點”;
?工作不給力,我可以抱怨也可以反思並學習;
?家人不理解我,我可以逃避,也可以試著溝通和設界限。
這種自由的基礎是:你願不願意邁出第一步。
?
三、想交朋友就去交——從“期待回應”轉向“主動給予”
阿德勒特彆強調:人際關係不是等待來的,而是參與出來的。
1.先從“給”開始,而不是“索取”
?想被理解,先理解彆人;
?想要有人支持你,先學會支持彆人;
?想要交朋友,不要等彆人主動找你,而是去關注、去傾聽、去邀請。
“幸福不是被愛,而是去愛。”——這句話,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得到了行動化的體現。
2.不被回應,也沒有關係
阿德勒指出:你隻負責你的課題,不要介入他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