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而不是文字;
?八卦而不是結構性分析;
?反轉爽劇而不是哲學討論。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平台上短視頻比長文受歡迎、情緒化內容比知識性內容傳播更快。
3.情緒投射與認同:人更喜歡“看到自己”
很多“看似無聊”的內容,其實正好觸動了觀眾的自我認同或情緒投射:
?一段吐槽上班的視頻,讓打工人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受苦”;
?一則“搞笑失敗”的段子,讓觀眾在輕鬆中釋放了焦慮;
?一個雞湯式逆襲故事,讓觀眾短暫幻想“我也可以”。
這些內容雖然表麵“無價值”,卻在心理上滿足了安全感、情緒認同和逃避壓力的需要。
?
二、經濟學視角:為什麼知識內容缺乏供給動力?
1.信息不對稱:觀眾不知道什麼值得學
在經濟學中,“信息不對稱”會造成市場失靈。在知識傳播的領域裡也是如此:
?觀眾並不知道哪些內容有價值,哪些內容隻是“信息泡沫”;
?創作者不知道觀眾願意為什麼付費,也就不願深耕內容。
比如,一個普通人可能刷到了“擺攤創業年入百萬”的視頻,卻永遠刷不到“會計基礎邏輯”或“邊際效用原理”的內容。
2.邊際收益遞減:知識生產成本高、轉化慢
一位認真講經濟學的博主,可能花8小時準備一條3分鐘視頻,播放量幾千;
而一個拍搞笑段子的博主,花1小時拍一個視頻,輕鬆10萬點讚。
這就構成了明顯的“成本—收益不對稱”,即使願意做知識輸出的人,也會逐漸“被市場淘汰”或轉型。
3.平台經濟的激勵機製扭曲內容價值
自媒體平台本質是注意力市場,而不是“知識市場”。算法推薦追求“停留時長”“互動率”“轉化率”,不是“社會教育價值”。
這導致整個係統偏向推送“流量內容”而不是“理性內容”——知識類內容在這個規則下很難獲得可持續的激勵與成長。
?
三、社會結構視角:為什麼大多數人缺乏“學習動力”?
1.教育未激發“求知動機”
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對學習早已產生厭倦,因為學校更多教的是“應試”,而不是“理解”。長大後,即使看到心理學、經濟學內容,也容易聯想到“背概念、考公式”那套方式,自然就排斥了。
2.生存焦慮壓製了成長願望
在底層生活壓力下,很多人沒有能力投入精力去學習:
?有的人日夜加班隻為還房貸;
?有的人被家庭拖累,隻想逃避現實;
?有的人已經對“改變命運”的說法失去了信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沉浸於低質信息、麻痹自我、娛樂至死,成了“社會無力者”的本能選擇。
3.沒有“中介者”進行知識轉譯
普通大眾和深奧知識之間,需要有人進行“翻譯”——像半佛、吳軍、羅翔這樣的人,能把複雜知識“講得懂”“聽得進去”“引發思考”。
可惜這類“中介者”太少,大部分知識仍躺在象牙塔,難以走到“下沉市場”。
?
四、我們個人如何應對“沉迷無意義內容”的誘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自我反思:每天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今天看到的內容,哪些對我人生有幫助?
?有沒有一種更高效的方式獲取這些信息?
這種“元認知反省”能幫助我們擺脫“算法馴化”。
2.建立“內容輸入菜單”
就像吃飯要搭配營養,信息攝入也要“結構均衡”。可以這樣安排:
?每天刷20分鐘短視頻放鬆;
?每天聽10分鐘心理學或經濟學書籍比如用聽書app);
?每周寫一篇觀後感哪怕200字),加深理解。
3.主動選擇“輸入源”
選擇高質量的內容平台,比如:
?得到app、混沌大學:係統性知識輸入;
?b站“知識區”:有深度內容解析;
?小宇宙、喜馬拉雅:音頻節目更適合忙碌時段輸入。
4.將“學習”融入生活議題
如果你在搬磚、帶娃、刷劇,不妨換個角度思考:
?《狂飆》裡反映的階層躍遷,可以引出經濟結構問題;
?孩子哭鬨可以結合“阿德勒心理學”去解讀;
?家庭支出管理可以聯係“機會成本”原理。
一切生活都是經濟學與心理學的練習場。
?
五、結語:在信息海洋中做“有意識的舵手”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不是“信息匱乏”,而是“有用信息太分散,無用信息太泛濫”。
當彆人沉溺“無意義內容”時,你選擇去認知結構、理解規律、提升自我,這本身就是一種脫離平庸的努力。
“人類被無限的信息包圍,但隻有有意識的選擇,才構成真正的知識。”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