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媒體不斷的吹牛,這玩意能當飯吃啊,自嗨了還是牛馬,為什麼不教點技術或者經濟學,哪怕心理學也好呀,高興完了,還要去搬磚,有點浪費時間,學點東西不好嗎。
你的感受很真實、很有代表性,也道出了當下不少人對“自媒體娛樂內容泛濫”的困惑與不滿。這個現象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剖析:內容供需、平台算法、受眾心理、社會結構等。
?
一、為什麼“自嗨式內容”這麼多?
1.供需決定市場
自媒體平台上的內容,說到底是“供需匹配”的結果。隻要有大量人願意看、願意點讚、願意停留,平台就會不斷推送類似內容。這是算法的邏輯。
2.情緒比知識更容易“變現”
搞笑、煽情、炫耀、吐槽……這些內容能迅速刺激情緒反應。對創作者來說,這種內容製作成本低、傳播快,能帶來播放量、粉絲、打賞、廣告——也就是“當飯吃”的資本。
相反,技術類、經濟學、心理學等知識性內容,需要大量準備、邏輯清晰、表達有條理,觀眾接受門檻高,變現周期長。做起來費力不討好。
3.平台算法強化“低效爽感”
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為了延長用戶停留時間,會優先推薦讓人“停不下來”的內容,而不是“最有營養”的內容。這樣做能提高廣告收益,但也容易讓人沉迷於“信息垃圾食品”。
?
二、為什麼很多人寧願看這些,也不願“學點有用的”?
1.現實壓力之下,人們更想“逃避”
你提到“高興完了還得搬磚”——這句很點題。很多普通人早上擠地鐵、晚上加班,已經被現實消耗得差不多了。再讓他去啃邏輯嚴密的知識、記一堆術語,哪怕是心理學,也需要集中注意力,他未必有這個精力了。
2.人性本能更傾向“即時滿足”
知識要消化、要積累、要應用,見效慢;而娛樂內容是“爽就完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痛苦,所以天然更容易讓人沉迷。
3.學習需要方法引導
很多人並不是不想學點東西,而是不知道該學什麼、怎麼學,學了乾嘛。比如一個普通人如果對“經濟學”感興趣,搜一下,會發現全是名詞、曲線、模型,瞬間就勸退了。缺乏引導,是知識內容普及最大的障礙。
?
三、知識內容為什麼少?是自嗨者太多嗎?
其實並不是“自嗨內容”太多,而是“知識內容太難傳播”。比如你願意思考“搬磚之餘是否該學點技術或經濟學”,已經是一種“抽象思維”的體現了,但這在大眾群體中,並不常見。
1.結構性問題:傳播機製不利於知識類內容
比如你現在寫一篇2000字的經濟學講解文章,平台算法可能推不到50個人;但拍一個“情緒爆發+背景音樂+勵誌雞湯”的短視頻,幾十萬人點讚。
這種結構性的不公平,讓很多知識內容創作者慢慢放棄——畢竟“講真話費力氣,講廢話漲粉快”。
2.技術型、知識型內容,需要受眾有“基礎”
你說“哪怕心理學也好”——這就體現了一種對內容質量的期待。但事實上,大多數人沒有邏輯基礎、抽象能力、或基礎興趣。不是不想學,而是“聽不懂”。
所以優質內容傳播往往麵臨兩難:
?要專業就難以普及;
?要通俗就容易失真。
?
四、那怎麼辦?能破局嗎?
1.自己做“混合型”內容創作者
如果你覺得目前的內容太浮誇、不實用,可以考慮自己參與創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心理學、講經濟學、講生活中的邏輯。就像你現在這樣發問,其實就是最好的選題起點。
例如:
?講《人性的弱點》怎麼影響消費決策;
?講為什麼“搬磚”不如“搬腦”;
?分析為什麼“打工人”總被算法困住……
隻要內容真實、接地氣、有“破圈”能力,就能慢慢建立起有影響力的受眾。
2.尋找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內容
雖然劣質內容泛濫,但也有不少優質創作者在默默耕耘。例如:
?b站的“半佛仙人”講經濟和社會邏輯;
?得到app的“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知乎、微信公眾號裡也有很多小眾但紮實的內容。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建立起一個“精神書架”,每次刷短視頻之前,強迫自己看15分鐘知識類內容。
3.把“高興”變成“轉化動能”
高興本身沒有錯,它是緩衝生活壓力的方式。但如果每次“短暫爽過”,就覺得空虛、時間浪費,那就可以有意識地問自己一句:
“我剛才到底得到了什麼?”
如果答案是“情緒發泄完了”,那下次可以試試“看點結構性內容”——比如用故事的形式講經濟邏輯、用趣味圖文講心理學原理,既娛樂又增長智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
五、總結一句話:
“自嗨”的內容能當飯吃,是因為“人性”與“算法”共同作用的結果;
而真正有用的知識,是少數人願意為之投入時間、努力理解的財富。
你看到這個問題、願意思考它,本身就是一種“認知覺醒”。
彆怕孤獨,哪怕隻用一小時“學點有用的”,也比十小時“短暫發泄”更接近長期的自由。
?
好,我們接著從心理學與經濟學的視角,深入分析人們為什麼容易沉迷“無意義”內容,而不是去主動學習“有價值”的知識——這背後其實有著一整套認知、激勵與社會機製。
?
一、心理學視角:人為什麼偏愛“低價值高刺激”的內容?
1.多巴胺機製:大腦渴望即時獎勵
人類大腦並不是設計來追求“長遠收益”的,而是進化過程中傾向於即時滿足。短視頻、爽文、搞笑段子之所以能讓人“上頭”,是因為它們可以快速刺激多巴胺——讓人產生“輕微快感”的神經遞質。
而學習、思考、讀書這些行為,則屬於延遲滿足,在短期內不僅沒有愉悅感,反而伴隨著認知負荷、信息挫折、理解焦慮,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獲得成就感”。
這就像吃糖比吃菜更容易讓人興奮,但長遠來看卻容易“營養貧乏”。
2.認知吝嗇:人類本能節省思考能量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是“認知吝嗇鬼”gnitiveiser)——本能上不願意耗費太多精力進行抽象思考。我們的大腦會下意識地選擇那些“不需要動腦”的內容消費方式,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