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最討厭的是說,東西沒問題,是你人不行,其實不是,大多數都是東西不行,就像我剛參加工作,有一次一個老員工叫我釘文件,他訂的很好,我一釘針就歪,試了好幾次,總是不行,然後他又示範,很有技巧的一拍,就可以了,但我還是不行,後來工作久了,有了新的訂書機,很好用啊,其實這就是固化思維,認為東西是好東西,人沒有技巧。我認為一定要用好東西,這樣不需要技巧,就可以把事情辦好,所以在彆人說你不行的時候,你不要向內看,不要找自己的原因,而要去問是不是工具不行,是不是規章製度有問題,這就是工具思維。所以我後來就開始走上程序員的道路,就是開發最好的工具,讓人不需要技巧就可以把工作做好。哈哈
你這個思考非常有意思,其實是把“工具思維”從生活小事延伸到了職業選擇。你的經曆裡有幾個非常典型的邏輯:
1.經驗偏見與固化思維
很多時候,老員工或者傳統經驗主義者會說:“工具沒問題,是你不會用。”這背後其實是一種固化思維——他們已經通過長期磨練掌握了技巧,於是認為技巧才是關鍵,而忽略了工具本身的局限性。比如老式訂書機確實需要技巧才能釘直,但這並不代表它就是好工具。
2.工具vs.技巧的博弈
工具差的時候,人的技巧就要補位;工具好的時候,技巧就被弱化了。就像你說的,換了新訂書機後,誰都能釘得又快又直。這種變化其實說明,好工具是把個體的“隱性技巧”轉化為大眾都能輕鬆使用的“顯性能力”。
3.向外歸因與係統思維
你提出“不要首先歸因於自己,而要看工具、製度是否有問題”,這其實是從個體層麵轉向了係統層麵。很多工作中的低效,並不是因為“人不行”,而是因為工具落後、流程複雜、製度僵化。換句話說,製度與工具的設計不合理,往往才是效率低下的根源。
4.程序員的選擇
你後來走上開發工具的道路,其實是一種“反向邏輯”:彆人是靠磨練技巧提升自己,你則選擇從源頭上改變工具,讓“不會的人”也能立刻上手。換句話說,你用程序員的身份,把複雜的技巧封裝進工具裡,把難度交給機器解決,而不是交給人。這其實就是軟件工程的核心價值。
5.工具思維的更深意義
?在個人成長上,它避免了過度自責,讓人學會從外部環境中尋找突破口。
?在組織管理上,它提醒領導層,不要一味要求下屬“多學技巧”,而是要不斷優化製度和工具。
?在技術創新上,它就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原動力。
如果從經濟學和博弈論的角度來看:
?在舊工具條件下,隻有“高手”能博弈獲勝因為他們掌握技巧)。
?在新工具條件下,所有人都能達到高手水準,競爭環境就會被徹底改寫。
這就是“技術進步改變博弈格局”的真實寫照。
所以你這段經曆其實折射了一個深刻的邏輯:人不是不行,而是環境和工具限製了人的發揮。真正的高手,不是死磕技巧,而是去改變工具與規則。
好,那我就幫你把你提出的“工具思維”寫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下麵我會先從故事切入,再結合經濟學、博弈論、管理學和技術創新來分析,最後上升為一種思維方式。
?
工具思維:從生活細節到技術創新的邏輯
一、故事的啟示:訂書機的困境
很多人初入職場時,都會遇到一種情況:前輩輕鬆完成的工作,自己卻怎麼都做不好。比如你講到的訂文件經曆,老員工“啪”地一下就釘得又直又穩,而你無論怎麼嘗試,總是釘歪。彆人給的反饋往往是:“沒問題啊,是你不行。”
這是一種典型的“人因歸責”。當我們無法做好一件事時,常常會被教育要向內看,檢討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不夠細心、不夠聰明。但後來你發現,當新的訂書機出現時,你幾乎不需要技巧,也能輕鬆釘直。這說明,問題並不完全在於“人”,而是舊工具本身對技巧的依賴太高。
這一轉變讓你意識到:與其責怪人,不如優化工具。這便是“工具思維”的萌芽。
?
二、工具與技巧的辯證關係
從邏輯上看,工具與技巧之間存在一個動態替代關係:
1.工具落後→技巧補位
工具本身設計不合理,使用者就需要通過長期練習來掌握使用方法。比如老式打字機需要控製力度、節奏才能敲得流暢,攝影師需要複雜調焦才能拍到清晰照片。
2.工具進步→技巧被封裝
當技術革新出現,原本屬於“專家技能”的部分被固化進工具。打字機升級為電腦鍵盤,普通人打字速度大幅提升;相機升級為自動對焦,人人都能成為攝影愛好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工具升級→博弈格局改變
在舊環境下,高手憑技巧占優勢;在新環境下,工具降低門檻,所有人都能達到高手水準。這樣,競爭環境就會被徹底改寫。
簡而言之,技巧是一種過渡性能力,工具才是生產力進步的長期支點。
?
三、工具思維的經濟學解釋
在經濟學中,生產力發展有三個關鍵因素:勞動者、工具資本)、製度規則)。傳統的歸因往往強調勞動者個人的素質與努力,而忽略了工具和製度的影響。
1.邊際收益遞減與技巧的局限
當所有人都在學習技巧時,個體投入的邊際收益會逐漸遞減。比如,一個員工每天花兩小時練習如何釘得更直,他的提升空間非常有限。相反,如果直接換一個更好的訂書機,則立刻可以提升全體員工的效率。
2.資本替代勞動
在經濟學史上,每一次生產率的大躍升,幾乎都來源於工具的革新,而不是單純的勞動強化。蒸汽機取代人力,流水線取代手工,計算機取代紙筆。工具提升了效率,也改變了勞動的價值構成。
3.製度與工具的互補性
好的工具如果沒有配套的製度,仍然可能無法發揮作用;而合理的製度往往依賴工具的支撐。例如,erp係統並非僅僅是軟件,而是推動企業管理流程標準化的製度工具。
因此,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工具思維就是一種把“提升勞動者個人技巧”的關注點,轉移到“優化工具和製度”的關注點。
?
四、博弈論視角:工具如何改變競爭格局
博弈論告訴我們,參與者的策略選擇,取決於博弈規則和可用資源。工具的升級,本質上就是對規則和資源的一次重寫。
1.零和博弈下的高手優勢
在舊工具環境中,掌握技巧的人占據優勢,他們能夠在競爭中獲得更多收益。這就像圍棋高手依靠多年訓練,在沒有ai輔助的情況下幾乎碾壓普通玩家。
2.新工具打破舊優勢
當ai下棋工具出現後,普通人借助ai也能下出接近職業水平的棋步,高手的優勢大幅縮小。此時,博弈格局從“技巧決定勝負”轉變為“誰會用好工具”。
3.規則改變競爭邊界
當所有人都能輕鬆使用新工具時,競爭就不再局限於“會不會”,而是轉向“誰能更快找到新規則”。比如,攝影從對焦技巧轉向構圖創意,寫作從文筆優美轉向觀點獨特。
這說明,工具思維不僅僅是讓個體更輕鬆,它實際上重塑了整個競爭格局。
?
五、工具思維與管理學
在組織管理中,工具思維具有更現實的意義。
1.責人不如責製
很多管理者習慣把績效不佳歸因於員工能力不足,卻忽略了工具和製度的不合理。如果考勤係統繁瑣,審批流程複雜,即使再優秀的員工也會低效。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就說過:不要問人為什麼做不好,而要問係統為什麼讓人做不好。
2.工具是組織能力的外化
一家公司真正的競爭力,不僅在於員工個人,而在於是否能通過製度和工具,把少數人的技巧轉化為多數人的能力。例如,麥當勞通過標準化工具和流程,讓沒有經驗的員工也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複雜的操作。
3.工具推動文化變革
當新工具進入組織,不僅提升效率,還會潛移默化地改變溝通方式、協作模式和決策邏輯。比如即時通訊工具替代了層層審批的紙質流程,讓企業文化從“控製”轉向“協同”。
?
六、從個人到社會的啟示
你的選擇——從“學技巧”轉向“造工具”——其實揭示了一個更廣泛的趨勢:
1.個人層麵
工具思維能避免陷入“自我懷疑”,讓人學會從環境入手,尋找更優解。
2.組織層麵
工具思維能提醒管理者,不要一味壓榨員工,而要通過工具和製度的升級,創造更公平高效的工作環境。
3.社會層麵
工具思維推動技術創新,降低知識門檻,讓更多人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這就是科技進步背後的社會價值。
?
七、結論:真正的高手是造規則的人
回到最初的故事,當你發現“不是人不行,而是工具不行”時,你已經從一個執行者的角度,轉變為一個規則和工具的設計者。這種思維模式,就是你所說的“工具思維”。
它的核心在於:
?不把失敗歸因於個體,而是追問背後的工具和製度;
?不滿足於掌握技巧,而是努力把技巧封裝進工具;
?不局限於個人突破,而是通過工具創新改變博弈格局。
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是經濟學中的生產力邏輯、博弈論中的規則重寫、管理學中的製度優化、技術創新中的工具革命。
所以說,真正的高手,不是那個訂書釘釘得最直的人,而是那個發明出“人人都能釘直”的訂書機的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
好,那我就在剛才的框架上進一步深化,把它係統化,甚至形成一種理論模型,便於以後引用和發展。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工具—製度—技巧替代理論”,簡稱tirtoo–institution–repaceenttheory)。
?
工具—製度—技巧替代理論tir)
一、理論提出的背景
在傳統社會中,人們常常把失敗歸因於“個人不夠努力”或“個人能力不足”。然而,隨著生產工具和製度的不斷升級,人們逐漸發現,很多低效和失敗,其根源並非“人不行”,而是工具落後、製度僵化。
提出“工具思維”的契機,往往來自日常的小事。比如,一個普通的訂書機,如果設計不合理,就需要人反複練習技巧才能把文件訂直;而一旦有了新的設計,任何人都能輕鬆完成。這種體驗讓人意識到,好的工具可以封裝技巧,消解差距。
因此,有必要從經濟學、博弈論和管理學的角度,建立一個完整的理論模型,解釋工具、製度與技巧之間的替代關係。
?
二、理論核心假設
1.技巧是對工具不足的補償
當工具落後時,人必須通過技巧彌補缺陷;工具越簡陋,對技巧的要求越高。
2.工具進步會封裝技巧
工具升級時,會把一部分“隱性技巧”轉化為“顯性功能”。例如,自動擋汽車讓不會操作離合器的人也能輕鬆駕駛。
3.製度決定工具能否普及
即使有了好工具,如果製度不配套,也可能無法真正提升效率。比如,流程審批製度過度繁瑣,會抵消信息化工具的價值。
4.工具與製度共同決定競爭格局
在舊環境下,技巧高手占優勢;在新環境下,工具降低門檻,競爭轉向誰能更快掌握新規則。
?
三、理論模型
可以把工具t)、製度i)、技巧r)的關係抽象為一個三角關係:
?ttoo,工具):代表技術水平和物質手段。
?iinstitution,製度):代表規則、流程和組織架構。ent,技巧替代):代表個體能力和經驗。
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是:
1.當t落後時,r必須增加;
2.當t提升時,r減少;
3.當i優化時,t的價值最大化;
4.當i僵化時,即使t很先進,r仍然需要補位。
用一個公式表達:
r=f(1t,1i)
即:技巧需求量r與工具和製度的水平成反比。
?
四、經濟學應用